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为核心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

2017-06-09 17:24纪德君屈哨兵
高教探索 2017年5期
关键词:阅读方式

纪德君++屈哨兵

摘要:基于大学办学理念中必不可少的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针对近年来大学开展中华经典教育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应以大学为核心,建构“五维一体”的中华经典阅读体系,实施多样态的中华经典阅读方式,开拓“三走进一走出”的中华经典阅读推广路径等,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实施中华经典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大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经典;阅读体系;阅读方式;推广路径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提出要大力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先后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此背景下,我国各级各类高校都开始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以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1],诸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还缺乏体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彼此脱节,难以相辅相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比较单调、实效性有限,等等。鉴于此,我们基于大学办学理念中必不可少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尝试构建了以大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并从中华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入手进行实践探索,较好地体现了大学传承文化的使命担当。

一、“五维一体”:构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阅读体系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虽然得到了国内各级各类高校的重视,但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路径与评价等,迫切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以期构建一个比较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体系,以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等。对此,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理论依据,以党和国家力推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作为指导思想,以中华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作为抓手,借鉴传播学的“5W”模式,按照“为何读”、“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与“读的效果如何”几个维度,从中华经典阅读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和评价几个基本方面构建“五维一体”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阅读体系。

第一维:关于“为何读”,也即确立教育的目标与理念问题。教育目标、理念关系到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导向,是教育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自信角度就此多有论述,指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等。这便为我们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也即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远大目标,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教育理念,通过中华经典阅读等切实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其健全人格、提升其人生境界。

第二维:关于“谁来读”,也即明晰阅读主体这一问题。《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这为我们构建中华经典阅读实践的主体提供了指导,使我们认识到中华经典阅读应从中小学抓起,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重要的出口,在中华经典阅读实践中负有“最后一站”的把关校准的作用,既要为基础教育各学段的经典教育提供智力支撑,也要为在校大学生养德修身提供价值定型养分与平台,还要为把中华经典阅读拓展到社会各个层面,推动全民阅读而成为行动示范牵引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高校的经典阅读和经典诵读在国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经典阅读与诵读中居于核心地位。为此,我们针对当前大中小学中华经典教育实践各自为阵、彼此脱节的弊端,在阅读主体上努力将大中小学生都纳入中华经典阅读体系之中,通过中华经典进中小学、進社区等活动,促进大中小学中华经典阅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并对所在地区和社会的阅读活动施加积极的影响。

第三维:关于“读什么”,也即开发教育内容这一问题。经典阅读在世界各国大学建设中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所在国家的大学传承其文明和文化必须肩负的功能和使命。“经典名著课程的教育价值在于它能培养心灵自由,气质高雅,具有推理能力的人才;它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加深他们对反复出现的社会问题和道德两难问题的思考;它还能激发学生对相关的人类精神活动或物质活动的兴趣”。[2]开发中华经典阅读的内容,面临的是如何从浩瀚的古籍中选择适合大学生阅读且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理念的经典作品。为此,在选编经典作品时,我们要考虑的是,它们是否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体现了国家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否有现实的人文关怀,是否有启迪人生的价值,是否有较高的审美文化品位与独特的审美文化魅力等。[3]我们认为在这个方面各级实施主体围绕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是大有可为的。以广州大学为例,我们发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校园“经典百书”书目的遴选与推荐活动,并设计和开发了中华经典阅读网站,建立了中华经典百篇音视频学习资源库等。另外,从中华经典的历时性与现时性特点出发,我们也考虑了传统经典与红色经典的有机结合,在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中建立一种文化脉络,通过中华经典教育既思考中国文化从哪里来的问题,又解决现实中如何思想的问题。

第四维:关于“怎么读”,也即探索经典阅读的方法问题。针对新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媒介接触与阅读方式的变化,我们应该创新中华经典阅读的实践方式,不仅实施“素读”法,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在学习中理解和记忆文本,还应以微学习理论为指导,遵循“微型化”、“多样化”、“交互性”、“情境化”等原则,实施“微悦读”、“泛在读”等。在这方面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或者是社会与社区,可供利用的方式与路径当然非常多,而广州大学的实践表明,关注新媒体语境中的经典阅读方法并积极引导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第五维:关于“读的效果如何”,牵涉的是经典阅读效果的评价问题。为了给中华经典阅读实践提供一个必要的保障,也不妨将经典阅读作为考试科目,使之制度化、常态化。筆者所在的广州大学就专门颁布了《广州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将“中华经典诵读”作为本科生第二课堂的必修课,并利用网络平台开发相应的考试评价系统,诵读考试试题全部在《中华经典诵读选本》的100篇作品中抽取,实现了从考试报名、上机考试、机器阅卷、成绩发布等环节的信息化处理。目前这种评价方式已实施了六年多,每年的上机测试量基本是在校学生的四分之一,任何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参加上机测试,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使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的国民教育的“最后一站”能得到比较充实的中华经典的涵育与浸润。另外,实践表明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阅读比赛、评选活动,表彰经典阅读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定期整理、汇编,出版优秀读书征文、读书报告、读书心得等,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二.“多样态”: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方式

“五维一体”阅读体系中的“怎么读”值得重点探讨申说。在开展中华传统经文化典阅读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对于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普遍不太感兴趣,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我们曾对广州大学200多名大学生进行主题为“大学生与经典阅读”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阅读中华经典的态度比较消极,只有三分之一的文科生会在每周花四五个小时去阅读中华经典,而阅读中华经典的理科生还不到十分之一。在原因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经典过时了,用处不大;经典往往不通俗,少趣味,不好读,或读不懂等;一些学校实施经典阅读的方式方法过于死板、单调,较少顾及大学生媒介接触习惯与阅读方式的变化。

