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世厚
【摘要】中学时代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独立人格的黄金时期,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正确三观及独立人格的塑造。文章从初中语文教学中独立人格构建的必要性出发,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独立人格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以进一步加强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正确三观及独立人格的培养与构建,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独立人格;构建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我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激发其创新思维、提升其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其健全与独立的人格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健康个性与独立人格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當前社会环境复杂,激烈竞争与挑战并存,在初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以健康的心态与健全的人格素质面对未来复杂的社会,以适应社会而不被淘汰。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构建学生的独立人格,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与探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独立人格构建的必要性
(一)符合新课标教学的要求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的具体要求。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对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培养以及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新课程标准改革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任所在。
(二)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社会正在不断改革与发展,独立人格是当代社会人才急需具备的核心素质,而且各行各业对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社会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迫切需求,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全方面培养人才,使学生的成长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与构建。一方面,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提高其创新能力。具备独立人格的学生,对学习、生活以及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善于大胆设想,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喜欢探索,求知欲望强烈,善于思考。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有着独立人格的学生,不仅能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建立自我理想目标,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自我行为与意志。另外,具备独立人格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境与挫折时,能自我鼓励,自我肯定,积极面对并克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与构建,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独立人格的构建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加强学生对高尚人格的认识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本身极具政治教材不可比拟的思想性、教育性以及政治性的特点,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甚至社会责任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里的优秀文章,充分挖掘课文中蕴含的高尚人格内涵,让学生对高尚人格深入了解并认识,构建学生独立人格。初中语文教材主要以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载体,给学生呈现丰富的人格素质教育资源。而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初中教师要充分把潜藏在课文中体现优秀、高尚人格的内容挖掘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步步渗透,进一步培养与塑造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如在《满江红》中,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江山呐喊;在《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质;再如诗歌《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宏伟气势,充分表现出作者自信、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这些蕴含高尚人格内涵的语文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对其深入认识与体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全、独立人格的培养与构建。
(二)对学生进行自信与挫折教育,树立远大的人生观
中学时代是学生的心理逐步成长的阶段。自信心是学生独立人格中的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文的人物形象、作者表达的精神来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培养其独立人格。如在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有要信心”的深刻内涵,建立学生对万事都应具备自信心的心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价值观,健全学生的人格。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时常会遭受困难与挫折,因此在初中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能提高其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树立远大的人生观,有助于学生的心态健康成长。如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教学时,让学生充分挖掘并体会“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所蕴含的主人公出身卑微贫贱,但经受挫折与困难的历练后成就大事业的深刻道理,教育学生挫折并不可怕,树立远大的人生观,勇于面对与克服它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也是培养其独立人格的一部分。
(三)加强学生情感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观
情感教育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指标,坚持情感教育能有效地对学生贯彻素质教育。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与沟通交流,培养其合作意识,体会情感的温暖与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进一步促进其独立人格的构建。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爱社会、爱家庭等方面的情感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观,是学生独立人格构建中必不可少的情感部分。如在朱自清《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文中描绘了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送别儿子,并且艰难地翻越栅栏去买橘子的背影,要求学生反复品读并认真分析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感情,让学生体会父爱,激发学生心中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又如,在教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课时,充分让学生领悟与感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达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除此之外,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至关重要。如《木兰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课文是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使其明确社会责任,树立高尚的道德观。
(四)积极开展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写作能力,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多开展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实现知识教育与人格培养目标统一的主要渠道。第一,学生课堂的听讲活动。这是初中语文教师把无聲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在课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利用文中人物的人格特点、优美语言、优秀品质等,充分熏陶学生,为其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基础来源。这也是学生接受人格教育最广泛的语文活动。第二,学生说的活动,包括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同学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课外的辩论与朗诵活动等。学生通过口头语言表达来表现其人格特点,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三,学生的阅读活动与写作活动,包括学生对教材与课外知识的阅读与写作。一方面,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时,教师会对文中人格因素加以正确引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推荐下阅读课外读物,丰富知识,独立思考,提高了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从中引发觉悟,从而进一步培养健全的独立人格。第四,多开展表现高尚人格的写作活动,能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让其独立人格的体验更为深刻。
(五)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构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人格教育虽然重要,然而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是新课程标准中主动性、创造性与独立性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定期给学生开展人格教育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去,进一步促进其独立人格的培养与构建。如开展登山、帮父母亲做一件暖心事等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也对其独立人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与构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不仅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涵,加强学生对高尚人格的认识,还要对学生进行自信与挫折教育,促其树立远大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不仅要加强学生情感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观,还要积极开展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构建,促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肖莹.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28.
[2]王赛利.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