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琴 王振东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的价值及术后病理分析。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5月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72例患者均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现将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术前、术后病理符合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处病灶中,完整切除58处,完整切除率为71.6%;治愈切除71例,治愈切除率为98.61%。食管狭窄发生率2.8%,食管穿孔与出血发生率均为1.4%。81处病灶术前、术后病理诊断完全一致57处,一致率为70.4%,且低、高级别黏膜内瘤变检出一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诊断结果的性别、标本面积、标本宽度及病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诊断结果的标本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术前诊断准确性因素有患者性别、标本面积、标本宽度及病灶位置等。将ESD手术方法应用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中,患者预后效果较好,且该术式对机体损伤小,更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ESD; 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病理分析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042-03
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是指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或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内)癌[1]。对于该病症临床多主张手术治疗。虽然开胸行病灶切除术是传统手术方法,但该术式对机体损伤程度较大,且术后相关并發症发生率较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由于食管癌前病变或早期食管癌病变组织仅局限于黏膜下,因此,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既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该术式对机体干扰少,更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2]。为了探讨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本文选取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患者72例,将其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术前病理符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2月-2016年5月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37~86岁,平均(58.6±3.5)岁。72例患者中:1处病灶66例;2处病灶3例;3处病灶3例。81处病灶在食管上分布:上段8处;中段52处;下段21处。术前病理分级:低级别黏膜内瘤变48处;高级别黏膜内瘤变33处。入选标准:术前经胃镜、碘染色、病理检查明确诊断食管癌前病变或早期食管癌患者;无全身严重疾病患者;无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知情同意参加试验患者。排除标准:淋巴结转移患者;近期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凝药物治疗患者。
1.2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禁食水达8~10 h。术中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将胃镜置入食管内,在内镜下观察病灶大小、位置、形态等,于活检孔处置入喷洒管,将0.2%卢戈氏溶液喷洒于病灶处,以确定病灶切除范围。选用海博刀沿病灶外缘0.5 cm处做标记;于病灶黏膜下层注入肾上腺素-美蓝甘油果糖混合液,以抬举病灶。采用高频电切刀或海博刀于标记处将黏膜组织切开,并暴露出蓝色黏膜,沿蓝色标记行黏膜剥离,根据病灶大小可行1次或多次剥离。术中对于病变环周≥3/4患者于切除病灶黏膜下层注射适量类固醇药物。术中采用电凝止血,当整块病灶切除后,可行氩离子凝固术或热活检钳钳夹方法进行预防性止血,必要时,也可采用钛夹夹闭创面止血。
术后处理:切除标本测量病灶大小后,将其放置甲醛溶液中送检;患者术后禁食达24~48 h,在此期间给予胃肠减压,48 h后逐步从流质食物过渡至半流质、软食等;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有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给予应用胃黏膜保护制剂、抑酸剂、止血药物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患者术后1年内,间隔3个月复检胃镜1次,以后每年复检胃镜1次,若发现病灶残留或复发,可再次行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病理分级标准。高级别黏膜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与原位癌;低级别黏膜内瘤变:中度、轻度异型增生[3]。(2)手术结果判定标准。病灶完整切除:一次性切除病灶组织且无肿瘤组织残留;病灶切除组织保持完整外形。治愈切除:基底与侧缘检测呈阴性;病变浸润深度未超黏膜下浅层且脉管处未检测出肿瘤细胞浸润迹象[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判定情况
81处病灶中,完整切除58处,完整切除率为71.6%;治愈切除71例,治愈切除率为98.61%。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食管狭窄发生2例,发生率2.8%;食管穿孔与出血各发生1例,发生率均为1.4%。
2.3 不同病理分型患者术前、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率
81处病灶术前、术后病理诊断完全一致57处,一致率为70.4%,且低、高级别黏膜内瘤检出一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2.871,P>0.05),见表1。
2.4 影响术前诊断准确性因素
不同诊断结果的性别、标本面积、标本宽度及病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诊断结果的标本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我国是消化道癌患病率较高国家之一,其中包括食管癌、结直肠癌、胃癌等。据相关资料统计: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经手术治疗,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至90%以上。因此,食管癌患者预后效果与早期干预密切相关[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临床上也将其简称为ESD,该术式是从内镜黏膜切除术发展而来,其摒弃了内镜黏膜切除术不能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组织弊端,在有效降低病变残留与疾病复发率的同时,也为病理学检验提供了较完整的组织学信息,其也为临床制订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食管癌前病变或早期食管癌病灶组织完整切除率与治愈切除率是评估手术结果两个重要指标。袁媛等[6]研究结果显示:ESD治疗食管癌前病变或早期食管癌,病灶完整切除率达97.2%,而治愈性切除率达85.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81处病灶中,完整切除率为71.6%;治愈切除率为98.61%。本组病例完整切除率低于袁媛等研究指标,其与笔者所在医院开展ESD术式时间较短,医师手术经验不足等因素有关。本组病例治愈性切除率与袁媛等研究结果相近。这一结果提示,ESD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或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且可减少手术操作对机体损害,更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从本次研究结果看,患者术前、术后病理診断完全一致率仅为70.4%。由于术前活检同术后病理诊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术前活检结果可存在低估或高估病变实质可能性。究其产生原因有:第一,临床医师对病变判断存有误差或对疾病认知不足,在取活检样本时,组织量较少、位置不当或未行多部位取检,影响了术前病理检验结果准确性。第二,术前取活检,病灶组织深度仅达黏膜上皮及固有层,而经手术剥离后取下的病灶组织部分可达至黏膜下层。第三,病灶长度反映的是病灶沿食管纵轴情况,因此,其对检测结果影响程度较小;病灶宽度与面积反映的是病灶对管周累及情况,因此,切除病灶标本越宽、面积越大,表明病灶累及管周范围越广,因此,术后病理升级可能性大[7]。第四,病灶处于食管中段,医师较容易观察病灶形态,在取活检时较容易选择适当部位,因此,活检标本较能真实反映出病灶性质,而病灶处于食管上段或下段时,由于观察角度及取检部位受到影响,因此,术前病理检测准确率较低。第五,由于男性患者食管鳞癌的发病率较女性患者高,并且癌症分期男性患者也高于女性患者,加之,在进行活检检测时,由于标本少,致使上皮内瘤变与食管鳞癌区分较困难,因此,男性患者术后病理检测结果与术前活检相比,病理升级率更大。
参考文献
[1]李文琴,姚永刚,谢明,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46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58-59.
[2]肖飞,杨树平,于莲珍,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的随访及疗效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5):308-311.
[3]陶玉荣,余东亮,谢惠,等.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食管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9):1241-1244.
[4]袁媛,周炳喜,程黎娜,等.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69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及术后病理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8):90-93.
[5]郭大昕,杨建民,徐启顺,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性的Meta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12):685-689.
[6]袁媛,周炳喜,程黎娜,等.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及术后病理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3):51-52.
[7]王金臣,石丽红,唐成祥,等.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费效比对比观察[J].中外医疗,2016,35(16):47-48,63.
(收稿日期: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