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雷
摘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能更有效地引导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尚且存在课程资源开发不当的问题,在简析这一问题的基础上举例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案。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大特征,充分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可以引导小学生从多方面学习科学知识,认知生活中的科学常识,增强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但是,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课程资源开发不充分、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出现明显裂痕等问题。本文将简析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重要意义,系统论述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并从深度挖掘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缩短科学课程教学与学生的距离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案。
一、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重要意义
狭义上的课程资源是指课本教材和一切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多媒体技术等);广义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材和教具,还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空间、教学主体与对象均纳入其中。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大特征,充分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促使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加强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生命力,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多样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
1.课程资源开发不充分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并不充分,部分教师只能依靠书本来讲解专业科学知识,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适当的延伸,教学语言不是特别形象化,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力度不足,未能将课程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技术相融合,教学空间过于狭小,科学实践活动偏少,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还相对单一,大多数教师认为开发课程资源就是为学生细讲教材内容,没有成功融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思想,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教师不是特别重视塑造学生的科学情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实践能力未能有充分的开发和导向,过分强调对科学知识的获取与掌握,这样并不能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也不利于发挥科学课程资源的价值。
3.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出现明显裂痕
目前,部分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活动时偏重书本专业科学知识的传授,没有将课程资源与生活元素相融合,导致科学课程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空间距离,偏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部分学生觉得科学知识非常艰涩难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案
1.深度挖掘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教师理应深度挖掘小学科学教学中一切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立足于课程资源的多样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发挥课本教材、教学用具、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空间、教学主体与对象的价值,设计灵动的科学课堂,引导学生认知科学,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科学。例如,在讲解《放大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本内容,接着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聆听图文并茂的讲解中意识到:放大镜是用以放大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也称作聚透镜,放大镜的中央比四周厚,平行光线透过以后,向轴线的方向折射聚集于一点上。物体放在焦点以内,由另一侧看去就可以看到一个放大的虚像。阳光透过聚集成一个温度很高的光点,火柴和薄纸都能被烧着。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放大镜,通过触摸来感悟放大镜的中央比四周厚。在解析《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仔细观看昆虫的触角、眼睛、嘴或者翅膀和甲壳。例如,让学生观察蜻蜓的标本,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认知蜻蜓有两对网脉交织的狭窄膜翅,常为透明状,栖息时双翅伸平,而非彼此呈垂直状;它拥有巨大而突出的双眼。在让学生观察蝴蝶标本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蛹、幼虫和各种美丽的蝴蝶标本,像凤蝶、金斑蝶、粉蝶、灰蝶和蛱蝶等,让学生欣赏蝴蝶翅膀的颜色、花纹以及眼睛、眼斑、触角和胸腹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相关教学视频,丰富课件内容,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范围,让学生倾听歌曲儿童歌曲《红蜻蜓》和《花蝴蝶》,欣赏飞舞的蜻蜓和蝴蝶,在鉴赏相关科学讲座的过程中轻松获取更多的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合理使用教学空间,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认知自然界中的科学知识,例如,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操场上来回爬行的蚂蚁和其他昆虫,或者在讲解《太阳系》时,组织学生仰望天空中的太阳,在阳光下开设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活动,告诉学生:太阳是地球和太阳系其他成员围绕着公转的恒星,年龄约50亿年,是主宰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太阳系是在太阳引力控制下,由太阳、八大行星、较小星体(如小行星、谷神星、彗星、冥王星和陨石等)、太阳风以及行星间的尘埃和气体组成的集合体。在自然阳光下讲解科学知识,让学生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太阳的温暖,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2.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融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思想,加强课堂互动,综合使用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解析《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合作探索显微镜的调整与使用方法,用显微镜观察花瓣、叶子、种子和头发丝等,然后让学生轮流浅谈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样可以塑造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敏锐而细致的观察能力。
3.缩短科学课程教学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必须注重加大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融合密度,充分挖掘课程中的生活元素,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实例,缩短科学课程教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科学常识。例如,在讲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时,让学生来浅谈米饭、淀粉和碘酒在不同时间和添加不同材料(例如,为米饭添加糖水、酒精使其变为甜酒)時会发生什么变化,并总结变化原因,最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更全面的总结,从而加强学生的科学预测能力和科学常识转化能力。在解读《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苏打饼干和拌凉菜所使用的白醋,从生活元素领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步入生活化。
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课程资源开发不充分,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出现明显裂痕等问题,因此,教师理应使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缩短科学课程教学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认知科学、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和研究科学,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姚永妃.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苗志鹏.农村小学科学课程中利用乡土资源教学的策略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XX小学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5.
[3]诸葛英.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5.
[4]王佳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