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护理干预体会

2017-06-13 08:18吴京燕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肌性斜颈胸锁

吴京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中医骨伤科, 北京, 100038)



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护理干预体会

吴京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中医骨伤科, 北京, 100038)

手法治疗; 小儿肌性斜颈; 护理干预

小儿肌性斜颈为新生儿常见先天性疾病,由于患儿的胸锁乳突肌先天性挛缩变短,出现斜颈畸形,严重影响小儿健康成长及外观。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治疗难度加大,因此早期治疗及合理的护理措施是提高该病治愈率的关键[1]。本研究对1岁以下患儿均采用手法复位,为提高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探究更有利于预后发展的护理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8例肌性斜颈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肌性斜颈患儿1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其中男88例,女80例; 年龄1个月~1岁,其中1~3个月98例, 4~6个月48例, >6个月22例; 左侧患病78例,右侧患病90例,均有颜面不对称; 排除骨性、神经麻痹性、眼性斜颈。

1.2 治疗方法

以手法推拿对患儿进行治疗。热敷:热毛巾在患儿包块处热敷30 min。按摩:固定患儿头部,用拇指与食中指捏住包块,由头侧向下顺胸锁乳突肌走向反复进行捏揉,应让包块随手指捏揉而移动,且不可摩擦皮肤,手法由轻渐重,捏揉15 min; 牵拉、转动:术者固定住患儿头和肩部,从患侧向健侧推,迫使患儿头向健侧倾斜,牵拉患侧胸锁乳突肌30~50次,旋转患儿头部使面部向患侧10~20次,旋转不能超过90°, 疗程一般为3~6个月。

1.3 护理干预

1.3.1一般护理:准备好床位,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理指标。喂食时应注意头部位置,避免患儿呛咳,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颈动脉窦刺激损伤、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一经发现,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1.3.2 心理护理:患儿年龄小,组织器官耐受力弱,且家长对治疗手法的不了解,容易担心治疗效果,产生对事故及并发症的顾虑。本院针对患者入院前的心理状态,评估患儿治疗前病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对家长进行说明讲解,使家长熟悉情况及对应的治疗方法。带领家长熟悉医院、诊室环境,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心理辅导,使其充分了解治疗目的、治疗的安全性及预期效果,增强家长及患儿的自信心,提高其依从性。

1.3.3 家长宣教:分发疾病相关手册结合详细讲解,使家长充分认识患儿病情及手法治疗的目的和有效性,增强家长信心。指导家长对患儿的呼吸、面色、脉搏、体温等生理体征进行观察,使其充分认识病理性生理特征,及时识别就医。同时,指导家长对术后患儿进行日常康复训练。方法如下:使患儿保持坐位,以一手固定患儿头部; 以适当力度将患儿头部旋至健侧,耳垂接近肩部时旋转停止,再将头部旋转至原位,重复10~20次; 双手固定头部,使患儿头部向下缓缓偏转,直至下颌贴近肩部,重复10~20次。同样以相同的步骤进行左、右方向的旋转。应注意转动的范围不要超过患儿头部的最大旋转度,避免暴力对颈部肌肉神经的损伤。

1.3.4 家庭健康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对患儿进行姿势纠正,如怀抱、喂奶时应采用与患侧相同的体位。或者家长可用灯光、玩具等其他物品吸引患儿的注意力,使其头部向患侧旋转,加强颈部肌肉的拉伸。当患儿卧床时可将其头部转向患侧,并可对患侧进行轻柔的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1.3.5 睡姿指导:睡眠时使患儿头部轻轻偏向患侧,可使用沙袋或者枕头对其头部进行姿势固定,此过程持续3~5个月。亦可结合头部牵引,肩背部垫一软枕,固定患儿体位使其头部略向前抬高并转向患侧。套牵引线,牵引线与身体纵轴方向一致后可固定,下颌处可垫毛巾以防皮肤擦伤,以2~5 kg重物进行牵引,每天进行8~10 h, 持续7 d。可以达到逐步纠正头型的目的。

1.3 疗效评定标准[3]:

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可将疗效分为如下: ① 痊愈,头部无倾斜,面部对称,颈部活动不受限,胸锁乳突肌结块消失; ② 好转,头部无或轻微倾斜,面部基本对称,颈部活动轻度受限,胸锁乳突肌结块明显变小; ③ 无效,面部不对称或颈部运动严重受限或胸锁乳突肌结块无变化。

