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执教+张翼文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P83-84
【课前思考】
1.学生的数学经验有哪些?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测量中对边线的一维特征已经有所认知,对二维的平面图形“封闭”“边线”“大小”等有了模糊经验。
2.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此课的学习有何影响?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如头围、胸围等。但是,学生在对于面的感知上,大小、颜色、形状带来的刺激更为强烈,很少有关注到边线的长短。虽然周长的学习在面积的认识之前,但是学生对于面的感知的直接经验对本节课的学习带来了负迁移。
3.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一般会遇到哪些困难?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学生经常将周长与面积混淆。算面积时求了周长,算周长时却用面积公式。再有,在后续的学习中,暴露出学生对于不规则图形、组合图形的周长或半个图形的周长不够明确,认知出现困难。这当然与周长意义的概念不够清晰有关,同时也说明,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是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在周长的教学中需伴随对面积的辨析。
4.“周长”这一概念的本质意义到底是什么?
教材中给出的周长定义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那么初步认识周长,自然离不开对其长度的测量和计算。测量活动是学生感悟周长实际含义的有效方式,也是探究周长计算方法的前提,更是符合该年段学生特点的有效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根据图形特征探究不同的周长测量方法;区别周长与大小,为面积学习打好思辨基础。
数学思考: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和有效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本质意义,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突出周长的一维属性。
问题解决: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经历猜想、验证、比较、实践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指一指,描一描,初步感知周长的意义
1.谈话引入,探寻知识起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周长。(板书:周长)对于周长,你有哪些了解呢?
生:周長就是7天。
生:(指书的边缘)周长就是这里。
生:周长就是一圈。
师:高老师带来了几个图形,请你把自己心目中认为的周长在图形上描出来。比一比,看谁描得又快又美观?
2.初描周长,激活原有经验。
3.反馈比对,初步建立概念。
师:同学们都描出了自己心目中认为的图形的周长。谁愿意把刚才描的过程上来展示一下?生逐个描图形的边线。
师:刚才这位同学是从这里开始描的,现在老师从这里开始描可以吗?一起来描描看。
师:为了让同学看得更清楚些,高老师在电脑上将同学们刚才描的过程再展示一次,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在描的时候有什么异同?
生:它们描的都是图形的边线。
生:前四个图形都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描了整整一周。最后一个图形描的时候回不到起点。
生:最后一个图形有缺口,不封闭。
师: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在描的时候就做不到再回到起点。这种没有缺口的图形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封闭图形。数学上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作图形的周长。
师:刚才的这几个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周长呢?
生:前四个图形有周长,最后一个图形没有周长,因为它没有封闭。
师:如果我们让这个图形变得也有周长,你能帮帮它吗?
【评析】开篇点题——周长,通过师生对话探寻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描一描,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图形边线的一周的长度;设置矛盾冲突,最后一个不封闭图形找不到周长,从而完善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此环节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经验起点,层层递进,逐步揭示周长的概念。最后学生通过对不封闭图形的改造,打破了他们原有的认为只有规则图形才有周长的思维定势,进一步明晰周长的本质属性。
二、量一量、算一算,凸显周长的一维属性
1.估一估,谁的周长最长?
师:(指四个描出周长的图形)请你估测一下,谁的周长最长呢?
生:正方形的周长最长,因为它最大。
生:树叶的周长最长,因为它的边凸凹不平,可能很长。
生: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因为它那么长。
师: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我们来测量一下吧!
2.量一量,谁的周长最长?
同桌合作测量。
(1)选择信封中合适的工具测量图形的周长。
(2)将测量的结果写在相应图形的下面。
3.反馈。
师:你们测量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你是怎么量的?周长是多少?
生:我测量的是正方形的周长,我先用尺子量出了一条边的长度是10厘米,四条边的长度就是10乘4等于40厘米。
生:长方形的周长也可以用尺子去量,两条长边加上两条短边的总和是46厘米。
生:圆形的周长不能用直尺测量了,我們让圆在软尺上滚了一圈,结果量出来是43厘米。
生: 树叶的边线是曲线,而且凸凹不平,我们采用了用线绕的办法,将线绕在树叶的边缘上,再把线拉直,就可以用直尺测量长度了。
师:现在谜底终于揭晓了,刚才哪些同学猜对了?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图形的周长和它所有边线的长度有关,和面的大小无关。
生:凸凹多一点的曲线拉直了可能会更长。
师:是的,刚才你们猜得那么准。就是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还有非常理性的思考。找准周长到底在哪里,再把它化曲为直,估计它的长度有多长。
【评析】教师设置“猜猜谁的周长最长”这一任务驱动,学生产生了测量的欲望。根据不同图形的特点,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与方法,在测量中进一步内化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测量后汇报各个图形周长时,教师随机将每个图形绕在边上的线展开拉直呈现。这种将二维与一维的巧妙过渡与呈现,对学生理解周长的一维属性来说,既直观而又深刻。
三、组一组、分一分,辨析周长的本质意义
1.拼一拼。
课件出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请生汇报周长。接下来再出示一个正方形,将两个正方形组合成一个新图形。
师:这个新图形的周长又会是多少呢?
生: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2=8厘米。
生:应该是7厘米才对,因为中间有两条边重叠在一起了。
生:好像不对吧,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原来的边长没有都在周长里。
师:看来把两个图形拼在一起,周长并不是原来图形周长的简单叠加。我们要找到组合后图形的周长到底在哪里。
2.比一比。
课件出示①号图形和②号图形。比一比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同意哪个观点?
师:听起来意见不太统一哦!不急,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商量一下。
反馈:
生:我们数了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10条边长组成的,所以一样长。
生:虽然它们一个是4个正方形拼成的,一个是6个正方形拼成的,但是里面的边是没用的,外面边线的长度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借助格子图比较周长的长短,如果没有了这些格子,你们还能说明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生:我们可以采用“移”的办法,将几条边组合起来进行比较。(伴随学生的指示,师白板呈现)
【评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一对应、直观形象是他们的认知特点。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学生大多采用数、算的办法。几乎很少有人想到平移的方法,这时教师及时隐去了格子,“逼迫”学生寻找另外的方法进行比较。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入,对周长的本质理解更为深刻。
3.移一移。
师:老师要将②号图形改变一下,我们再来比比周长,你同意哪个选项?
师:再变呢?
师:如果继续变,图形变得很小很小,很细很细呢?(师白板演示变化的图形)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周长却一直不变。
生:图形的大小和周长没什么关系。
4.分一分。
师:②号图形的改变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启发与思考,现在老师要在①号图形中变变变了,如果把①号图形分成两个部分,它们的周长会相等吗?(生操作)
【评析】练习设计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目的之一是夯实学生的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教学中不能淡化;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学生的后续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通过对图形的拼一拼、移一移、分一分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对比、辨析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将周长与图形的大小等概念进行区别,为今后面积等概念的学习打好思辨基础。
四、找一找、说一说,回归生活与全课小结
1.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头围与帽子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情境相关联,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