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燕
[摘 要]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问题的设置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设置优良的课堂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为了更好地优化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本文就“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 “活动单导学”模式;初中数学;课堂问题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在新课改下大力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新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这里把活动单导学模式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中来,以此为指导,创新和优化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为初中生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数学课堂. 下面就从具体四个方面来阐述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策略.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情境化
初中数学学习正是初中生树立数学学习思想与目标、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 所以教师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进行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型中提倡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情境教学. 即在数学课堂的问题设置时,首先根据教学的实际条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化情境,把学生导入到这一数学情境中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这一数学问题. 使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更多的同学分享自己在数学问题中的思路.
案例1 初一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的内容. 在本章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PPT上插入展示本章的章前图和在网络上收集的其他一些有关直线、平行线、相交线的图案,并配备轻快的音乐. 教师导入问题情境: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也不是完全笔直的,但是当我们把其看为直线时,会有怎样的视觉呈现结果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老师展示出来的图,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讨论,说一说图中直线的特点,并利用已学的知识,找找图中的对顶角. 如此一来,学生先会被教师利用音乐和图片呈现的课件吸引,注意力就集中到课堂中来,同时会对教师就这些图片进行的提问感兴趣,并且对问题的答案是通过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得出. 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完全进入到有关此章节的数学课堂问题引入的学习中来. 这一数学课堂的问题化情境结束之后,教师先进行前面图片观察的总结,接着,教师可以进行下一数学学习活动,如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活动. 在学生们紧盯着老师完成这项表演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剪布时,加大握紧把手的力度,可以观察到什么变化?并鼓励学生们以两个指头假扮剪刀,拿出一张纸,自己进行演练观察,进而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 教師在本章教学当中设置的这两个以活动单导学模式为指向的问题化情境的教学,无疑很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层次化
初中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并没有特别多和深入,其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接受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等都还处在不够成熟的发展阶段. 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可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难点和重点. 在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环节中,也要充分考虑初中生尚处在数学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阶段,把握好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的层次化,通过由浅到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更深奥的数学知识. 这也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所推进的一种教学策略.
案例2 教师指导初二的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的数学内容. 教师先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分析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在完成了这部分的学习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小节的内容了. 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节的数学内容时,教师为学生精心设置了课堂数学问题.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采用活动教学的模式,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难度层次不同的数学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们在纸上随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量取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依据量取的数值,再画一个与这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一个新的三角形,把这两个三角形都剪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比较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等,并说出这两个三角形的特征. 由此,同学们很快就得出“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结论.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全等三角形呢?请同学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在这一问题得到验证之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提问:“上面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都成立,那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两个角和其中一角的对应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全等三角形呢?”就这样一步步来拓展学习,问题设置的层次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在学生掌握了之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挖掘更有深度的数学知识.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时机化
在任何学科的学习当中,要想提高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合适的时候提出问题,以发挥问题设置的最大效益.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提问,其对问题设置的时机化的要求就更为严格. 数学活动单元问题的设置当中,选取最为合适的提问时间,这种时间的选取以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为宗旨,能从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中,推动数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使学生通过这一数学问题,有更多的发现与思考,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案例3 初三学生在学习“圆”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们在一个圆中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和∠A1OB,将圆心角∠AOB绕圆心O旋转到∠A1OB的位置. 然后让同学们来观察思考,以此一起证明了“在同一个圆里,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其所对的弦相等”. 在证明了这个结论之后,教师应当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出问题:“在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是否也有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呢?请同学们思考.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新的思考,把这个结论的前置概念拓宽了,从“同圆”拓宽到“同圆或等圆”,并且趁着同学们对前一概念的探究热情还在,继续鼓动学生们进行新一轮的思考.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实际化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学生们所学的数学知识一般都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依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要注意数学学习的应用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生活化的思考,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当中,也要把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运用起来,要在问题的设置中充分展现这一点,做到学以致用.
案例4 初二的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时,就可以把数学问题和实际联系起来,实现数学知识从理论到实际的过渡. 如教师考虑到下周班上就要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就给学生们设置了这么一道题目:下周我们班不是要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吗,现在要计划我们班的诗歌朗诵比赛需要购买的两种奖品,钢笔和笔记本,若购买钢笔3支和笔记本2个,共需60元,若购买钢笔5支和笔记本3个,共需95元,求钢笔和笔记本的单价. 教师设置的这个题目与同学们的生活相关,同学们的兴趣首先就会高涨起来. 题中所涉及的钢笔和笔记本又是学生们日常学习所需的学习工具,学生对其的认知程度也会加深,就会更加乐意去思考、去解答此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进行举例,发散学生的思维.
总之,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突破了原有问题设置的局限,把情境化、层次化、时机化和实际化都融入问题的设置中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数学问题的思考中收获更多的新知识,健全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