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峰
摘 要:容纳不同声音、协商不同主体利益,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建立健全利益表达体系,对于完善现代大学治理、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善用新媒体,构建信息公开、多元治理、保障权利、诉求凝聚的媒介环境是建立健全利益表达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利益表达;大学治理;媒介使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媒介的使用与依赖程度愈来愈高,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逐渐成为当代大学师生交流沟通的主要手段。在媒介使用的方式方法上:一方面,人们利用媒体获取知识信息、表达情感、维系社交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自媒体的兴起,大学师生更多利用微信、微博等来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自身权益。面对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大学校园内各种利益诉求众声喧哗,如何以有效的利益表达为路径,维护师生的根本权益,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校园关系,聚焦利益表达视角下的媒介使用研究,无疑是当前高校治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大学师生媒介接触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为主,辅以面谈访问、电话访谈的形式展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媒介接触、媒介使用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聚焦利益表达的渠道、途径等问题。问卷面向两类群体:一类是在校大学生,调查1995年—1998年之间出生的学生,共发放问卷 300份,实际回收问卷278份;另一类是教师,调查1965年—1987 年之间出生的教师,共发放问卷 210 份,实际回收问卷198 份。发现如下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媒介使用的移动化趋势正在加速。调查的第一部分,对大学校园师生使用媒体的情况作了分析,发现无论是教师群体还是学生群体,都呈现出移动新媒体使用明显增加的趋势,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使用正在急剧下降。高达72%的学生认为,他们一年之内没有通过电视获取信息,在教师群体中这一比例也呈现出较高趋势,48%的青年教师认为他们一年之内,没有通过电视获取信息。在面对面访谈环节中,调查组对校园报刊进行了访问,据介绍,近年来,校园报刊亭的业务范围正发生变化,从原来的以经营报刊为主,转变为经营饮料、电话卡等业务为主。与传统媒体使用时间减少的情况相反,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新媒体的使用时间却大幅度增加,高达56%的学生认为自己每天使用手机的累计时间在3小时以上;51%的教师认为自己每天使用手机的累计时间在3小时以上。
二是媒介使用的社区化程度明显。调查发现:大学生与教师媒介使用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社区化、圈群化现象突出。拥有10个以上群的学生比例高达68%,教师比例达到51%,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在教师、学生中使用比例较高,72%的学生认为自己每天会发至少一条微信朋友圈信息,65%的教师认为自己会每天翻阅朋友圈里面的信息。原来单一发布功能的网站,已经被双向交流、多维沟通的社交新媒体超越,成为当代大学生与教师主要的媒介使用工具。
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调查发现:教师与学生在媒介使用存在共性的同时,存在着明显的媒介接触代际差异。在校内信息获取方面,教师一般通过校内网通知专栏获取信息,而学生大多通过班委的信息通知、群信息告知的方式获取。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网站,教师们较少感兴趣,如目前年轻人的潮流文化娱乐社区—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bilibili)等网站媒体,教师很少关注。教师与学生二者因为年龄、阅历、身份等方面的不同,在信息获取、偏好取向、发布途径等方面都存在不可忽视的代际差异。
四是利益表达渠道的缺位现象突出。调查问卷的最后部分,围绕利益表达的渠道问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当你面对不公平的时候,你会选择哪种表达渠道?”43%的学生选择不知道,认知模糊,不知通过何种途径维护自身权益;37%的学生表示会通过教师、辅导员反映情况,寻求解决途径;20%的学生会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自媒体表达不满。同一个问题,被调查教师群体的回答跟学生较为接近,36%的教师对维权渠道不清晰。不难发现,利益表达渠道的缺位现象明显。
