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为什么离开基层教师岗位

2017-06-11 09:40杨周健王帅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生素质

杨周健 王帅

[摘要]通过采用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提倡的质性研究方法,对已经离岗的基层女青年教师王小红进行深入访谈和观察,从基层学校领导管理、学生和学生家长素质以及办公条件等角度诠释了其离开基层教师岗位的原因。

[关键词]基层青年教师离岗;学校领导管理;学生素质;学生家长素质; 办公条件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4-0076-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4014

笔者本科毕业时曾想到基层学校当一名教师,但很多身在基层的教师劝我不要去,尤其是一些已经在基层从事教育工作的学长学姐们,鼓励我去沿海发展,或考研、考公务员等。基层学校到底怎么了?带着这个疑问,王小红走进了我的视线,她在笔者主讲的心理学课堂发言中提到她曾在“下面”当过两年教师。一大串问题浮现在笔者的脑海里:她为何离开了教师岗位,当初选择去基层当教师的动机是什么,基层教育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两年的基层教师经历给她带来了什么,她为什么会来读研,是不是在基层干了两年后才发现自己教育能力不够而想通过读研来提升自己,研究生毕业后她是否还会选择到基层学校当教师,等等。笔者的潜意识里有一种假设:是不是基层的教育现状让她难以接受,所以选择了离开?如果是的话,基层教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呢?考虑到这种假设可能只是笔者的想当然,因而问过几位有意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同学的想法,结果发现他们因对基层青年教师生存现状缺少真正的了解而经常陷入要不要去基层当老師的选择苦恼之中,很希望能从王小红的亲身经历中得到一些可靠信息,为他们的选择提供有效参考。笔者调查后得知,对这一教育现象——青年教师脱离基层教育岗位的研究目前做得还是很少的,但相关研究比较多,如基层青年教师的生存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成长机制研究等。笔者经过思考,将研究方向集中于王小红为什么离开基层教师岗位。

一、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目的,笔者决定以质性研究的范式,采用现场观察和访谈法。质的研究是“在自然环境下,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这种研究通常以归纳为主要分析手段,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的行为意义和其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1]。质性研究方法是把研究者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用归纳法分析并形成相关理论,并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来建构其行为和意义,从而获得一种解释性的理解活动 [2]。

笔者在观察和访谈时,不会主动向研究对象陈述自己的研究。当研究对象有所顾忌时,笔者会以真诚、尊重、实事求是的态度回答研究对象关心的问题,及时排除其顾虑心理。

二、研究过程

(一)抽样

研究中采用目的性抽样和方便性抽样的抽样方式。目的性抽样即抽取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方便抽样即让研究者能比较方便地取得样本。有两年基层教师经历且目前与笔者同在一所高校的王小红为本研究的样本。

(二)资料收集

1现场观察。笔者经过半学期的日常交往与课堂交流对样本进行了观察并做了相关记录(如样本的课堂发言次数和内容、逃课次数、着装、交际圈、课后谈话内容和情绪状态等)。

2访谈。采用开放、随意的访谈方式,并预设访谈提纲:一是介绍访谈的目的和动机,二是访谈对象在基层当教师的见闻感想,三是离开基层教师岗位的原因。以访谈提纲为基础,对王小红进行了3轮正式的开放性访谈、8轮随意性的访谈,整理出有效访谈资料4份。

三、资料的整理分析及研究结论

质性研究中,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过程是无法完全分开的。笔者在本研究中的资料整理分析思路是采用质的研究的两种主要模式——“循环往返”和“分析部分互动”的模式,将具体、零散的资料提炼为具有一定意义的关联性资料。在资料浓缩过程中寻找类属之间的相关关系,将不同的类属合并成类群 [3]。

(一)阅读收集的资料

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反复阅读,尝试着从多个角度归纳总结其中的意义和关联性。

(二)登录

1思考单元。选取那些能够回答研究问题的原始资料,如将研究对象明显有情绪起伏、有意回避、出现言行不一和逻辑问题的地方作为重点思考单元。

2设立码号。根据词语和内容出现的频率,笔者初步设立了35个码号:“领导”“同事”“我”“公办初中”“脸色”“学生”“最亲”“收入”“钱”“人际关系”“幸福感”“归属感”“愉快”“教师关系”“派别”“荣誉”“利益”“男同事”“好玩”“关系”“亲兄弟”“感情”“私人心理问题”“前途”“办公用品”“友情”“前途”“写教案”“能力”“神圣”“没意思”“校长”“前男友”“那段时光”“回去”等。码号设立过程中尽量采用样本自身的语言,以确保资料的原汁原味。

