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2017-06-11 09:01张晴晴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班级建设班主任

张晴晴

[摘要]本文在探讨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凝聚力的形成与班级发展的阶段性、影响班级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提高高中班級凝聚力的路径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在刚刚组成的班级中逐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及学习环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群体凝聚力;班级建设;班主任;层次阶段;班级规范

[中图分类号] G6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4-0066-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4012

社会心理学所指的群体是指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互动的集合体,他们在群体中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1]。高中班级在组建初期所形成的群体只是一种松散的群体,凝聚力还很弱。为了学生和班级整体能够更好地发展,师生开始班级建设,逐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时的班级才称得上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凝聚力对于班级的存在至关重要。

一、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

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指能使群体成员产生情感共鸣、价值定向趋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 [2]。群体凝聚力是一个群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既包括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也包括成员彼此间的吸引力。对于高中班级来说,如何更快地增进成员彼此间的了解、增强彼此间的吸引力,对于实现班级向班集体的转变,使学生尽快地融入到班级之中,是至关重要的。

(一)凝聚力是班级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无论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凝聚力都是维系其存在、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高凝聚力的群体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各项任务,从而促进群体自身的发展。班级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而组建的,目标明确。但在一个凝聚力不强的班级中,内部小团体盛行,学生各行其是,将不利于班级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场所、环境功能的发挥。孟母三迁的故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所强调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都说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决定班级构建能否取得成功的群体凝聚力问题应引起师生的共同关注。

(二)增强班级凝聚力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

就班主任而言,班级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其班级管理的难易程度,同时也是衡量其工作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班级凝聚力差,會使其成员犹如一盘散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无法形成合力;而在凝聚力强的班级中,大家则齐心协力,力争使班级事事领先。前者必然为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很多难题,使其必须时时操心、事事到场;而后者则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只需制定规划、选好班干部、分派好班干部的具体工作,学生们便会在预定轨迹上朝着目标奋进。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然会在增强班级凝聚力方面有所建树。

(三)班级凝聚力的强弱对学生影响重大

就高中阶段学生而言,班级凝聚力的强弱对其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乐于而且急于表现自己,高凝聚力的班级可以为其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不断提高其自信心,从而使其能够尽快且较好地融入班级之中。其次,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容易冲动、偏执、情绪多变等特征,凝聚力强的班级能够影响他们,使其行为处于班级规范之下,能够避免一些不良现象、意外事件的发生。最后,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学习,高凝聚力的班级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一要求,而且能带动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投入到学习之中,形成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学生会进一步增强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班级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班级的发展

乐国安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凝聚力的形成过程有三个层次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群体成员彼此感情依恋为特征的低层或表层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价值取向的统一为特征的中层阶段;第三阶段是以群体活动目标的统一为特征的深层阶段。与此相对应,笔者认为班级的发展,即班级凝聚力的增强也要经历松散群体、制度群体、目标群体、理想群体等四个阶段。

(一)松散群体阶段

学生进入高中后,来自不同地区、家庭、学习环境的学生被分到一个班级之中,组成形式上的集体。由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初入班级的学生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渴望获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为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彼此之间开始沟通、交往。但此时的交往还是比较浅显的,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需要,开始在班级中寻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这时,班主任就要做好工作,引导学生扩大交友范围,指导学生建立包容合作、积极向上的正式群体关系,尽量杜绝不良小团体的产生。这一时期班级的多数会表现出遵守校纪班规、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的姿态,但多是一种权宜从众的表现。这一阶段,班级微弱凝聚力的形成多是出于学生自身的一些实际需要。

(二)制度群体阶段

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彼此接触,班集体观念逐渐被其所接受。就像一个国家想要正常发展需要法律维护其秩序一样,一个班级想要正常运行也需要制度的保障。在班级制度群体阶段,学生出于交往与学习的需要,开始渴望拥有一套班级制度——班规。由于学生彼此间了解的加深,班级中有影响力的权威开始出现。他们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确立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按照学校要求和教育规范,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班主任开始制定系列班规、选举班干部。这明确了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形成了制度严明的班级群体。学生可以在制度化的班级中参加群体决策,或发表自我意见,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在班级活动中,学生依照集体荣誉的增减来衡量一切。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服从权威、规范,班级凝聚力较第一阶段有所增强。

(三)目标群体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努力,学生之间搭建起了情感纽带,加上班级制度与班级干部的保障,班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日常运转流程,学生可以在其中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但由于高中阶段学习的特殊性,学生彼此间的竞争压力较大,合作意识欠缺。这不利于班级成员的共同进步,没有实现优势互补。因此,这一时期班级权威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促进互帮互助;维持和增强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巩固前两个阶段的班级建设成果,进一步增强班级凝聚力,促使班级成员努力向提高成绩的目标迈进。在这一阶段,班规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观念,外显于自觉行动之中。当然,在这一阶段也会出现一些师生间、学生间的矛盾与冲突,班主任应在保持班级良好学习秩序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此类问题,让全体学生融入班级之中。

(四)理想群体阶段

对于很多高中班级来说,由于升学的压力,达到第三个阶段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我们所要培养的人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教是为了不教”。为此,应把学生从制度与权威服从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班级管理与规划活动,形成“班级是我家”的观念,克服群体中的社会惰化现象,自觉地为班级的完善和发展努力。这样不但能推动班级的发展,也会促进学生个人的充分发展。学生在参与班级规划与管理过程中,个人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对班级产生了更强的归属感,满足了自身对归属与爱的需要,满足了自身的高层次需要。这样的学生进入高校后,能够尽快地完善、超越自我,最终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班级也许微乎其微,故把其称为理想群体。

三、影响班级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班级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伴随着班级凝聚力的不断增强而递进的,每位班主任都力图把自己的班级建设成为高凝聚力的群体,因此影响班级凝聚力的各种因素应受到重视。