有鉴于此,高校开展中华经典阅读教育,就不仅要在“为何读”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还需要在经典阅读的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积极开发出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多样态”的经典阅读方式,以期改善经典阅读的实践效果。

首先,我们还是要大力提倡“素读”经典,也即排除各种辅助手段,纯粹地阅读(包括精读、朗读、默读等)纸质经典。因为只有潜心静气地品读经典,才能深入理解经典的内涵,汲取其精华,使经典浸润人生,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文化修养。

其次,考虑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习惯已发生很大改变,我们还应推行一种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的经典阅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其中95.1%用手机上网。而大学生是手机网民的主力军,微媒介(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社会网络SNS以及博客、微博、微信、游戏、wiki等媒体)及媒体内容最受大学生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那些由单篇的诗、词、赋、曲、文等组成的中华经典作品制作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碎片化的数字资源,使大学生可以轻松地、随时随地地选择、获取和利用微小的学习内容模块,在可移动的、情境化的环境中获得一种轻快的甚至带有一定娱乐性的学习体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微悦读”、“移动读”、“泛在读”。另外,也可以开发阅读活动专题网站,鼓励学生社团建立经典阅读公众微信号或QQ群等,引导学生线下阅读、线上讨论,使大学生能够借助微媒介,轻松地发布自己的阅读内容、心得和体会,并相互进行点评,从经典阅读群体中获得充足的学习动力。

再次,竞赛性阅读(竞读)应该成为青少年经典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从2011年开始,为了配合“世界读书日”、“书香羊城节”等,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大学承办,广州市属高校大学生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已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的踊跃参加;2016年10月开始,广州大学还承办了由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共同策划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首届南粤大学生语言艺术节,有来自全省51所高校、数以千计的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至于结合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开展形形色色的主题阅读活动,同样也可以激发大学生阅读经典的浓厚兴趣。

通过实施多样态的中华经典阅读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高校中华经典阅读教育方式过于死板、单调、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的问题。

三.“三走进一走出”: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力

如何以大学为核心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体系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本文难以详加列论,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应该有更多的高校要具有这方面的文化自觉,只有这样,大学才能真正承担起传承文化的办学使命。大学开展中华经典阅读与教育活动,不仅要立足于课堂、校园,还应考虑采用什么样的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推广到城市社会生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文化建设,甚至还应考虑如何让中华经典走出国门,传播到国外。如果从一所在地大学已有的实践探索来看,“三走进一走出”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推广的行动模式。

所谓“三走进”,就是采取得体有效的方式让中华经典走进大学,走进中小学,走进城市社区。比如广州大学就颁布了《广州大学“经典百书”阅读推广活动实施方案》,根据“经典百书”阅读推广活动的需要,开发了系列经典导读类通识核心课程,立项建设了一批经典导读类通识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慕课),通过共享和购置等方式引入了高质量的经典导读在线课程,鼓励教师在通识课程教学和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宣传推介“经典百书”,实现“经典百书”阅读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目前,我们为大学生开设的经典导读类通识核心课程与慕课就有“中华文化经典导读”、“唐诗经典导读”、“宋词经典导读”、“中国古代小说经典导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等,并编制了《中华经典诵读选本》《唐诗十二讲》《唐宋词十八讲》等系列教材,举办了“经典传承与文学教育”系列讲座,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有机融合的阅读推广机制。

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以贯之,我们以大学为核心开展中华經典阅读活动,有意识地将广州市的中小学生囊括在内,并通过构建“三联动”的实践教育体系,将大中小学的中华经典阅读活动有效地衔接起来。从2013年开始,广州大学即制定了“中华经典进中小学活动方案”,每年设专项资金,选派大学教师与大学生到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讲座,指导中小学生开展各种经典阅读活动,如广州市中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活动、广州市“书香校园”及“阅读之星”选拔活动、广州市书香校园“十本好书”推荐活动等,与大学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活动的价值取向与活动的品质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让经典阅读走进社区,则是指大学通过在社区传播推广中华经典,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市民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大学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在这方面,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借助于各种传统节日,配合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开展相关的经典诵读、展演活动。例如,2011年广州大学就在海珠区主办了“我们的节日·端午”经典诵读展演活动,深受市民的欢迎与好评。五年来,广州大学在广州市的多个社区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经典美文诵读与展演,吸引了众多普通市民的参与,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了大学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城市文化建设的职能,从而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注入了最生动的力量与元素。

所谓“一走出”,是指让中华经典走出国门,配合国家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呢?当下利用“孔子学院”作为传播平台,应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广州大学就积极利用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每年举办一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主题活动。如2010年9月27日至10月1日,为了配合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举办了“中国宣传周”活动,利用图片、讲座、视频、经典诵读、电影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在帕多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他每年举办的“东方雅韵”主题活动,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举办的中华文化展演活动,也起到了在国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作用。

总之,以大学为核心,建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体系,实施多样态的中华经典阅读方式,开拓“三走进一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路径等,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目前实施中华经典阅读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高校如何更有效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成大学使命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做法与思考。如何能够使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地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这是无论如何都必须坚守的,只有在扎根中国的基础上才可能更好地融通中外、立足时代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屈哨兵,和丹丹.中华经典诵读发展状况与策略建议[J].教育导刊,2015(1):5-8.

[2] 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第二版)[M].侯定凯,梁爽,陈琼琼,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纪德君.关于中华经典的若干理解与思考[J]. 教育导刊,2015(1):9-12.

猜你喜欢
阅读方式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
分析阅读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给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营销新策略
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纸媒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