一节阅读课例的设计过程及引发的思考

2017-06-13 03:02杨贵彬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阅读理解课程设计文化遗产

杨贵彬

摘 要:分析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一节阅读课例的准备过程可知,课例中通过适当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呈现了对学生阅读思维、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发了学生对相关话题的社会思考。

关键词:课程设计;文化遗产;琥珀屋;阅读理解;思考与输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4-0052-04

一、课例背景

本节课例呈现了高一年级一节阅读课的准备过程和引发的思考。阅读启发思考,阅读引发共鸣,阅读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并能启迪学生引发对相关阅读话题的社会思考。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

阅读课程的设计中,包含着“导入、读前、阅读、读后、输出”等几个关鍵环节。在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对课程的各个环节宏观调控,引发学生对于相关话题的思考。导入环节是对阅读话题的预热部分,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学情、联系学生生活,自然创设相关的话题活动,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对于阅读话题的兴趣,以求把阅读和相关的生活话题联系起来。读前环节有效地衔接“导入”和“阅读理解”环节。本课例设计者认为应该利用好此环节,能成功实现阅读话题的核心切换。此环节的特点应该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能够通过预设问题来迅速切入阅读文本的学习。此外,“阅读理解”是阅读课的主体环节。笔者利用各种阅读技巧来分析文本信息、力争让学生通过文本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及意图。关于阅读主体部分的设计,问题的设置及呈现形式要求灵活多样,难度力争符合学生的学情,这是整个课例的核心部分。读后环节,作为阅读之后的思考,问题的设计应该高于文本信息处理,力争在此环节设置相关问题、启发学生体会文章作者的观点及情感态度。对于阅读的输出环节,话题相关的活动能够对文本的信息进行思考。因此,课例设计者应该设计话题相关的活动,充分结合文本信息和社会问题,让学生就文章内容和社会问题产出相关的思考,引发社会共鸣。所谓情感,不仅要求学生热爱英语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而且要让学生有思想,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情感依托放在了让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辩证性思考上。

二、课程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例的授课内容为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节阅读课,课时长度为40分钟,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阅读课上有相关的话题,那么什么是“话题”?White(1988)给话题下的定义是:话题是人们谈论或写的东西(Topic is what is being talked or written about)。本节课例中依托“文化遗产”为话题,在阅读材料中再现了文化遗产“琥珀屋”的悲惨历史命运,其中包含它的设计风格、一生经历的风雨、在德国和俄国之间的辗转、纳粹党的抢夺,以及“琥珀屋”的离奇失踪。阅读材料中,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琥珀屋”的信息,分析文章体裁,引发对于相关社会问题的思考,文化遗产的失踪、破坏,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重点班的学生。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整体不错,基本能够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作为高中起始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词汇量相对来说比较局限,尤其是对于“文化遗产”这一个年代感较强的主题,相对学生来说感觉比较陌生、距离生活比较遥远。因此课例的设计过程中,发现从学生个人情感来说,不易烘托。因此,笔者在对于话题任务的产出方面,不再激发情感,而重点去引发学生对于“文化遗产”这个社会问题的思考。从此角度来考虑,本节阅读课例的思路依托在“文化遗产”社会问题的背景下,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之后,本节课例预设了相关话题下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相关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力争紧密联系生活和文化遗产。首先让学生贴近文化遗产,对于抽象的概念产生具体认知,为话题文本的学习做好初步的铺垫。

2.通过对于“琥珀”的认知,让学生了解“琥珀屋”的价值和历史意义,借助课文标题的分析,让学生推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借助此机会为“琥珀屋”的学习做好进一步的铺设。

3.学生快速阅读相关段落,了解“琥珀屋”的形状、历史意义。让学生在整体概念上明白“琥珀屋”的大致特点以及其所属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通过相关的阅读训练获取相关的信息。

4.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设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能够通过文本信息的分析,能够准确讲述“琥珀屋”的历史遭遇。此环节力争达到学生能够提取相关信息,熟悉和“琥珀屋”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能够借助英语生动再现其历史传奇。

5.通过对于文本信息的解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以及文章引发的社会思考。让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寻找”话题产生自己的辩证性思考,同时也为输出环节埋下伏笔。

6.设计“自由讨论”“分享观点”环节,让学生们对于文化遗产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之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引发其他学生的思考。最后通过投票表决的环节,让学生产生对于此话题问题引发深度思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具体的阅读策略给学生的阅读过程提供良好的支撑。

2.根据文章信息,启发学生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授课过程

过程一:热身和导入

1.授课者展示自己的三张生活照,分享自己春节期间在北京的所见所闻,感慨背景的历史悠久,有很多宝贵的、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之后,邀请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回忆自己见过的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描述。

2.引入一段短片,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并记录短片中出现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四人小组内交流,分享看到的文化遗产。endprint

3.学生头脑风暴,列举能描述文化遗产的具体形容词,对文化遗产的特点产生概念认知。

[设计思想]

最后选定从自身经历引入话题,目的在于拉近“文化遗产”和生活的距离,也能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课例设计之初,曾考虑直接抛入问题:“你了解文化遗产吗?”之后发现此方式过于单调、生硬,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起始课堂氛围,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改版之后的导入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个人生活经历、引发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思考。个人认为,此方法风格清新自然,平凡中见新意。