(一)班级成员间的同質性或互补性

同质性是指群体成员在兴趣、爱好、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似或类同程度 [3]。班级处在松散群体阶段时,学生间小群体的形成多是由于其成员彼此间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具有同质性。趣味相投的人很容易组成一个小群体,并且由于惺惺相惜,凝聚力不断增强。互补性是指具有异质性的成员在某些方面的互相补充、渗透与交融 [4]。当然,由于新组高中班级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因而多是异质的。对于这种班级群体,彼此间经过交往,如果能发现彼此的优点,进而取长补短,凝聚力就会提高。班级成员间的同质性或互补性越强,其凝聚力就越容易增强。由于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个性,其相互间的同质性或互补性只是其全部个性的一面,需要班主任加以发掘和培养。

(二)班级满足学生需要的程度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应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而言,如果满足学生的这些合理需要的程度越高,班级的凝聚力也就越高。反之,如果学生的合理需要总是由于条件不足或人为因素影响而不能得到满足,则班级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就会降低,班级凝聚力就会减弱。

(三)班级规范是否民主与公正

班级规范通常被称为班规,是学生的行为规范。美国法理学家富勒认为法律具有内在道德,即法律不应要求公民做不可能做之事。这对班级规范的制定极具借鉴意义。班规是学生高效率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它的制定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规定的内容必须切实可行,只有如此才能增加学生对理解与拥护。班规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公平、公正,做到班规面前人人平等。高中阶段学生的公平意识较强,班主任只有做到以班规为纲、赏罚分明,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班规的权威性。

(四)班级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的一致程度

学生是否赞同班级的奋斗目标,取决于班级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的一致程度。一致程度越高,学生的认同度也就越高,为班级目标奋斗的劲头也就越大,班级凝聚力也就越来越強。反之,学生对班级目标的认同度不高,个人依据自我目标各行其是,班级凝聚力也就会因此而减弱。因此,在确定班级目标时应让学生集体参与,从班级自身情况出发,从短期的小目标做起,一步步向着大目标迈进。如此,班级目标更易于为多数学生所接受,班级的凝聚力、学生的自信心会得到增强。

(五)外部的挑战和压力

外部的压力和挑战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但压力要适度,不能太大或太小。挑战的压力太大会使班级在各种活动中连连失利,凝聚力减弱;反之,挑战的压力太小又会使得班级无法进步,无法使学生收获自豪感、荣誉感,凝聚力得不到增强。因而,班主任在对外寻找比较、挑战对象时,要小心谨慎,与自己班级作比较的班级,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此时可以借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寻找稍强于自己且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超越的班级做为竞争目标[5]。

四、高中班级凝聚力的提升路径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学生个体处理群体关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其以后的生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群体生活,也为了能进一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高中班主任应学会根据班级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活动,随班级发展阶段适时地转移工作重心。

(一)开展趣味性的班级集体活动

趣味性的集体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集体进行训练的活动,如“我是今日记者” “我来为你编传记”等活动。这类活动一方面能增加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充分展示自己,增进彼此间的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二是使学生充分展现自身才艺的活动,如篮球赛、歌咏比赛、辩论赛等团体活动。这类活动一方面满足了高中生初入班级就想充分展现自我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其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增加了对学生的了解,掌握了每个学生的专长所在,为下一阶段的班级建设做好了准备。与此同时,一些具有领导才能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确立了非正式的权威,为班干部竞选奠定了基础。

(二)民主竞选班干部及制定班规

班主任提高学生对班规的遵从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班主任自身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增进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庞勒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指出,领导对于群体的影响能否持久取决于榜样是否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班主任想要自己在制定班规中掌握主导权,使学生信服,必须不断完善自身。其次,在班规制定的过程中应采用民主的方式,使学生对班规内容的了解地更清晰,认同感更强。最后,班干部的选择应采用班级竞选的方式,如果第一阶段的活动开展得足够成功,那么班级竞选出的一定是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在群体中已经确立了非正式权威的学生。对于学生民主选举出的班干部,如无特殊情况,班主任要尽量予以尊重和支持。

(三)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

在目标群体阶段,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组建学习小组不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以优带劣,而且可以增加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成绩,并且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各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因材施教。通过这种竞争,各小组由于来自班级内部其他小组的压力而不断增强组内凝聚力。为防止各小组由于小组内部凝聚力增强而形成各个小团体,以致影响班级整体的凝聚力,最好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式,使学生们在提高学习成績的同时,仍然以感情与班规为纽带维持班级整体的凝聚力[6]。

(四)施行“教师主导、学生建设”的管理模式

在班级建设进入理想群体阶段之后,学生已经对班级有了归属感,明确了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树立起了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和自我发展进行总结、反思,共同提出班级建设的更高目标和实施步骤。班主任在尊重学生主张的同时,要注重及时鼓励学生参与、肯定学生的付出与成果。不过,这种理想型的班集体虽然极具吸引力,却不易维持,班级会经常遇到间歇性排斥与疏离、权力斗争、失败受挫等问题与现象,这需要班主任的及时指导。所以,自主管理并不是班主任放任不管,而是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建立学生参与制度,并时刻观察班级动态,支持、引导、鼓励学生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法]古斯塔夫·庞勒.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局,2004.

[3][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段文婕.班集体的群体化过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6]杨良保.影响班集体内聚力的主要因素[J].教学与管理,2002(7).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importance of cohesion, the formation of cohesion,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he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and then discusses how to enhance the cohesion in the newly formed class step by step, so as to create a good interpersonal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group cohesion, class development;head teacher;hierarchical stage;class norms

(責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班级建设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班主任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试论班级建设中的群体特征建设
当代优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