(三)寻找“本土概念”

本土概念是被研究者经常反复使用的、用来表达自我价值观或人生观的概念。在阅读资料、编码以及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些本土概念(高频词):“下面” “幸福感”“归属感”“脸色”“学生” “学生家长”“钱”“同事”等。

(四)建立编码系统

将设立的码号和本土概念汇集起来,剔除重合部分,组成了一个编码系统:个性特质、个人感情、领导、待遇、环境、同事、学生、学生家长。对编码系统采用登录后检验,发现所建立编码系统基本上能够反映想要调查的内容,即按照编码系统登录后并未出现只有“很小一部分”对研究有用或者登录內容过多的情况。将所有码号与“本土概念”所代表的资料信息整合后,按照编码系统分别归档,能够为后续分析提供资料来源。

(五)研究结论

1情境分析。从情境分析的角度,将王小红在基层教学的经历、遭遇及她本人的感受认识列出一条故事线。(1)去下面当教师之前,王小红的想法是“一腔热血,拼了命也要进学校当老师,相信只要有耐心就能教好孩子”,认为“我读的就是师范学院,整个学校对教师职业的培养与宣传力度非常大。我毕业时身边同学基本上都去当老师了,我也觉得当老师挺不错,就放弃了报考银行职员和公务员的想法。至于去哪里当老师,我当时觉得一点都不重要,只要能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即使在不算太差的基层和农村地区,我也愿意”。(2)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王小红发现在下面当老师不是靠热情就行的,很难有幸福感和归属感的,深感前途迷茫。她特别提到有两个很要好的男同事,对她非常照顾,这是这两年工作中的最大收获。但是她仍然选择了离开这两位同事和那所学校,学校领导们的脸色以及明争暗斗、家长的吵闹、学生的顽固、工资待遇的低下等让她最终选择离开。电话访谈中她非常明确地说:“我还是建议你不要把现实中基层教师这份职业想得太美好,我觉得对我冲击最大的就是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学生与我的那次冲突。其次就是学生家长不仅无法沟通,还总来学校吵闹,这让我本来就很失望的心情更加复杂。”后来的一次面谈中,她说:“像大学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青人,收入低,是能接受的,反正做哪一行都是要从底层干起,工资肯定是慢慢涨的,但我们很看重幸福感、归属感和前途,在学校里我确实很难感受到这些。”(3)王小红在访谈中说:“我不后悔离开基层教师岗位。现在对下面学校教师的生存发展现状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并对自己是否能适应教师这一职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果再选择当老师,我将不会再去这样的学校就业。感觉自己并不是很适合当老师,也受不了学校里的那种领导管理体制。我可能更适合去银行工作,虽然银行工作更琐碎,我却会感到更加充实。我不后悔自己去下面当了两年教师,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是一个认识自我和认清现实的过程,我大学毕业时的想法太天真!”从王小红去下面当老师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来看,她对自己以及人生选择的认识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做出更新调整。因为自己不了解基层学校的社会现实,也因为不是很了解金钱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有多么重要,还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去教书育人,面对师范院校的宣传与培养及就業大环境的刺激,走上了基层教师岗位。但学校给与她的,既无高的收入,也无多少归属与幸福之感,更无光明的前途。由此看来,王小红的离开在情理之中。

