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微课案例及反思

2017-06-06 09:18朱明晓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翻转课堂微课

摘 要 微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便于家长辅导孩子学习。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谈一谈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手段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小学科学;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25-03

1 前言

随着翻转课堂在我国中小学的传播,微课渐渐地热了起来。微课以技术为载体,以内容为核心,以精当的设计为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展现出巨大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便于家长辅导孩子学习。良好的微课设计是循序渐进的,依据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需求,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确保其能够满足学生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

下面以小学科学课程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谈一谈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手段的几点体会。

2 课题设计说明

课题及学情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根据四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有較丰富的直观感受。根据人的思维认知特点,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自主的探究性思考,这就为教学提供了契机。基于这样的安排,上课前教师准备好收集的录音材料,课一开始,便在“熟悉”两字上做文章,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导入本课。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物体发声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比较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正确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与他人合作,养成良好观察的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本课适用微课设计的理由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通过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辨别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对声音的产生有了各种疑问,包括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虽然学生能够思考声音产生的种种可能,但对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还是感到很抽象,很多学生还是认为是外力作用于物体产生声音。因此,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物体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反复观看微课,对学生认识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很有帮助。

整体设计思路 课前,学生通过微课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首先,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其次,通过材料制造声音,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分组实验,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另外,研究物体为什么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从收集整理资料出发,经过整理和分析产生的想象和概括。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3 本课的微课设计

微课设计思路 教师把“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讲解做成微观视频供学生自学,以突破本课难点。首先,教师介绍实验所需材料;接下来讲解实验操作方法,演示实验;最后讲解操作实验的注意事项。

微课构成 微课构成如图1所示。

4 课堂核心教学活动

播听声音,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实录】

师:(向学生展示各种声音)同学们能听出来是什么声音吗?

生:上课铃声、鸟鸣等。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美妙的声音,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

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利用材料制造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并分析声音产生的原因。很多学生潜意识认为是外力作用生成了声音,而不是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声音来自于物体活动的振动。

【课堂实录】

师:(出示锣)请问你们有什么方法使它发出声音呢?

学生轻轻敲打一下锣。

师:(出示气球)请一个同学上来让这个气球发出声音。

生:摩擦气球。

教师用力挤压气球,没有发出声音。小组讨论:为什么用力挤压没有声音?而轻轻敲打、轻轻拨动却有声音呢?

分组实验,观察发声物体的状态

实验材料:每人一根橡皮筋,同桌两人一把钢尺。

探究要求:1)用什么办法能够使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2)探究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3)完成记录表。

【活动实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交流汇报,梳理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验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加深对声音来自于物体振动理解。

【活动实录】小组反馈:我们发现锣、尺子、皮筋、梳子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会振动。教师提出问题: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例如敲音叉。探究证明:观看敲音叉放入水中的一段视频。全班学生交流反馈:当锣、尺子、皮筋停止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会停止(振动)。

5 应用练习与测评

应用练习题及设计思路

1)声音是由( )产生的。

2)吹口琴时,听到声音,并感到口琴在( )。

3)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发出声音,对吗?( )

【设计思路】通过三道题,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一题是对学生掌握概念情况的检验;第二题是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第三题是判断题,检验学生对容易混淆的概念的把握情况。

学生解题情况了解 所有学生对第一题能够很好地回答;第二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回答正确,只有极少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描述不够规范,能看得出来,极少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第三题,有少数几位学生答错了,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因没有很好地掌握,没有完全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因,错把外力作用当成声音产生的条件,需要加强对这几位学生的关注。因为整个课前微课和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个概念展开的,极少数学生掌握情况不好,应该是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和积极参与,并不是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有问题。

6 教学反思

良好的微课设计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物体发声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这是学生基于已有生活经验的认识,但这个认识是不准确的——只有外力作用于物体并产生振动,才能產生声音。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微课中,学生能够对本课的难点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课堂教学在此基础上展开,才能进行得更顺利。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改的基本理念,也是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贯穿于教学始终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自己需要的内容选择学习,针对学习中的不足,强化巩固知识,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非常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在本课学习中,微视频对发声物体振动的现象的展示,使学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为了更方便地让学生观察锣表面发声时的振动,教师用几粒芝麻来让实验效果更加显著,这是一个极好的方法;还有,音叉入水时的水珠弹射,也能够进一步说明音叉发声的同时在振动。通过有指导性的实验操作,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发声物体在振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法,采用不种方法发声;各个小组展示自己制造的声音时,教师要求学生明确是用什么材料、通过什么方法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启发学生使用尽可能多的材料,使他们体会到声音无处不在。教师进而提出问题: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课堂教学反馈,发现教师运用微视频进行教学,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而且对物体发声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主动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拓展,对人类发声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前景广阔 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在学校教学器材配备不齐的情况下,当微课成为教学资源,微视频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现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自主学习,深刻理解知识点,进而自我完善、自行提高。比如观察植物的课程,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观察条件,教师完全可以把一朵花按从远及近、从整体到微观的顺序录成微视频,再配以文字或教师的解说,能够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教学内容。再如电流的问题,电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无法直观看到或想象,教师结合教学课件制作微视频,展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把电流像水流一样画出来,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电流的流动情况。

微课制作注意事项 教师制作微课视频时一定要简单明了,选材精准,设计巧妙,现象要明显,容易掌握教学难点,才能让教学效果更显著。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用最短的时间来解答一个问题,突出重点。微课中的教学步骤和环节都不能少,语言和讲解要及时、精练,起到点睛的作用。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要说清楚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与什么混淆,与什么的区别标准怎样,让学生明确原理和概念。对于实验操作,想办法让学生明确对与错,结合平时容易犯的错误,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避免。对于录制的要求,画面要简洁、明快,不需要出现的事物不要出现,否则会形成干扰。■

作者:朱明晓,平度市田庄镇田庄小学,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266723)。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翻转课堂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