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云
摘要:在人们的印象中,学业成绩优秀、表现出色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律性都强,一般不会厌学,相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才会厌学。但是根据有关数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厌学情绪,这部分学生已占据一定的比例。厌学不仅会给学生个体造成不良后果,而且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本文试从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四方面探究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学;优秀学生;厌学
小学生厌学是现代社会和家庭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这在小学阶段具有普遍性,小学生厌学不仅在后进生群体中存在,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群体中也存在。面对小学生厌学问题,家长和学校都应给予重视。
一、关于厌学的解读
(一)厌学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二)厌学的类型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厌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根据厌学行为是否表现明显,可以把厌学分为隐性厌学和显性厌学。隐性厌学可能表现为,有家长教师监督时学生会认真写作业,无人监督时便会做其他事情,让家长或教师误认为学生学习时间长。显性厌学行为可能表现为课堂上睡觉甚至逃学等。
第二,根据厌学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厌学、中度厌学、重度厌学三种。轻度厌学可能表现为不喜欢上学,中度厌学可能表现为抄袭同学作业以应付教师检查,重度厌学可能表现为逃学。
二、小学生厌学的归因分析
(一)学校方面归因分析
1.教师教学任务与学生承受力之间的矛盾。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不仅是教师工作的本职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需要。但是现实中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有效地进行教学,往往会出现许多“超限行为”,具体表现为讲授时间超限、讲授内容超限、作业布置量超限、教师期待超限等。超限行为极易引起学习者心理上的不耐烦或者逆反心理,即会引发超限效应。教师的“超限行为”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很少能在学习上获取满足感和愉快的体验,则会产生讨厌学习或者逃避上学的反应。
2.奖惩机制失效。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过在具体运用中常常因实施不当而导致奖惩机制失效,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习惯于得到奖励和夸奖,一旦受到批评就接受不了。此外,学习好的学生因为轻易就能得到奖励,使奖励对他们的吸引力降低。这种现象会让这部分学生在学业上得不到更多的成就感,促使他们在其他方面寻求成就感。
3.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单一。以笔试为主的测验是我国小学阶段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主要方法,也是学校、家长获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因此,家长和老师常常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學习优异的学生不仅紧张自己的得分,还紧张自己的排名。部分学生常常在考试前出现考试焦虑甚至恐惧考试的心理。
(二)学生方面归因分析
1.同学之间过度竞争。不仅成人之间有竞争,学生中也有竞争。小学生受内驱力的影响,常常通过获得他人认同的学习成绩,得到家长和教师甚至是同学们的夸奖。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竞争观念。学生错误的竞争观念不仅会导致学生形成紧张的人际关系,还会由于过度竞争消耗对学习的热情。
2.抗压能力差。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学习观,学业成绩优秀的小学生比学业成绩普通甚至落后的小学生更渴望成功,更害怕失败。过重的心理负担使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逃避学习,以没有付出,得到什么样的成绩都可以接受的心态逃避失败。
(三)家庭方面归因分析
1.家庭条件影响。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一方面用学习成绩博取父母的关注,另一方面他们意识到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是改变前程的途径。学习成为贫困家庭的寄托,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使此类学生承担不起成绩下滑的后果,在一次或者几次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自责或不想面对的情绪,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高收入家庭的家长容易对学生管教不严,对成绩好坏常用物质奖惩评价,学生易产生为得到奖励而学习的错误观念,学习动机不强。
2.性别差异关照。相当比例的家庭存在性别差异关照。重男轻女的观念使部分家长对男孩子要求宽松,部分男性学生可能不会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对自我要求不高,一旦在学习上不能获得满足感,便会在学习之外的事物上寻求补偿。
(四)社会方面归因分析
1.影视网络吸引。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稳定,自控能力差。如果不能合理引导,则会使学生沉迷影视网络,影响学习。
2.社会风气影响。近年来,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影响着小学生的认知,甚至导致小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在小学生厌学现象调查问卷中,针对“你为什么上学”,参与答卷的学生中有27.8%的学生选择了当官,28.6%的学生选择了挣钱。
三、针对小学生厌学行为的几点对策
(一)学校方面的努力
1.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任务与学生承受力之间的矛盾。要消除小学生的厌学行为,教师必须首先解决好教学任务与学生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将教学目标细化,根据学生的现实能力和即将达到的能力,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个“小步子”,一步一步地实现教学任务。其次,作业的布置要有代表性,体现教学的重点,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再次,布置的作业难度要适度,分量要适中。
2.合理运用奖惩。合理运用奖惩是保证奖惩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在使用奖惩时要做到:第一,奖惩公正合理,教师不能过多奖励或者惩罚某些学生;第二,要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因为惩罚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为什么错了以及今后如何改正;第三,避免奖励物质化,过多的物质奖励会加重教师的经济负担,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是为了得到物质奖励的错误认知。endprint
3.多元方式评价。学校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避免学生因为学業成绩表现不佳而产生自我否定的观念,从而产生厌学行为。学校可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
(二)家庭方面的努力
1.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家长应该正确审视自己的孩子,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家长应该避免与其他家长盲目攀比。这种盲目比较不仅会造成家长心理上的落差,也会让孩子产生各方面不如人,努力学习也无法弥补差距的错误观念,从而产生厌学的念头。
2.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经济条件观。家长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家庭条件,经济条件差的家长应该在忙于生计之余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照,避免因家庭经济方面的问题给孩子造成辍学养家和必须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的心理负担。经济状况良好的家长不仅要避免给孩子灌输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还要避免给予孩子过多的物质满足而忽略精神鼓励。
3.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家长应该公平、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子女,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不能对男生过分宠溺,要引导子女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生身份,把学习当作主要任务,不能因为性别差异而区别提出孩子的学习标准和要求。
(三)学生自我的努力
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避免对学习的认知偏差,有利于有效避免厌学行为。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就是给父母得到高分,错误地认为取得高分是向父母索取物质奖励的条件,所以,当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时会出现逃避学习甚至厌学行为。学生应该在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维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就不会产生厌学行为。
(四)社会方面努力
1.营造关于学习的正确社会舆论。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出现在没有组织或组织松散、人数众多的群体中的大众心理,无论对个体或是对一般的小群体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和社会中的个人应该营造关于学习的正确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净化学校和社区周边环境。学校和社区应该合力净化周边环境,坚持抵制网吧和游乐设施在学校和社区周边设置,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小学生沉浸于网络和沉醉于游乐的机会。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