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学术制度设计:从古典人文主义到学术资本主义

2017-06-09 17:22谢笑珍赵晋国
高教探索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学治理

谢笑珍++赵晋国

摘要:审视推动大学走向卓越的大学治理之道,不可回避的两个关键性要素是大学理念与学术制度设计。探究基于大学理念的学术制度设计是审视大学治理之道的一个很好的视角。本文探究大学发展史上,基于从古典人文主义到学术资本主义大学理念的四种类型的学术制度设计,剖析大学治理之道。

关键词:大学治理;大学理念;学术制度

审视推动大学走向卓越的大学治理之道,不可回避的两个关键性要素是大学理念与学术制度设计。探究基于大学理念的学术制度设计是审视大学治理之道的一个很好的视角。那么,如何根据大学理念设计与此契合的学术制度?学术制度设计又是如何契合大学理念并推动大学理念实现,进而推动大学治理走向卓越?本文探究大学发展史上,基于从古典人文主义到学术资本主义大学理念的四种类型的学术制度设计,剖析大学治理之道。

一、基于古典人文主义大学理念的学术制度设计——牛津大学的学院制模式

古典人文主义(Humanism)起源于古代希腊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在对人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理性精神之美,是欧洲文化与文明的源头,对后世的持续与深刻的影响而成为了全球性的文化遗产,其中心主旨是以人为本,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古典人文主义聚焦于认识、分析和探究人的本性,对人给予理性的教化和培养,对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给予精神指导,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和才能的发展,其内在的本质是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以实现理性基础上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1]这是大学存在的文化根基。大学是人类构筑的实现人文主义理想的天堂,使人文主义得到理解和维护,使學者和学生们不受干扰地感染和继承人文主义思想之所,是学术共同体的精神家园。

纽曼秉承古典人文主义理念,系统阐述大学的组织性质与职能以及教育目的:大学是所有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考的有效保护力量;大学同时也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运用自由教育培养绅士,自由教育和自由探索就是心智、理智和反思的操作活动;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是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而非科研,在探索普遍学问的理念下,培养有文化修养的“绅士”是教育真正的也是唯一的目的。[2]

古典人文主义者正是根据这一大学理念,在牛津大学设计了学院制模式这一带有浓厚人文主义色彩的学术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术制度——寄宿制与导师制等,使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得以保存和发展。

学院制是牛津大学植根于人文主义理念而设计的培养各界精英领袖的一种学术制度。牛津大学的学院制由来已久,第一个学院创建于1249年,之后经历数个世纪的不断完善,形成一种完善的学院制模式与组织实体。到目前为止,牛津大学共有39个学院,这39个学院与牛津大学本部是一种联邦体制,大学实际上成为由39个独立学院组成的联合体。

牛津大学的学院制既是一种典型的学术制度,也是一个学术实体组织,是牛津大学的学术中心和大学的主导,每个学院均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学院一般都很富有,并有独立的学院资产支配权;每一个学院都有自己独立的院落,并拥有自己的图书馆、体育场、教堂、食堂和其他建筑。学院的院长是由师生员工选举产生的,不是由大学任命的,院长对该学院的评议会负责。学院主要承担三类职能:一是管理学生的食宿,二是做礼拜等宗教活动,三是为本科生派导师。

牛津大学在这种高度独立又自治的学院制模式下,设计了带有浓厚人文主义色彩的独特教学组织形式——导师制。导师制强调师生之间的坦诚交流,在自由的气氛中交流思想,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教师对学生所担负的传授知识、培养道德和生活上的指导责任。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这种个人关系,是最有效的教育关系,它已成为英国大学本科生教学行之有效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对后来英国乃至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寄宿制同样带有人文主义色彩,教师和学生同住宿在校园里,不同个性和知识结构的学生们,互相交流思想,互相影响,共同营造一个团结合作、共同提高的小型的学习生活空间,对学生性格、学术兴趣、价值取向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典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使得牛津大学创新了与之相符或者反映这种理念的学术制度,自由学院制以及与之相关的寄宿制和导师制均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也正是通过这些制度使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得以保存和发展,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相得益彰,也由此培养了诸多社会各界领袖。至今为止,牛津大学为英国培养了4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6位首相、86位大主教和18 位红衣主教,还培养数以百计的政治家。在1900~1985年间,培养了8位首相,455位部长。在1951~1970年间,英国下议院受过大学教育的议员中,48%的保守党成员和30%的工党成员毕业于牛津大学。[3]牛津大学基于古典人文主义大学理念设计的学院制也成为全球古典一流大学典型的大学理念与制度特征,而影响至今。

