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之争”缘起,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本的缺失与不足、传播途径单一、主体角色的缺失以及方式的僵化,提出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议: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紧握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构建平等的交流平台,保障沟通渠道畅通;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以开放的态度教育学生。
【关键词】 分裂与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之争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它的分裂与重构,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渐渐从课堂走向社会背景形成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之争”缘起
从社会学视角看,话语权之争就是在场域下的一种冲突。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场域理论中这样描述:“社会结构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在真空中或者漫无边际的抽象的社会中发生作用的,而是通过场域,社会的物质结构和精神结构同行动者相互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动态的过程”。[1]“场域是一种冲突的社会空间,场域中各种行动者都在利用自身的资源获取各自的利益。”[2]
高等教育早期,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权威是不可侵犯的,高等教育中知识的传播者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通过三尺讲台较为顺利的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在冲突的场域中因为自身的权力过于强大,因此冲突并不剧烈。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博客、论坛、网页等,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无法继续有效地通过课堂知识传播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开始出现了松动与倾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开始出现分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之争”出现的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本的缺失与不足
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主要是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根基不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着“喊口号”的陋习,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仅仅了解其表面含义,对于实质内涵却知之甚少。
2、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是一个自成系统,拥有众多理论的独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往往需要一个系统而有漫长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中,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传播出去,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通过各类思政院校、党校、党课班等,由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色的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也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生。随着多元文化的出现,加上信息技术的大爆炸,高校内部涌现各种思潮,既可能促进学生成才,也有可能动摇学生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者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传播者的思想影响着知识接受者的思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松懈,对于国家的重大方针、党的重要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理解不足,在重大问题面前往往无法清除甄别,在课堂的授课中无法完全将知识、思想正确的传授给学生,甚至出现角色的互换,将教育的权利下发给学生,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色的缺失。
4、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僵化
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敢于尝试,这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自主,对于知识的渴求度更高,同时也带来网络中活跃的语言习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它更多的时候是向大学生灌输国家的理念、方针、思想以及价值观,它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具有严谨性、系统性、科学性等特点。在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显然存在一定矛盾的,教师课堂中严谨的语言,理性的分析,过多的政治语言,这显然与当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缺乏理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僵化正是引起话语权之争的原因。
三、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议
1、以人为本,助人自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想状态,因势利导,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应借鉴社会学、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对症下药,帮助大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的方法,杜绝“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以讨论、研讨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紧握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
面对当下多元文化的侵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多重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铭记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加强学习,强化思想,用党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高等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的话语权和话语阵地不可丢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握思想政治话语权。
3、构建平等的交流平台,保障沟通渠道畅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应保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公平。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受教育的学生也不再在知识和思想上的绝对弱势。只有双方构建合理的交流平台,使双方可以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做好学生的倾听者、解惑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的开展。
4、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以开放的态度教育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摈弃过去过于僵化的课堂气氛,以活泼、生动的话语形式和大学生沟通交流,大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学生善于理解的网络语言与之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传染给学生。
【注 释】
[1]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與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华翻译出版社,1998.144.
[2] 候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出版社,2006.405.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5-01-20.
[2] 李赫男.“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新挑战的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7.
[3] 李全喜.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花园创新路径探析[J].天中学刊,2013.04.
【作者简介】
蔡祥飞(1991-)男,湖北黄冈人,社会学专业硕士,广东科技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高校社会工作与校园社会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