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存喜 俞福君
[摘要]“能力本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文章论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执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了当前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力本位”的实现路径,以此提高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26-02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纵深推进,以转化、实践为主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重要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内涵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这既是高等教育主动进行分类错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需求的自我调整,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自身获得发展的新机遇。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执业能力构成要素
能力本位(CBE)一词来源于英语的CompetenceBasedEdu-cation,确切的翻译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是既要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又要具备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其质量标准既不同于学术研究型人才,也有别于实用技能型人才。一般来说,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可分为思想素质(政治意识、思想修养、社会责任和法制观念)、职业素质(岗位技能、创新能力、问题解决、敬业精神、独立工作、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和奉献意识)和支撑素质(身心健康、人文素养、发展潜力、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三大项。现代企业越来越青睐综合素质好、对企业忠诚、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有专业技术、有团队精神且沟通能力强的人。近年来一些“高增值”企业机构要求员工具备原创性、合作性、小组工作、训练同侪、评估、理性分析、解决问题、決策、获取及使用信息、规划、学习和尊重多元文化等能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时刻比照以上要求,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多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形式,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喜好存在偏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用人单位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最应该加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如产品设计与研发、工艺设计与开发能力,运用科学方法、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从业过程中独当一面完成工作任务的组织管理能力等等,几乎所有的职业素质维度都指向了“应用”。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经历、性格特点、职业证书和面试表现等求职条件的重视高于对学生学习成绩、是否获奖等的重视。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在职业核心素养训练方面(如解决问题、职业技能、奉献与协作等)大力提升、着力改进和重点突破,让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更加凸现。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力本位”的实现路径
1.精准定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关键是要将人才培养准确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致力于地方性、应用型和开放式的办学思路,着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就是要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这种人才培养特色是以“能力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整体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在能力设计上,要求各个专业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行业、职业的需求,设计好每个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在能力培养上,采取课程体系支撑、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实践教学技能考核、基本技能竞赛等方式来培养和验证,积极引导和辅导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认证。
2.立足地方,积极打造应用型专业集群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因地而异”,注重“学科交叉”,以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和专业基础,使其对学科发展和社会变革保有高度前瞻性和敏感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设置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能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专业群。如针对民营经济发达,出口贸易与外资银行、保险业发展速度快的特点,可设立经济、金融、管理、贸易、法学等相关专业;针对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和急需人才,可设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根据生物技术与新农村建设需要,可设置生物、食品、环境等专业。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区域产业升级改造与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应积极培育与设置新兴专业。如对接新兴产业需要,可设置网络与新媒体、物联网工程等新专业。
3.对接市场,全面优化应用课程体系结构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另一方面重知识轻能力,实训实习不能落到实处,致使教学内容难以实现人才能力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确保符合专业人才基本技能要求的基础上,应扎根于各自的文化土壤,充分挖掘和利用本校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开设学科渗透的交叉课程,积极探索课程整合并增加跨学科内容,使课程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以应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涌现。
为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应用性、行业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需按照“基础服务专业、专业服务行业”的原则,以“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的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整体设计中充分考虑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能力基础课程、专业能力核心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规范管理,不断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虽然实践教學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不少地方院校仍没有把实践教学看成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环节,没有专门针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不重视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缺乏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培训实践教学师资,开展实践教学评价工作等,这些都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技术开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学生在大学学习历程中的理论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实践形式,如社会实践、见习、实习、实验、调研、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构建出一个目的明确、层次清晰、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因为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直接对接了市场需求,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期望。
5.内培外引,大力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地方高校应制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聘用制度,引进聘用一批业绩突出、行业公认的高层次应用型专才,面向社会聘用一批企业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相关专业兼职教师。搭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平台,实施青年教师轮岗培训制度,有计划地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行业部门等接受培训、任职等实践锻炼,开展应用型研究,鼓励教师取得相关执业、从业资格证书。适当引进一批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且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充实学校师资队伍。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着力解决兼职教师进校参与教学的经费保障和相关待遇问题,建立起一支数量适度、层次较高、符合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6.产教融合,健全产学合作互动长效机制
近年来,在提升学术教育水准、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产学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方面明显滞后。地方院校应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扩大产学合作与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创新模式,健全产学合作与互动机制。地方院校要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协作。一是校企、校政合作建立校外基地,每年利用假日时间接纳学生进入企业或政府单位学习和交流。二是举办专题报告,举办方式、报告内容、报告地点灵活多样,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和政府均可担当举办方,学生可自由参加。三是举办竞赛,高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台竞技,竞赛内容包括岗位技能、技术创新、方法创新、企业管理手段等在内,既能锻炼学生能力,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四是企业选派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进入高校课堂授课,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通过以上载体,校企校政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结论
本科教育的灵魂在于“育人”,而非“制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我们需要放弃工程化的人才培养思想,逐步转向人本化的人才培养思想,围绕人的需要提供教育。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不仅是满足社会的要求,更应该是期望创新人才能够引领社会进步。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努力以能力为本位,坚持围绕创新、就业并重的人才培养宗旨,不断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更精准、更全面地贴合市场人才需求,培养更多既具有基本岗位能力又具有复合型专业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好地为地方、为行业、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