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强
近一年来,很多养鸡场发生一种以发病率高、心包积液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育良好的鸡群突然发病,出现死亡,群体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采食量下降50%左右,患鸡不愿活动,羽毛蓬乱,鸡冠苍白,呼吸困难。该病初步诊断为由腺病毒引起的心包积液综合征,现详细介绍如下:
一、临床特征与发病特点
该病2~10周龄的鸡多发,最早见于3日龄雏鸡,肉鸡多发生于20日龄左右,品种涵盖了蛋鸡、肉鸡、817肉杂鸡、青脚麻鸡、土鸡等。
发病初期大群死亡率低,零星发生,常被忽视。但随后症状表现明显,排黄色粪便,死亡率上升,一般死亡率在20%~30%,817肉杂鸡群日死亡率最高达到25%。
该病多为点状发生,户与户之间不一定被传染,这就验证了该病的发生与种鸡场有关。此外,鸡群同舍不同架之间发病先后与发病轻重悬殊,常常一架鸡死亡率极高而另一架死亡情况轻微,据此推断呼吸道传播不是该病主要的传播方式。该病传播方式主要有接触传播和水平传播。
不同品种的鸡对该病的抵抗力有明显的不同,这一点从死亡率可以明确地看出来,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死亡率817肉杂鸡>青脚麻鸡>肉鸡>蛋鸡。
据观察,从十几日龄到三四十日龄的肉鸡和五六十日龄的蛋鸡及九十日龄土鸡都有发病,但是前期感染过腺胃炎的鸡群似乎易感性更强,临床表现和死亡也更严重,因此认为免疫抑制性疾病会促进心包积液综合征的发生和加重临床危害。
二、病理变化
患鸡肌肉广泛出血,内脏肿胀淤血。肝脏红黄相间,易脆,常见破裂,腹腔内有血凝块。肾脏肿胀淤血或者花斑状。脾脏极度肿大淤血。肺脏淤血水肿在蛋鸡和散养麻鸡中轻微一些,肉鸡则表现严重。最典型的病理变化是心肌软,心包积有多量黄色、清亮渗出液。虽然很多疾病或者环境缺氧都可能引起心包积液,但是没有如此广泛和典型。
三、实验室诊断
采用PCR检测技术,取发病鸡肝脏等组织,按照试剂盒说明提取病毒核酸后,PCR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发病鸡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均可以检出,但肝脏检出率要高一些。
四、病因分析
在腺病毒的感染过程中,病毒会很快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形成病毒血症,从而在全身各器官均表现症状。病毒在宿主肝脾肾中含量很高,在细胞核内大量增殖,形成包涵体,在肝脏表现非常明显,造成肝实质和非实质细胞大量凋亡后会形成诸多危害,导致肝脏合成功能下降,使白蛋白和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鸡没有血小板),直接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更容易形成漏出液或渗出液。大量凋亡的细胞使胆汁生成过多,肿胀的肝脏压迫肝内胆管,胆汁代谢障碍,胆囊充盈肿大,同时机体对脂肪的吸收也会出现异常,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不能转运出去,留存在肝脏也会造成肝细胞脂肪变性,容易破裂出血。病毒形成病毒血症之后体温升高,心脏的代偿增加,使漏出液或者渗出液进入心包,同时也会因为心包的压迫使心脏的收缩舒展受迫从而使代偿性搏动增加,大量的漏出液和体温升高后全身毛细血管床的开放使用于循环的血量减少,动物休克乃至死亡。
五、治疗
控制病毒的复制是治疗的关键,因此抗体的作用至关重要。腺病毒和法氏囊病毒一样没有囊膜,是杀细胞性感染,发病早期注射卵黃抗体为最佳治疗方案,一般在注射后3天能控制住病情。
在临床治疗中发现,蛋鸡使用利尿等药物效果明显。肉鸡个别发病轻微的能治愈,青脚麻鸡和817肉杂鸡基本没有不注射卵黄抗体仅凭药物治疗痊愈的例子。大多数发病鸡群使用各种药物治疗几乎都是无效的,即使配合干扰素和多肽类也不能阻止该病的发生和发展。
六、讨论
腺病毒是一大类病毒,分成Ⅰ群、Ⅱ群和Ⅲ群,跟鸡有关的是Ⅰ群和Ⅲ群,Ⅱ群腺病毒发病在我国未见报道,Ⅲ群引起鸡减蛋综合征。Ⅰ群有12个血清型(即1~12,实际上可能有13个血清型),按照基因分成5个分支,即A、B、C、D、E分支。有报道称当前流行的鸡心包积液综合征只有C分支上的4型才会造成,还有专家认为蛋鸡和817肉杂鸡腺病毒以4型为主,肉鸡以11型为主。具体情况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相应疫苗的保护性也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评估。
预防该病最好是从无疫种鸡场购进雏鸡。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日常的管理,加强环境控制。虽然环境控制不能阻止疾病的发生,但可以降低感染率,所以鸡舍温度不可忽高忽低,不可闷热、潮湿等,尽量避免腺胃炎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在发生过该病的养殖场要坚持全进全出,彻底消毒,合理空舍,对消毒药的选择可以使用醛类消毒剂、3%氢氧化钠、20%石灰乳或者含碘消毒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