二、基于新人文主义大学理念的学术制度设计——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学术制度模式

与古典人文主义建基于探究人的本性的基础上,通过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而相对漠视自然科学的意义与价值不同,新人文主义(Neo-Humanism)则吸纳自然科学的成果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系统,致力于建构一种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整合在一起的全新观念系统,来达到对个体进行全面的精神与道德教育,以达致最高程度的完满性与自由。[4]

新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地发展,而科学是最纯粹和最高形式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具有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对于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性的积极意义。因此,大学应当开展非功利目的的科学研究,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心智自由高贵的“全面发展的人”应成为大学的教育理念。

以洪堡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者在吸收英国古典人文主义大学理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新人文主义大学理念:大学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培养“完人”;大学肩负双重使命:一是对科学的探究,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而这两者又是统一的,修养需要通过科学来实现,即“由科学而达致修养”,大学是修养的机构,修养意味着通识性、全面性修养,是心智的训练,而与职业性、实用性教育相对立。[5]

大学在于常常将学问看作是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不断进行研究,大学不仅继承和传播知识,而且必须创造知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独立的“研究者”与“受到指导的研究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参加创造性的科研实践,从而培养独立的思想和獨立的判断能力。而科学研究是探索“纯”科学知识和追求真理的活动,必须坚持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国家决不能要求大学直接地和完全地为国家服务,而应当坚信,只要大学达到了自己的最终目标,它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国家决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联系起来。”[6]

在保持英国大学学院制框架的前提下,洪堡在柏林大学创新性设计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学术制度体系,其中主要包括“研究所和实验室制度”、“讲座制”、“习明纳制”(Seminar)、教授会制度等,来实践新人文主义大学理念。

“研究所和实验室制度”是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一大创举,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实验研究。

讲座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制度,讲座的内容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来确定的,讲座教授讲授科学研究成果,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讲座制成为德国大学的基本学术组织形式,有效推动德国科学的发展和各学科的形成。

“习明纳制”使大学发展知识的职能实体化、制度化,是教授指导高年级学生直接参加研究所的课题研究活动的学术制度,一般是教授提出某个主题,不预设结论,价值中立,由学生们相互讨论,最后教授进行系统地理论总结,这种制度使得师生自由地发表观点,从而发现真理。“习明纳制”改变了传统大学中的师“教”生“学”的关系,师生同时置于尚待探索的未知领域,学生不是被动掌握已存的知识,而是主动参与探索和研究未知。“习明纳制”同时担负了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能,既是师生进行学术交流、探索真理的科研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学术能力的教学形式,成功地将大学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统一起来,一直以来被作为成功的教学方法为全球大学采用。

教学与科研的发展需要大学实现真正的自治,洪堡为此在柏林大学创建了教授会制度。教授会由全体正教授组成,教授全面参与治校和治学,在大学的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中都享有广泛而强大的权力,大学各项事务都由教授会决定,是真正意义上“教授治校”。具体体现在:第一,教授是讲座和研究所的持有者和负责人,全权负责所有经费预算、仪器设备等事项,全面负责教授所在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第二,在大学学部这一层级中,学部的决策机构部务委员会也主要是由教授组成;第三,在大学这一级,主要的决策机构学术评议会以及大学校长都是由教授组成;第四,教授拥有遴选校长、聘任教授等权力。