2 结 果

2.1 患儿的疗效情况

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疗效情况,经治疗和护理后,大部分患儿均治愈(93%)。且不同年龄段治疗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 年龄1~3个月的患儿治愈率最高(98%), 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疗效情况[n(%)]

2.2 患儿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

患儿治愈后头颈运动功能均可恢复,不留后遗症,颜面不对称现象逐步消失,年龄≤3个月的患儿效果最显著,年龄越大治疗失败的可能性越高。

3 讨 论

肌性斜颈以婴幼儿患者为主,现代医学认为,婴儿出生时经脉阻塞容易导致胸锁乳突肌机化坏死而形成斜颈。同时基因遗传因素或后天疾病致激素分泌不足也可造成胸锁乳突肌发育不良。生产过程中的手术不当亦可造成胸锁乳突肌挛缩畸形[4]。而中医则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由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气血运行不畅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则气虚血瘀,淤血内积日久则聚为结块[5]。肌性斜颈的常见治疗方法为手术、手法治疗、超生物理疗法、药物局部注射等。1岁以下患儿组织可塑性高,一般采用手法治疗即可逐渐恢复。而1岁以上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胸锁乳突肌的机化及纤维化越来越严重,容易发生颈椎畸形或斜视等并发症[6],治疗越来越难,需采用超声物理疗法、药物局部注射、手术等治疗方法[7-10]。

以活血通络、通经散节为理论基础,本研究中对所有<1岁的患儿以手法结合优质护理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愈率达93%,大部分患儿均治愈,且治愈后无功能受限,年龄越小,疗效越显著,尤其是3个月以下患儿效果最佳。手法治疗的疗效巩固主要依靠护士的精心护理及家长的日常训练。其中按摩推拿患侧胸锁乳突肌可产生热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组织的血管营养,并可通过加速纤维组织分解以促进肌群的修复。指压可消除炎症反应,促进机化组织的剥离。旋转颈部使胸锁乳突肌得到最大限度拉伸,长期的锻炼可缓解肌肉萎缩,使肌肉恢复伸展性及活动功能[11]。同时,手法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家长的日常康复训练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家长由于对本病缺乏正确认识及不够重视,不利于患儿的完全恢复。因此应加强对家长的个性化健康宣教,使家长充分了解病情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促进其自觉参与功能训练中。家庭健康指导要求家长对患儿进行日常规范的颈部功能训练,有利于纤维化组织的快速吸收,促进胸锁乳突肌功能的恢复。睡姿治疗要求家长利用软枕垫抬高头部结合牵引对患儿头部进行充分牵拉,长期的拉伸可避免机化黏连的加重,促进颈部功能的恢复。

[1] 贺雪华, 关步云, 朱莉玲, 等.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评估[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1(6): 11-12.

[2] 孙传兴.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 404.

[3] 李初阳, 周小凤, 熊玲琨, 等. 66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非手术治疗[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27(4): 121-123.

[4] 刘玉杰, 王俊良, 王志刚, 等. 关节镜下射频松解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J]. 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5): 220-221.

[5] 王大武, 张德文.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研究及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21): 1634-1636.

[6] 张文英. 3例痉挛性斜颈患者的护理[J]. 天津护理, 2014, 4(22): 136-137.

[7] 孙安达. 小儿肌性斜颈治疗的中医评述[J]. 河北中医, 2014, 12(10): 112.

[8] 蒋燕燕. 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围术期护理[J]. 现代临床护理, 2014, 6(30): 1816-1817

[9] 赖敏灵.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围术期护理[J]. 当代护士, 2016, 20(7): 59-60.

[10] 郝建宗, 杨柳青.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术后护理体会[J]. 现代养生, 2016, 16(7): 266.

[11] 温琼英. 充气式牵引器在小儿肌性斜颈术后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4, 21(11):69-71.

2016-12-15

R 473.72

A

1672-2353(2017)10-189-02

10.7619/jcmp.201710063

猜你喜欢
肌性斜颈胸锁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两步缓解颈肩痛
探讨不同年龄段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的康复效果
胸锁关节脱位治疗的研究发展
先天性斜颈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及其临床意义
推拿结合牵张康复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分析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