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 袁婷婷 高洁
社会文化包括很多部分,而地域方言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文化视角翻译地域方言,有利于地域方言更广泛的传播。贾平凹在《浮躁》和《废都》中使用了大量陕西地域方言,因此将其翻译为英译本十分具有挑战性,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葛浩文却将其翻译得栩栩如生,让受众站在自己的角度体会到中国文化、陕西文化的趣味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而语际间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传递。陕西地域方言,内涵十分丰富,是陕西文化多样性的呈现,它的存在建构了陕西文化历史的继承和延续,表情达意之贴切生动为其他地方语言乃至普通话都无法代替。今天,它仍然是我们民族语言中的瑰宝,是一个很值得发掘和研究的语言宝库,彰显了陕西文化整体内涵的软实力。所以,探究陕西地域方言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陕西地域方言软实力文化的建构
近年来,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开展了各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活动,其中引起全球瞩目的是,我国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样的新型全球化视角,也促使陕西人在“传统的陕西”、“现代化的陕西”和“全球化的陕西”三个维度中畅想并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契机。
陕西是周秦汉唐时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从此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该是作为中华古代文明中心陕西的复兴。2016年初发布的《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6)》提出:陕西要力争唱响陕西的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美国杰普曼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贾文山在参观西安文创园区时表示,“现在的问题在于陕西的文化应该运用怎样的国际化语言和国际化视角,通过怎样的渠道、平台和途径来传播。”
陕西人杰地灵,陕西文化博大精深。在这块自古就有“沃野千里、八百里秦川”美称的沃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例如在丰厚历史文化积淀下的陕西关中地区,形成了其特有的“关中八大怪”。“八大怪”是指关中地区出现的特有的汉族民俗民风,即“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面条像裤带,锅盔赛锅盖,唱戏吼起来,油泼辣子一道菜,板凳不坐蹲起来”。这“八大怪”形成的原因,除了有地理位置和经济的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文化习俗的原因。
再比如,在陕北,曾有许多少数民族在此过着放牧和游猎的生活,羌族、鲜卑族、匈奴、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与汉族杂居,不同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民族融合的特征。这里的文化习俗更多地显示出来这里的人民具有粗犷、豪放、执着的特性,信天游、安塞腰鼓、唢呐,充分体现了这里人的特性。
而陕南地处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处于几大文化板块或地域文化的边缘交接地带,与四川巴蜀文化、江汉楚文化以及中州文化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东南西北文化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这样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形成了陕南人独特的品性。在与陕南人交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既有北方的古朴与粗犷,豪放与刚强,又有南方人的温文与秀美、机智与开朗。
陕西方言也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形式。如“聊天说话”在关中方言叫“谝闲传”,在陕南地区的方言叫“打广子”,在陕北方言叫“拉话”。因此对陕西方言的研究必须紧贴实际,深入研究,才能将陕西地域方言的文化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如今,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太会使用地道的陕西方言。其实,陕西话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研究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地域方言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陕西地域方言的研究,将有利于陕西地域方言为更多已在和未来想来陕西生活的外国友人所了解,从而化解他们的语言尴尬和语言陌生,顺畅他们在陕西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此外,有利于陕西本土大学生充分领悟陕西地方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为跨文化交流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铺垫知识储备。
作为陕西著名作家之一的贾平凹在写作时,对陕西方言的大量运用,让陕西方言广为人知。因此,研究贾平凹的作品,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陕西,让受众爱上陕西这种淳朴的乡土文化。
贾平凹文学作品英译本中的方言与地域文化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文坛大家,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浮躁》是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奠定了贾平凹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1988年,《浮躁》获美国第八届美孚文学奖,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此殊荣。由于《浮躁》再现了上世纪最后十多年间的社会画卷,因而广受世人好评。贾平凹自己也曾说过:“《浮躁》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描写商州生活的作品,我试图表现中国当代社会的时代情绪,力图写出历史阵痛的悲哀与信念。”
《废都》是贾平凹创作的另一部长篇小说,1993年首次发表。小说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生活为背景,以庄之蝶与几位女性情感的纠葛为主线,生动刻画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象。该书由于对性有着大量描写,在国内遭禁十六年,却在国外赢得声誉,更是获得了法国著名的费米娜文學奖。季羡林曾经说过:“《废都》二十年后将大放光芒。”如今,《废都》的确在现当代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文艺批评家钟良明也说过:“《废都》的主要情节,就是以庄之蝶为线索的现代中国人出于‘坏的信仰和自我欺骗不断做出错误的选择,然后在他们造成的恶劣环境中承受煎熬。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他们的痛苦、思索和忏悔,是作品道德力量的源泉。将《废都》放入20世纪国际文学的大体系,我们发觉它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文学的概念。”
《废都》和《浮躁》充分体现陕西地域文化特色,一经出版发行就引起了轰动,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翻译热潮。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译作。葛浩文作为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非常熟悉,被称为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最成功的译者。他以“洋人”的眼光看中国文学,让中国文学在翻译上符合受众的审美情趣,进而使部分中国文学在美国广受欢迎。作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葛浩文已经翻译了30多个中文作家的60多部作品 ,是有史以来翻译中文小说最多的翻译家。由于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
葛浩文翻译的Turbulence《浮躁》被认为是成功翻译的典型,而《废都》的英译本Ruined City也堪称佳作。贾平凹在《浮躁》和《废都》中使用了大量陕西地域方言,因此将其翻译为英译本十分具有挑战性。如何将陕西方言做最直白但是有效的翻译,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但葛浩文却将其翻译得栩栩如生,让受众站在自己的角度体会到中国文化、陕西文化的趣味性。
葛浩文在翻译《浮躁》時,通过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让受众获得了充足的语境效果。例如,他将“长虫尻子”译为“the ass of a snake”,将“日娘捣老子”翻译为“Fuck your old lady!And screw your old man!”,将“婆娘”译为“womenfolk”,将“贵人还是吃贵物,崽娃子到底吃饸饹”译为“the chosen people continue to live on delicacies while little bastards like us still eat buckwheat noodles”,将“福运瓷了好久”译为“Fuyun just stood there for a while”,将“我长得老面”译为“I have an old face”。
为了让贾平凹的小说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葛浩文结合一定的语境,还将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地名以及人名进行了意译。例如,“金狗”译为“Golden Dog”,两岔镇译为“Crossroads Township”,“庄之蝶”译为“Butterfly”,“不静岗”译为“Restless Hill”等等。葛浩文对中国文化和受众群体阅读习惯的了解,是他的翻译成功的关键。他在重现陕西地域方言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让受众更容易理解中国人的文化习俗。《浮躁》和《废都》的英译本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尤其是陕西地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结语
文化传播是指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散布的过程,而文化传播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等多种因素。陕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的体现。而陕西方言,作为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对陕西地域方言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陕西的历史文化习俗;对陕西地域方言翻译的研究,可以向世界展示陕西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让陕西文化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曹传锋.贾平凹小说《浮躁》英译本的翻译策略[J].新疆医科大学.
[2]贾平凹.《浮躁》[M].广州出版社,2017年10月.
[3]贾平凹.《废都》[M]北京出版社,1993年6月.
[4]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Turbulence1991年[M]Ruined City2016年1月22日.
作者简介
李 铁 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生
袁婷婷 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
高 洁 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