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淑青
在大西安建设持续推进过程中,要通过建设中华文化遗址保护特区,实现西安历史文化特色的传承与保护,重塑中华文明的文化软实力,促进历史遗存空间“再生”。
西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也是新世纪我国确定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华夏历史文化的发源地,西安悠久的建城史,影响深远的唐城意象,辉煌、伟大、多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西安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
在大西安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规划引领、空间整合、布局优化、生态再造等手段,进一步凸显西安这一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应成为大西安建设的重要内容。
传承与保护特色文化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城市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
大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并已经成为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要载体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强力支撑。在大西安建设持续推进过程中,要通过建设中华文化遗址保护特区,实现西安历史文化特色的传承与保护,重塑中华文明的文化软实力,促进历史遗存空间“再生”。
随着大西安空间的拓展,更多的历史遗存不断融入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成为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与城市发展相互影响。因此,要通过积极建设大中华文化历史公园,为历史遗存区积极引入新的城市功能,建设新的文化设施,促进历史遗存空间的“重新生成”、“修复”,结合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建设具有地方感和历史感的特色开放空间。
重塑“绿脉”“蓝网”生态系统
坚持“城市大园林”理念,以南部秦岭山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渭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的山、林、塬自然地貌为骨架,以风景名胜区、遗址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以主要河流、交通通廊绿色通道为脉络,构筑西安“依山抱水”生态基质,创造由“绿脉”和“蓝网”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格局。
加强秦岭“绿脉”生态保护。加大山区森林植被保护力度,恢复秦岭中高山区和浅山区森林植被,提高水源涵養能力,保护自然生态和原始地貌。加强秦岭北麓周至、户县、长安、蓝田山区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保护,建设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构建西安生态安全屏障。
恢复西安“蓝网”生态环境。依据唐长安城“八水五塬六岗”自然山水空间格局构成的特征,保护并恢复“八水”的生态廊道和公共游憩功能空间,保护和恢复“五塬”、“六岗”地貌形态,成为城市开放性公共绿地空间,形成城市绿色生态保护环,使生态环境建设与人文景观实现有机融合。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整合提升开发区产业功能,是解决当前大西安开发区产业结构雷同、协同竞争力不强的应急之举,是关系到提升大西安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大西安实现追赶超越的长远之策。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要求,遵循区域相邻、产业关联、错位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行差异化发展方针,打破开发区辖区限制,按现有发展基础与条件,有序推进“五区一港两基地”、渭北工业区、秦岭北麓生态区、“西咸新区五大新城”的功能整合工作,最大限度提升和发挥开发区的整体产出效能,在大西安范围内构筑集约高效的产业空间格局。
根据西安产业发展现状与基础,推动开发区功能整合,在大西安范围内构筑科技产业、现代工业园区、商贸物流、文化产业四大特色功能产业板块,在板块范围内统筹产业政策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科技产业板块: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整合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沣东新城、沣西新城为大西安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大西安科技产业发展大平台。
现代工业园区: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整合渭北工业区、西安阎良航空产业基地、秦汉新城,统筹优化现代工业空间布局,打造大西安现代工业空间板块。
物流商贸板块:整合空港新城、西安国际港务区以及浐灞新区,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质,打造大西安物流商贸空间板块;
文化产业板块:以曲江新区、汉长安城、大明宫、泾河新城为中心,集中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大西安文化产业板块。合并辖区范围较小的新城区、莲湖区、碑林区为皇城区,充分挖掘西安大唐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实施《皇城复兴计划》,将皇城区打造为展现西安悠久历史的特色空间。
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是产业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是集生产、文化、旅游、社区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载体和平台。西安要借鉴浙江特色小镇经验,加快贯彻落实《西安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指导意见》,针对我市产业优势和特色,按照自主申报、专家评审、领导小组批准、动态评估等程序,分批培育和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建筑风格独特、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新活、功能集成完善、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