2类属分析。促使王小红的认识与感受发生变化的基层环境主要有这样几类:学校领导、学生、学生家长、办公条件、同事、前途。学校领导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明争暗斗、派系林立。学生可以分为打教师的学生、“坏”学生以及其他学生。学生家长主要指无法沟通的家长和闹事的家长。办公条件主要是教师办公用品短缺,尤其是打印纸张紧缺。同事可以分为两位特别照顾王小红的李、张和没有太多交往的其他同事。因此,初步可以总结出王小红离开基层学校的原因:(1)学校领导派系斗争让她感觉管理混乱。(2)学生素质差,打老师,让她感觉没法教;学生很“坏”,在教室捣玩尿瓶,让她无法理解。(3)学生家长重养轻教、无法沟通、闹事,影响了她的心情,感觉很无奈。(4)学校打印纸张紧缺,工作人员给她给脸色看,她感觉很受气、不被尊重。(5)与其他同事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使她感觉同事关系淡漠。(6)学校对教师领导不力、管理混乱、工资低、工作环境差、学生难教等问题,使她感觉前途渺茫。笔者根据类属分析的思路设计了概念分析图(图1),将上述环境整合到一起,标示了王小红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经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反复分析、思考,笔者逐渐把目光聚焦在追求和现实这两个核心概念上,其相互关系交织成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追求归属感、幸福感以及前途的青年教师行走在基层教育的薄冰上,最终因忍受不了脚下的寒冷而绝望离去!

四、研究的效度、推广度和所涉伦理道德

(一)效度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困扰研究效度的最大因素是王小红对笔者的信任程度,因为她是本研究唯一的资料来源方,她的真诚度直接决定着所收集资料的真实度和初步研究结论的效度。研究前期,王小红对笔者的信任水平并不是很高或者说不是很稳定,她说:“我确实有些不太相信你,因为我总感觉你在做调研或者个案,虽然你说你会做好保密工作,也会尊重我的意愿,但是我还是有些顾虑。”在调研的中后期,笔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与受访者建立信任关系上,以更加真诚、超越的心态去倾听王小红内心深处的声音,这促使王小红谈起更多的细节问题。笔者采取相关检验法和反馈法对收集到的资料和分析得出的初步研究结论进行检验,发现其提供的信息真实度在研究前后期基本上一致,只存在着提供信息的多与少和积极性的差异。

(二)推广度问题

本研究的样本是一名曾有两年基层教学经历的女青年教师,研究结论不能推广到任何大的范围中去。而质的研究的目的是“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尽可能真切地再现其本质。由于人类行为越深入到本质层面越具有普遍性,因此对本质的揭示可以为处于类似情形的人和事起到一种观照作用。如果这些人和事从研究结果中得到了某种认同,此研究便发挥了推广作用” [4]。在初步完成本研究后,筆者与另外几位有基层教师经历的研究生同学进行了多次交流,得到了他们的普遍认同,说明本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度。

(三)伦理道德问题

关于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笔者做了这样的一些努力:(1)在思想上反复告诫自己,受访者并没有义务配合研究者做本项研究,访谈过程中要真诚相待。当王小红在几次访谈过程中表达出不情愿情绪或者想要放弃时,笔者没有继续将某个话题进行下去。在征得她的同意后约定了其他访谈时间和形式。当王小红问起调研的动机以及表达出对笔者的解释不信任时,笔者并没有隐蔽或者歪曲真实的研究意图,而是更加细致耐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动机。(2)虽然在研究后期王小红出现了个人感情问题,笔者放下了研究,及时运用心理咨询的手段帮她认清自身的发展与爱情追求之间的关系,直至其走出情感阴影。(3)以最大的耐心去倾听。当王小红大量谈起与本研究无关的话题或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谈话内容拉到与本研究无关,但她又很想讲的内容时,笔者并没有过早地打断她,而是耐心地去倾听她的忧伤与快乐,然后在她说的差不多的时候委婉地提醒她。(4)在研究文本的撰写和发表问题上,笔者与王小红本人多次商讨,按照她的意愿对相关人物和地点做了保密处理,并对部分细节做了一些删减。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1).

[2][3]陈向明.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51.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writte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the Chen Xiaoming professor from Peking University. The writer deeply interviewed and observed the young woman teacher (Wang Xiaohong) who ever worked in the rural areas, and interpret the possible reasons of her leaving the primary teachers posi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asic school management,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parent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and so on.

Key words: Junior Teachers work at a grassroots level; school leadership management; students quality; student parents; office conditions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学生素质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个性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加强留守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看法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学生素质提升工作现状及策略探究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对初中作文写作评价的思考与创新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小学音乐情境教学的思考
浅论课程改革中学生素质的评价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