通过推行一系列基于新人文主义大学理念的学术制度,柏林大学致力于将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相结合,进而实现由“科学达至修养”的目的。柏林大学推行的学术制度,汇集全球卓越人才,形成学术自由之风,成为德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诞生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柏林大学在化学、医学、物理学和文学等领域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得主,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也曾在此学习。柏林大学随之迅速崛起,犹如大学发展史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成为现代大学理念的化身,赢得了“现代大学之母” 与“现代大学之原型”的美誉,其成功经验深刻影响欧美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改革,成为欧美大学效仿的标杆。

洪堡提出的大学理念,以及为实现这些大学理念而创建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一系列学术制度,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中心地位,奠定了德国大学在整个十九世纪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的卓越地位。“十九世纪开展的德国教育运动,在欧洲各国之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德国大学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科学研究中心。”[7]

三、基于功能主义大学理念的学术制度设计——威斯康星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学术制度模式

功能主义者主张:不同的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功能,以此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正如不同的人体器官满足不同的生理机能一样,人类社会组织分化与功能特殊化之间,以及组织之间的功能互补,成为社会稳定存在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从更广大的社会价值与目标来重新理解和定义大学。[8]大学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知识文化系统,在恪守认知合理性价值观和维护自身开展知识活动所必需的自治权力的同时,积极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解决社会问题,尽量满足社会上多种多样的需求。[9]因而,大学在承担教学科研这两大功能之外,应当而且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服务社会,持续推动社会进步。

系统提出大学服务社会这一大学新理念并将其制度化的是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Charles R.Van.Hise),他在1904 年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就职典礼上提出这一新的大学理念。这一理念后被概括为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我们的大学应该服膺‘威斯康星思想,坚持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我们的大学应该是州内全体人民的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将英国寄宿制大学和德国研究性大学的优长之处结合起来,应该推动人文学科、应用科学和创造性研究共同发展,应该成为‘瞭望塔(Watchtower)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工具,在社会改进中发挥积极作用。”[10]

范·海斯在吸收英国大学人文主义与德国大学研究性之长处的基础上,提出大学有三个方面的职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发展知识;把知识传授给广大人民,并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社会及政治等方面的问题。范·海斯将第三种职能表述为“为全州服务”和“帮助把知识传递给广大人民”。范·海斯指出:“ 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要为社会服务,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11]

范·海斯对威斯康星大学进行一系列改革,打破大学原有的封闭体制,创建一系列“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学术制度来实践“威斯康星理念”:一是成立知识推广部,推广知识、技术与应用事业,知识推广部主要开展四方面社会服务——函授服务、学术讲座、公众研讨、推广科技成果等;二是专家服务,作为研究型大学,威斯康星率先意识到教师的知识产权带来的潜在的经济效益,大学除了设立传统的学院、研究中心等机构外,威斯康星大学创建了其独特的组织机构:威斯康星基金会(WARF)、大学科技园等,为大学教师服务社会提供支持。[12]

威斯康星基金会是在法律上完全独立于威斯康星大学的非营利法人,专事威斯康星大学的知识产权事务,通过合同方式将大学教职员工的发明权属授予基金会拥有,基金会的盈利反馈给学校。它是技术转移工作的领袖,已受理了约6000个学校教职员工的发明创造,其中有1900个获政府专利权;和世界各地的企业完成了1600个许可证协议;提供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助用于大学的基础研究与项目开发。[13]

大学科技园是研究型大学为服务社会而新开辟的土壤。威斯康星大学科技园园区占地225英亩,内有126家企业。园区主要工作职责为:协助教职员工或大学生申请专利,销售许可证,并寻求商业网点以供研究之用;负责为新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入园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帮助。那些从研究兴趣引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教职员们,要么注册自己的知识产权,要么离开大学去创业,只要有可能,大学就会把这些产业留在自己的科技园内。[14]

这样,大学教师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来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且大量的研究生、本科生也参与了公共服务。大学教授把自己的科研、教学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理论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又从实际问题中带回新信息和新课题,从而直接将大学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大学成为直接推动区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制度”一经产生,就展现了巨大的生命力。大学围绕知识在理念和制度方面创新,将社会服务的理念普遍传播到社会,从而为全社会所认同。威斯康星大学正是通过推广技术和知识、专家服务,推动了威斯康星州的发展,威斯康星大学则获得充足的经费,在诸如畜牧科学、生物科学和细菌科学等学科方面迅速处于全美领先地位,从一所普通的州立大学一跃而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跻身全球一流大学之列。

