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洁
[摘要]当前,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规划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尝试探究出一条符合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可行性道路。
[关键词]舞台表演;教学模式;音乐表演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89-0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一些高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脱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同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相脱节。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快速推进,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陷人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之中。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成为高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国内外不少教育专家、研究机构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他们的研究视角主要为四个方面:第一,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的研究实践;第二,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转移的教学模式研究实践;第三,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第四,社会评价机制参与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高校教育发展思路,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然而,高校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根据不同专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属性,构建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表演专业人才的特定需求。针对河南省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如何根据音乐表演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河南区域文化优势,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特定需求,目前还需大量的研究实践。
一、确定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具体化。“舞台表演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四条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第五条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文件规定的目的是正确引导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切实把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要求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的教学模式体现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但教学模式具有相通性。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通过实地考察,传统意义上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包括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和舞蹈表演三大项,主要着眼于表演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的音乐素质及人文素质培养。以科学性、艺术性、系统性、实用性为教学宗旨,努力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质,使学生具备舞台表演技能,兼有舞台节目创作、编排、晚会设计、剧务等的综合才能。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效果最终要体现在音乐舞台上,舞台才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从一定意义上说,强调以舞台为中心的实践性是艺术教育的传统教学规律,这种原生的教育属性是高校艺术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优势。体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其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演学结合。所谓的“演”与“工”相对应,是涵盖了舞台表演相关联的所有艺术实践活动的总称。所以,音乐表演专业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应该把课堂的专业教学与学习延伸到音乐舞台上,以音乐舞台的最终表现为目的,同时,把在舞台表演中的问题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和改进。音乐最终是在舞台上与听众交流的艺术,是以舞台表演为最终的展现。舞台展现是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们教学中努力探索追求的目标。
二、舞台表演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音乐表演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第一,课程单科讲授过于分散。传统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都是单科讲授,且多科并进过于分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理论课程,如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作品分析等课程,均是单科授课;专业课程,如声乐表演、器乐演奏、舞台表演、舞蹈创编等主干专业课程,与理论课程没有交集,使得学习没有融会贯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第二,重视专业技能训练缺乏艺术实践能力提升。传统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忽略技能的拓展以及艺术实践的系统化、一体化训练,使得表演实践和学习专业技能缺少交集。如:學生在课堂上,作品表现得准确、完整,在舞台上却表情紧张、动作僵硬,达不到在舞台上完美演绎作品的理想状态。传统课程教学的专业技能学习与表演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第三,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服务地方文化,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要有地方特色,要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全面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整合课程.优化结构
根据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整合课程,优化结构,以就业为主导,把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能力对应融入各教学环节,提升音乐表演人才多元化的培养力度。如: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三门课程合并为音乐史与音乐赏析课程,把音乐欣赏与音乐史知识融会贯通;乐理、视唱练耳合并为乐理视唱课程,在视唱练耳的同时进行乐理知识讲解;和声、曲式作品分析合并为一门课程,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讲解和声知识等。同时,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与音乐教育、影视表演等专业交叉、重组、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演学结合,提升艺术实践能力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基础上,根据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实践,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分析反馈信息,对方案作出及时调整,达到使教学模式更加完善的地步。
(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作为当地科技、人才、文化和信息中心的作用,要发挥学科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合理吸收地方优秀文化成果,使得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积极开展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推进地方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当地文化中心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传承地方文化的主阵地、研究地方文化的主力军、弘扬地方文化的先行者。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部署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戏曲振兴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等。意见提出,要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等。因此,地方高校要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舞台表演式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于2003年独立设置音乐表演方向。为了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证性研究,把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校音乐表演专业进行资源优化和调整,确定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人数162人)作为试点教学改革年级,试运行新构建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案例,尝试探究出一条符合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可行性道路。
(一)理论研究成果显著
学校音乐表演专业自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后,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深入音乐表演行业第一线,分析、研究音乐表演艺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教学与表演实践佐证,提出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以演促学、以赛促能”教学改革模式。2014年,音乐表演专业被确定为学校质量工程重点项目获得“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音乐表演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6年,研究成果“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实践”作为河南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项,并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应用型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思考》《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表演专业为例》等1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还辐射学校其他相关专业如音乐教育、学前艺术教育等,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产生影响,带动了校内外艺术表演及艺术教育专业群、非师范类专业群开展丰富多彩的教改活动。
(二)构建“舞台表演式”教学模式
我校音乐表演专业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2015]6号)等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广泛社会调查,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关注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趋势,与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在长期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确立了“舞台表演式”的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理念。
具体教学模式改革内容有:第一,构建“课堂+舞台”、“学+演”教学模式。音乐表演专业有些课程如舞台表演、舞蹈创编等,就在舞台上进行教学;有些课程如钢琴演奏、声乐演唱等,由于是一对一教学,我们就周期性把课堂地点移到舞台上,由此创建“课堂+舞台,学+演”教学模式,即学习的同时进行舞台表演训练。第二,构建“以演代考”、“观+评”考核模式。在考核环节,采取舞台演出的形式,如合唱指挥课程,我们采取以班级为单位对抗赛的形式进行考核,器乐课程,采取器乐专场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考核等,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考核学生的舞台表演应变能力,即观看的同时指导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切实提高学生舞台表演的实践能力。第三,构建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我校音乐表演专业构建了“4541”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4:四项达标(音乐故事、合唱指挥、自弹自唱、少儿舞蹈),要求第一学期所有学生要四项达标合格;5:五级垂降汇报演出(校外演出、校级专业汇报演出、院级专业汇报演出、班级专业汇报演出、个人专业汇报演出);4:四个团队(舞蹈团、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1:一个环节(顶岗实习环节),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达到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发展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第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比赛。为加强学生舞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专业技能大赛就是一个“洗礼”过程,每一个经历过比赛的学生,都会有收获。能有幸参加比赛的学生固然是佼佼者,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大赛带给我们教学改革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构建有地方特色课程体系
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来讲,音乐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音乐人才的特定需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开设有豫剧演唱专业课程,同时开设系列讲座《覃怀文化概述》《地方音乐文化遗产研究》等,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列入课程体系,不仅传承经典文化,促进和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同时也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四)艺术实践成果丰硕,就业率得以稳步提高
基于“舞台表演”教学模式下的改革与研究实践,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专家的认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年来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得了诸多的奖项(图1)。这些优秀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从舞台上脱颖而出,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珍惜学校优势资源,利用技能大赛舞台,脚踏实地锻炼各方面的素质,使自己成为专业技能過硬的高素质人才。我校音乐表演专业还多次应焦作地方政府邀请开展巡演及“三下乡”艺术实践活动,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同时,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切实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就业方向明确,为河南各大演艺公司、企业文娱团体输送了需求对口、适应岗位要求的音乐表演人才。自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实施以来,音乐表演专业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1%,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使就业率得到稳步提高。
总之,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表演专业明确自身的定位,创新教学理念,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相应调整,以学校办学定位中的服务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为指导思想,探索音乐表演专业与时俱进的培养目标,实施科学性与特色性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基于“舞台表演式”模式下的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等发展需要的音乐表演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当前背景下,当我们把具有特色的教学改革模式推出的时候,我们能否推出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师资团队是关键。因此,第一,地方高校要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高校教师需重新角色定位,从而有效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第二,彰显特色。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要有特色的教学理念、特色的课程体系、特色的教学模式和特色的考核标准等。只有特色鲜明,才能形成优势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