利益表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师生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日益丰富多元,同时,师生的民主意识、个体意识、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而高校内部各种矛盾和问题大多是由利益问题引发。例如:2014年7月,一场气氛热烈的“对话”在某大学师生代表和校领导之间进行,围绕的主题是不久前某大学宣布启动的“某学堂”计划。这个项目因选址、学科设置等问题引发了各方争议,尤其是受到不少师生质疑,一度使得某大学陷入“风口浪尖”。[1]2016年7月,发生的某大学新生军训期间维权事件,据介绍,事件的导火索为军训学生因为军训基地条件简陋,天气炎热,引发抗议活动。[2]后来校方及时处理,迅速平息了这一事件。以上两例仅是发生在高校的诸多事例中的冰山一角。它们的共同点是这些争端事件都是在媒体上发酵酝酿,围绕利益表达,在媒体上展开多方博弈:校方、学生、教师、社会多重声音的介入,使得矛盾升级。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当前,大学校园利益表达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表达途径的单一化。调查表明:由于相应制度建设滞后,大学校园利益表达缺位问题突出。正是因为利益表达途径的单一,才使得人们转向使用自媒体来表达心中的情绪,希望藉由自身的表达,引起大家对自身遇到问题的关注。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交流方式日益复杂多元的情况之下,高校需要及时更新、发展新的利益表达途径,除了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书记信箱等联系渠道之外,在学生班委、辅导员、教师、学院、行政机构之间需要搭建更多的交流渠道,使得大家方便表达,便于沟通。高校要关注师生交流领域的基础制度供给和制度设计,注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习惯凝滞的体制结构与迅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3],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对新的利益要求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留有足够的表达协商空间。
二是诉求的情绪化、碎片化。利益表达的目的,是师生把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正当的途径向学校反映出来,进而得到问题的解决。社会转型时期,表达理性化和非理性化并存、交替,当正常的利益表达渠道受阻,不能传递意见、达成协商时,非理性的利益表达就较容易登场。借助媒体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个人化特色明显,表达形式的情绪化、表达内容的碎片化。由于师生利益表达形式的途径分散,缺少汇聚的途径,很多意见的表达仅仅停留于口头表达、微信、微博上的自我言说,不够集中,缺少内容的凝练与有效性的整合,并不能汇聚成为有效的意见向上传递到学校等相关部门。
三是缺少容纳矛盾冲突、凝聚合力的公共空间。上述提及的“某学堂”事件展示的是另一类型的利益表达失范类型。“某学堂”计划与教职工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因为信念、文化相左,教职工反对这一计划,校方最后迫于民意的压力,不得不对原有计划进行修正。在这个案例里面,教职工诉求的不是经济物质利益,而是关于精神、文化认同的表达。利益表达并非只是与自身经济物质利益相关的内容,一个政策背后折射出来的理念、价值观同样是大学教职工关心的内容。因此,利益表达具有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如何拓宽利益表达的渠道,建设能够容纳不同声音的利益表达机制,化解不同利益的冲突,让利益表达成为化解歧义、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的公共空间,是当下大学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是官民之间表达渠道的隔绝状态。调查发现:师生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在信息获取、媒介接触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代际差异。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社会正在被信息社会所颠覆,利益表达的言论更多是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来发布的,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如果学校方面不及时跟进,就极易形成官方与民间两个互不交流沟通、甚至互相隔绝的平行表达空间:群众关心的不是领导视野范围的事情,而学校高层力图推进的项目不被群众知晓,工作失去了群众基础。这种官、民两个表达场域的隔绝,让利益表达失效、无序,这种情况下,官方的表达空间亟须拓展包容度。
五是与后续环节缺少衔接。利益表达处于利益实现的最前端,当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实施等环节构成环路时,言说者的表达才是有效的,否则只是个人无效的表达。利益表达在一些单位缺少有效性,表达行为不能引起相关部门应有的回应,这种情况,势必会导致师生表达的动力递减,提意见等于没有提,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其实暗流涌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利益表达缺少顶层设计,高校需要善用校园媒体,做好这项信息沟通传递工作,帮助师生搭建利益表达相关部门的工作联动机制,做好利益表达后续环节的有力衔接与推进。
善用校园媒体构建平衡的利益表达机制