范·海斯在威斯康星大学所创建的学术制度如此成功,以至于其他的州立大学也采取类似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将社会服务作为大学办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如今,“威斯康星理念”已成为大学开展社会服务的代名词,大学从原有的教学与服务科研两大职能,演变为三大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从此,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逐渐确立并不断演进。由此,威斯康星大学创建了一种既反映美国实用教育价值观又反映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新的大学模式。

“威斯康星理念”又一次重新定義了大学——大学既是传播知识与创造知识的组织,也是应用知识的组织,大学理念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学术制度又一次产生质的变革。

威斯康星大学打破了大学原来的封闭体制,开创了大学直接服务社会的先河,威斯康星也就成为大学服务社会职能思想和实践形成的标志。由此,契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大学成为全球一流大学的路径之一。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伍德罗· 威尔逊(Woodrow Wilson)所指出的:“ 一所大学能在国家的历史上占一个位置,不是因为其学识,而是因为其服务精神。在我看来,大学如果要正确地服务于国家,那么其所有的课堂都应该有处理各种社会事务的氛围……当国家走向成熟时,我们不敢超然物外,不敢自我封闭……学校必须成为国家的学校。”[15]

四、基于学术资本主义大学理念的学术制度设计——斯坦福大学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学术制度设计

学术资本主义(academic capitalism)是指大学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而开展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学术活动[16]。学术资本主义是这样一种知识生产和转化方式:由大学和大学之外的团体共同组建新机构、更新旧机构,或者重新定义大学的使命,以使大学能更紧密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革[17]。是大学在政治上的新自由主义浪潮、经济上的资源依附压力、社会文化中的绩效至上与自由竞争理念、大学自身在全球化时代的重新定位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促成了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新的大学理念的生成,是大学对资源依赖压力和经济全球化的反应,其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生产与转化方式,是一种基于专业化理念的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是一个影响大学及其成员身份定位的文化系统。

学术资本主义将大学服务社会职能进一步升级并具体化,体现了全球化时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折射出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又一次重新定义了大学自身的属性定位、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导向,引领并推动大学的变革与发展,大学也据此再一次变革其治理的学术制度,创建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制度模式,催生一种新型大学模式的诞生——创业型大学。

实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创业型大学的使命,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学术制度。

斯坦福大学是创业型大学代表。为实现知识成果转化,斯坦福大学设计两种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方式:一是成立“技 术 许可部”(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简称OTL);二是建立多种类型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机构。

斯坦福大学首创了大学内部设立“技 术 许可部”的这一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模式,“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部的使命就是要平衡好商业利益和科研自由发展的关系”[18]。技术许可部的职能是将斯坦福大学尖端的科技转化为实用的产品,在造福公众的同时获得必要的收益,最终的目的是将这部分收益回馈斯坦福大学的教学科研,实现教学科研和技术转化之间的良性循环,确保研究生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兴趣,并不受工业市场的影响。为此,斯坦福技术许可部逐步创建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各项活动,设计一整套从最初的科研成果披露到收益分配再回馈教学和科研的完善和成熟的工作流程,很好地协调了大学、工业界、科研人员等各方利益,保障其运行不会偏离大学的理念。

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部一直秉承这一根本原则:即开展技术服务是为了开展更尖端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而不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将这一原则渗透到其工作的每个环节,通过技术转移获得的收入要反馈给学校的教学及科研活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部已经产生超过12亿美元的许可收入,除技术许可部提成15%的管理费用维持办公室支出外,其余均通过各种途径用于教学与科研。在1996年,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部还专门出资成立了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部研究激励基金,从每年的许可收益中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这一基金,用于资助有前景的研究项目。

除传统院系外,为应对复杂的系统性社会问题,斯坦福大学与政府和产业界合作,建立有很多类型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机构:大学与工业合作的研究中心、政府设在大学的研究中心以及独立研究机构等。目前,斯坦福大学有18个独立的研究机构,这些文、理、工等学科渗透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与斯坦福悠久的传统相一致,设立这些机构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性社会问题。[19]