对于短片的处理,笔者也做了几个版本的改进。最初的设计思路考虑让学生先看视频资料,然后回忆资料中出现的世界文化遗产。尝试之后发现,学生对于资料的记忆并不深刻。因此改进方案中,在播放视频材料之前,通过借助图片推测、问题辅助的方式,让学生在看视频材料之前能够心中有任务,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好视频资源,进行有效的产出,更好地引入文化遗产的特點。

通过热身和导入环节的设计,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特点。

过程二:读前衔接

1.在学生了解文化遗产概念的基础上,用实例的方式让学生认知琥珀的特点和价值,从而推出具有大概300年历史的“琥珀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根据标题“寻找琥珀屋”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标题你能猜测琥珀屋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是如何得知这个信息的。让学生能够借助标题信息推测文章大概内容。

[设计思想]

读前衔接环节能够有效的衔接“热身导入”环节和“阅读”环节。课例设计者紧扣课程主题、逐层推进,从文化遗产的特点,到琥珀、琥珀屋的认知,都在为了文本信息做好铺垫。此环节中借助标题信息中的“in search of...”,让学生能够学会通过“标题推测”的阅读策略对文章内容产生大概了解。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学生能够大概了解“琥珀宫”的命运。当然,通过此环节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给“琥珀屋”的一生增加了一抹神奇色彩。这也是开启“传奇琥珀屋”的一枚金钥匙。

过程三:阅读和理解

1.快速阅读相关段落获取特定信息。大概了解琥珀屋的特点、形态及历史重要性。

2.细读文本材料,全面了解琥珀屋的历史。笔者提供年代数据、人物图片等线索,辅助学生再现琥珀屋的传奇历史。

[设计思想]

“阅读和理解”环节在阅读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此环节也是整节阅读课的主题环节,课例设计过程中整体将其分为快读、细读两个环节来具体操作。快读环节关注具体段落,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产生琥珀屋的立体形象;而细读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琥珀屋的一生得以全面细致的了解。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笔者选择了时间、人物、事件的线索,让学生借助文本信息具体了解琥珀屋,而且期间贯穿和学生的互动。通过此环节强化了大家对于琥珀屋历史的认知。在充足的认知的基础之上,为学生的辩证性思考开启了一扇大门。

过程四:思考与输出

1.通过问题设置的形式,让学生引发自己的思考:琥珀宫作为人类历史的遗失文化遗产,我们有没有必要继续寻找它?

2.通过“自由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交流想法:对于遗失的、遭到部分破坏的、完全受到破坏的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并用具体实例来说明。

[设计思想]

朱晓燕(2011)年指出,教师要设计若干相关活动,从材料的篇章特点、相关语言知识,以及材料观点等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由此可见,在阅读课的信息处理之后,思考的升华是必不可少的。笔者用了质疑、引发思考、举手表决的形式让全体学生产生社会共鸣。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倾听、表决的形式来辩证地看待这个社会问题。此环节的设置最后敲定为自由讨论、投票的形式,目的是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青少年对于此社会问题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高度。

过程五:课后作业

1.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文化遗产、包括琥珀屋的其他知识。

2.设计以“文化遗产保护”为话题的海报、张贴在街区,让身边的人也能明白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

[设计思想]

关于作业的设计,笔者的观点是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因此,希望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与话题相关的内容;也希望此话题能因此产生一定的社会共鸣。

四、课例反思

(一)清晰的脉络让课例动中有静

笔者在设此次课例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课例之中的脉络即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围绕着相关话题展开论述的,其中包括个人话题经历的导入、学生的个人话题分享、文化遗产的特点、琥珀的价值、琥珀屋的传奇历史、辩证性思维的形成等等。在看似复杂的问题后,课例的主线不可动摇。我们要始终明确我们在干什么,要忠于课程的中心思想。明确课例的主线会让课例自始至终凝聚其中。

(二)环环相扣的问题能扣人心弦

问题的设置方面,笔者最大的感悟就是让自己的问题逐层出现。课例之中最表层的问题是: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有什么特点?琥珀屋的具体形态是什么样子?等等。表层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接收并获取直接信息,绝大多数同学能够直接产生答案。较表层问题深入的中层问题包括:你能根据时间、人物、时间的顺序讲述琥珀屋的历史吗?你能根据标题推测文章信息吗?你认为继续寻找琥珀屋有必要吗?等等。中层问题的设置原则在于问题高于文本信息。需要学生自己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组织语言,之后借助文本信息阐述自己的观点。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能够具备回答相关问题的能力。朱晓燕(2011)提出,教师要提出“需要关注作者如何用语言表达意义的问题”,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对于材料的理解,也会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深层问题的设置中,注重了辩证性思维的产生,比如:你认为我们有必要继续寻找丢失的文化遗产吗?你认为正在遭受破坏的文化遗产有必要修复吗?你认为已经完全被破坏的文化遗产有必要被重建吗?深层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通过文本联系生活、社会,从而对相关话题产生深入思考。

用一句话总结问题设置特点,即:层层递进、步步呈现,让课堂问题“一步一景”。

(三)教师的学科素养要与时俱进

作为执教10年有余的中学英语教师,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最近的教师面试中,逐渐发现年轻的毕业生口语流畅、思维敏捷,可同时教学经验欠缺;相比较,工作几年的英语教师极容易在英语学科素养方面产生退化现象,比如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比较大学毕业生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更明白我们在课堂上该教授什么知识。通过准备此次课例的过程,笔者认为英语教师的学科素养要与时俱进,力争让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经验同时提高,为教学服务。此外,在教学之余,适当阅读相关的英语教学设计书籍,也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总之,新时代下教师的学科素养要与时俱进!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理解课程设计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刍议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课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