面对当前利益表达途径单一等问题,高校需要利用校园媒体增加沟通渠道,在信息公开、诉求凝聚、多元治理、利益保障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让师生的声音能够被准确传递,师生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一是信息公开:利益表达作为政策制定的前置程序。利益群体对于涉及切身利益的信息十分关注,获取信息是利益表达的前提条件。信息公开对于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产生的误解有化解作用,信息越公开,交流就越充分。在决策之前,倾听基层声音,在讨论中交换意见,在争论中求得共识,凝聚“利益共同体”,寻找最大公约数,推进学校的发展。一项政策的出台,需要基于利益表达的调研,收集覆盖校园各群体的意见建议对于形成有效的政策十分重要;反之,失却民意的规划目标,尽管可以出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未知的阻力。在这个过程中,利益表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政策出台前,需要征询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对即将出台的政策进行充分探讨。利益表达是政策出台前的风险测试,只有充分吸纳尽可能全面的信息,才能避免偏差和失衡。
二是诉求凝聚:以平衡性、建设性为牵引的利益表达体系建构。如果没有利益凝聚,众多个体的利益要求、零散的意见就很难统筹兼顾加以回应,“即使在一个良序社会中,我们碰巧有了理性的讨论,这种理性讨论的过程也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到适应性偏好、随大流、一厢情愿的因素的干扰。为确保活力与稳定,讨论需要有一些结构性要素”[4]。表达的碎片化、无序化需要通过教代会、学生权益保障部等部门加以凝聚,使之规范。在制度框架内,有序、理性收集、反馈教职工意见建议,全方位保障师生利益。目前,高校在意见收集方面,可以围绕师生利益展开,加大容量、更加细化,把各方意见凝聚与整合起来。
三是多元治理:利益表达的平台建设。当下,大学治理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原来依靠单一行政化的处理方式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传统社会管理空间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益表达涉及方方面面,一个存在利益冲突的地方,就是一个需要对不同利益进行协调的地方。因此,构建多元参与的表达平台十分重要:党委领导、学院服务、部门协同、教职工参与,把相关利益部门、社团、个人等纳入到协商对话机制里,形成“多中心主体”治理结构,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利益表达过程就是一个追求多元主体共生、管理方式共治、参与各方共赢的过程。[5]注重联动融合,注重力量统筹,注重线上线下一体互动、相辅相成,提升问题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四是保障权利:利益表达的核心。 “在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利益失衡与社会公正的机制问题,一味以稳定为名阻止合法的利益表达,则只会积聚矛盾,使社会更不稳定。”[6]高校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本质在于对师生利益的保护,高校在涉及职工利益的政策措施的制定要切实保障教职工利益,把岗位聘任、收入分配等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学校重大决策的出台均要提交给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寻求共识、降低改革的成本,把发展的速度和教职工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保持队伍的团结,保持学校的稳定和谐。在涉及学生利益的方面,发挥学生权益保障部等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多向下倾听,汇聚共识,注意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容纳不同声音、协商不同主体利益,有序释放不稳定因素,建构利益表达格局,对于大学现代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2015年北京高校宣传思想专项课题“基于利益表达视角的师生媒介使用研究”(项目编号:JGWXJCZX2015069)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赵婀娜,杨可.高校管理是一堂必修课[N].人民日报,2014-07-10(16) .
[2]某大学军训维权事件.[EB/OL].http://weibo.com/
5603235712/DE7tqkAtG#!/5603235712/DE7tqkAtG?
type=comment#_rnd1478756850906.
[3]侯健.宪政视野下的利益表达机制建设[J].求是学刊,2009(5).
[4]谈火生编.审议民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79.
[5]高小平.公共治理现代化与管理工具的发展[N].光明日报,2014-08-09(6).
[6]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维稳新思路[J].理论参考,2011 (3).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陈 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