这些独立的科研机构内部实行主任负责制,大多数的实验室由一位主任负责管理。独立的科研机构之所以能够良好地运转,得益于厚实的经费支撑。斯坦福大学独特的学科发展模式聚集了诸多跨专业人才,重新整合了他们的学科优势,从新的视角上应对了独立的专业不能解决的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部”运行迄今已有四十年历史,被誉为该领域的“黄金标准”,也成为美国其他很多大学效仿的对象,开创了大学发展史上的 “斯坦福奇迹”。

五、结论

基于大学理念的学术制度设计已经从古典人文主义的学院制演进为学术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模式。从大学发展历史和结构的视野审视,大学理念与学术制度两者之间构成内在的“互生关系”,大学理念是设计学术制度的依据、导向与准则,学术制度是大学理念的结构化、制度化与实现载体。大学治理能否推动大学走向卓越,关键在于卓越的大学理念与据此设计的卓越的学术制度之间的契合程度。

大学治理史也是大学理念与学术制度共同演进史。大学理念与据此设计的学术制度是在继承大学传统的基础上,随社会环境、时代思潮、领袖人物等因素而共同演进,每一种大学理念以及据此设计的学术制度都是在继承大学传统的基础上随时势的变迁而超越,牛津大学基于古典人文主义大学理念而设计的学院制是对中世纪大学的继承和超越,由此奠定大学培养领袖型人才的大学治理模式;柏林大学基于新人文主义而设计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学术制度是对牛津大学学院制的继承与超越,奠定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大学治理模式;威斯康星基于功能主义而设计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学术制度是对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继承与超越,奠定现代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统一的大学治理模式;斯坦福大学基于学术资本主义而设计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制度是对威斯康星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升级与具体化,奠定现代大学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治理模式。

由此可见,世界一流大学有些“共性”的理念与制度文明,但更多的是差异性,很难有“普世”的标准治理模式。有鉴于此,中国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需很好地厘定清楚能够有效引领大学走向一流的大学理念,并据此设计与之契合的学术制度,共同推动大学治理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1]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J].学术研究,2008(9):38.

[2]John Henry Cardinal Newman.The Idea of a University:Defined and Illustrated [M].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87:464,464,3,39,438,472-473.

[3]Joseph A.Soares.T he Decline of the Privilege :the Modernization of Oxford University.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5.

[4]甘紹平.新人文主义及其启示[J].哲学研究,2011 (6):68-69.

[5][6]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32,35.

[7][德]弗·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M].滕人春,滕人生,译.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8.

[8][英]罗纳德.巴尼特,著.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5.

[9]Talcott Parsons & Gerald.M.Platt.(1974).The America University.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47.

[10]John.S.Brubacher,Willis Rudy.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7.166-168.

[11]John.S.Brubacher,Willis Rudy.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7.166-168.

[12]UW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Chart[EB/OL].[2016-05-20].http://www.wisc.edu/about/leadership.

[13]University of Wisconsin,Background[EB/OL].[2016-05-20].http://www.warf.org/about-us/background.

[14][美]大卫·沃德.令人骄傲的传统与充满挑战的未来威斯康星大学150年[M].李曼丽,李越,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15][ 美]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07-308.

[16][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M].黎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17]Sheila Slaughter,Gary Rhoades.Academic Capitalism and the New Economy:Markets,State,and Higher Education[M].Baltimore,M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4.XI,28-29.

[18]Carlsson(2002)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te States universities:A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amic,12:199-232.

[19]Stanford interdisciplinary[EB/OL].[2016-05-20].https://interdisciplinary.stanford.edu/labs-centers-institutes.

(责任编辑刘第红)

猜你喜欢
大学治理
基于利益表达视角的师生媒介使用研究
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大学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坚守学校理念 寻求创新发展
从“教授治学”到“师生治学”
大学治理的欧洲当代模式与国际比较
英国艺术类大学章程的文本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