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7-06-10 19:29郝君
速读·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以点带面虚实结合文本细读

郝君

摘 要:本文从文本细读的特征入手,结合教学实践,简要探索文本细读的基本策略方法。

关键词:文本细读;虚词拓展;标点完善;以点带面;利用补白;虚实结合

文本细读,是一件于师于生都有利的事情。于师,在于深入教材,研究教材,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于生则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进教材,领略语文的神奇魅力。其主要特征有:第一,细读姿态的多元性。文本细读,主张作者崇拜、文本崇拜、读者崇拜等多种姿态的和平共处。第二,细读指向的言语性。文本细读,就是教师对文本言语的细读,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第三,细读结论的兼容性。文本细读,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教师在文本细读时,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更要关注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发现。第四,细读经验的共享性。文本细读,读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双重收获,他既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也收获细读言语的经验、情绪和感受。这些通过教师亲历亲为得来的细读经验,对阅读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财富。那么本文主要浅析文本细读的具体而常见的方法:

第一,根据虚词深入拓展文本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重视某些实词的使用,也常常分析某些实词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这诚然不错。但是语文教师,不该仅仅着眼于实词。某些虚词的使用往往能超出我们的预测,在文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忽略了,对学生我们是一种损失,对教材我们是一种遗憾,对我们自己则是一种耽搁,耽搁了我们业务的提高,耽搁我们自身的成长。反之如果我们能处处留心,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副敏于分析的头脑,则往往能于细微处见奇绝,于平凡中见高深。如莫泊桑的《项链》一开始就出现这样一个句子:她也是一个美丽的姑娘。为什么一开始作者就用了一个“也”字。倘若我们不留神,可能也就过去了,可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深入发现一些我们平时没有发现的美丽,这一个“也”寓意深厚相当深厚:主人公马蒂尔德是一个美丽的姑娘,但她的美丽不同于其他姑娘的美丽,其他姑娘可以凭借自己的美丽外表步入高层社会,而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小人物。她空有美貌、学识,就因为生活在一般家庭,只能嫁给一个小职员。原来美丽姑娘应该拥有的一切她都无法拥有。平静、无聊、孤独、寂寞的生活只能使她在闲暇时常常做些美梦。虽然“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她也无可奈何,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似乎离她很远很远……这样一个“也”字,一个司空见惯的虚词就会帮我们很好的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下文写她“做新衣”,“借项链”埋下了伏笔。再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该句中的语气词“耳”,如我们只是理解为“罢了”,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如果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里怎一个“罢了”了得?这里的“罢了”是一种叹息,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哀婉的倾诉。结合前面的“闲人”,我们就会觉得此时的苏轼,是一个自我揶揄的苏轼,是一个超凡脱俗而又充满难言之隐的苏轼,这里的苏轼是一个身穿喜悦的外衣,而内心无比酸楚的苏轼。尽管那天月色优美,但皎洁的月光又怎能洗去他的痛苦、他的落寞、他的惆怅……无疑,理解了这些虚词,我们就无形中拓展了文本的资源,丰厚了文本的内容。

第二,根据标点合理完善文本资源。

有时文本中一个小小的标点能够起到重大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标点深入文本,走进作者,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文学大师,他的不少文章都是标点运用的典范。如《故乡》中众所周知的省略号,我们先来看看少年闰土的语言,其中语言描写共有第18、21、23、26、28段等5个地方,除第21段外,其余4段的结尾都有一个省略号。作者为刻画少年闰土性格的需要而多次使用省略号却是勿庸置疑。一般认为,这4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表示闰土说的话非常多,表现了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活泼可爱,伶牙俐齿的小少年,他心中用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说也说不完,这些新鲜的带有乡间浓郁气息的事件是生活在城镇中的“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让“我”感到十分新奇。这里的省略号,是无穷无尽,是滔滔不绝,是小英雄的活泼开朗和见多识广。中年时的闰土的语言作者也用了大量的省略号,但这些省略号,把闰土生活的艰辛,心理的矛盾,世事的沧桑,无奈的悲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这时的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断断续续。一个迟钝、麻木、落后的木偶人形象便跃然纸上。这几处省略号,很有内容可挖,只要我们根据文本的提示,上钩下联,一定能合理补充很多内容,就可以合理完善文本的资源。

第三,利用补白广泛挖掘文本资源。

众所周知,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文学上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等强调留白的效果,那么补白就是就是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内容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记得小学二年级有一篇文章《畫家和牧童》,把戴崧的谦虚好学、勇于承认错误的崇高品质放在了一个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对话去体会,并在朗读品悟和想象中让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丰满起来。有个老师抓住了文本的这些特点,对教材进行了补白,深入挖掘。下面的案例也许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师:当小牧童指出戴崧的画的错误时,周围的人是怎么想的呢?

生:大家想,区区一个小牧童怎么可能找出画家的错呢!肯定是他看花眼了!

生:画家画得这么好,牧童怎么可能知道他哪里画错了呢!而且一个小小的牧童,肯定是在这儿胡闹!

……

师:当戴崧听完牧童的批评后,他又怎么想呢?

生:戴崧可能在想,反正每个人都有缺点,听一听也许对自己作画真的有用呢。

生:戴崧一定在想,连牧童都知道两牛相斗的时候,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而自己却把它画得翘起来,真是惭愧啊!

生:戴崧在想,自己的知识还不如小牧童,以后作画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

……

师:戴崧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周围的人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大画家也不例外。

生:戴崧是一个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人。(板书:虚心)

师:是的,人都是有缺点的,关键是要学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在教学时,这位老师抓住文本内容的空白进行补白想象,这样既为学生感悟课文进行了服务,也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引领学生发现空白,填补空白,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氛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可以说,“补白”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独特的视野,是文本解读的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补白式文本解读能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第四,虚实结合系统分析文本资源。

所谓”虚”就是指作者想象出来或由某物联想到的,即不存在的事物,而”实”就是指实物,实景等,即实际存在的事物,将这二者通过一定的手法结合在一起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叫做虚实结合。我认为,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第七节,由前文的眼前实景过渡到作者的思考,说明在奔流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挫折、磨难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它是生命中,一段小小的插曲,增加了生命的美丽和充实,但不会阻碍生命长河不息的流动。文章用了一个拈连句,巧妙地完成了由描绘到抒情、议论的自然过渡。“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第八节,插入的一段对十多年前,家乡的另一株紫藤萝花不幸遭遇的回忆,与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于是水到渠成,引出第十节的心灵感悟:说明生命的长河不会永远风平浪静。以花喻人,以人喻事,以事明理。同时,很自然引出一种质朴、达观的人生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对生命底蕴和意义的形象阐释,也是一种饱经患难之后,重新坚定起来的,积极健康的人生信念,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不难看出,虚实结合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系统分析文本的主要方法。

文本细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慎思之,笃行之。文本细读在于一个“细”字,从平常处见到不平常,从一般处发现不一般,于无声处也能听惊雷。只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有这种思想,这种意识,文本细读就一定能开出绚丽的花,结出甜美的果。受益的将不仅仅是我们教师本身,更有千千万万的学子。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因此而变得语文味十足,变得精彩十足……

猜你喜欢
以点带面虚实结合文本细读
“教赛融合”在“虚实结合”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虚实结合,婉转缠绵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基于虚实结合的陆军数字化装备体系试验装备体系构成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让书香校园绽放美术奇葩
让韵文识字散发无穷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