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萌 胡潆月
(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张力分析模型中的恩施市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
秦 萌 胡潆月
(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近年来,保持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个性化愈发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加强对其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土家族聚集区恩施市为例,运用战略管理中的张力分析模型,探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张力理论;战略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文化是由56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沉淀而成的结晶,特别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世界文化之林中一朵绚烂的奇葩。土家族文化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享誉国际,因而加强对其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六大种类,一是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是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是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是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是传统体育和游艺;六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①
2、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仍然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就有包括恩施扬琴、土家族梯玛神歌等二十余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并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因此,进一步保护与传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张力分析法相关概念
“张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保罗·C·纳特和罗伯特·W·巴可夫引入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这一领域的。他们之所以引用“张力”的概念,主要是为了解决议题识别的困境。议题是指组织内部或外部出现的趋势或事件,这些趋势或事件极大地影响了组织达到其理想未来的能力。②他们认为,将议题表达为张力能够清楚地说明组织所面临的混乱网络,形象的表达组织内外部多个力量向不同方向拉扯。张力分析的框架主要是将组织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分类,进而通过排序确定主要议题,并将这些议题纳入组织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具体来说,组织面临的新情况按照审视方法和注意力方向两个维度可以分为四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组织面临新情况类型
将图表1所示的一种引发行动的新情况与其他三种新情况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六种不同的张力(如图2所示)。四个象限中余下的两个象限内的新情况称为“调节器”,它们与张力直接联系,既可以加剧也可以缓解已有的张力。由此,引发行动的新情况、张力和调节器就提供了一条确定战略议题的途径。
图2 六类议题张力
(一)生存现状
自上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不断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迫面临走向衰落、消失的严重威胁,这一现象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提高各国的文化保护意识,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04年加入该公约,足见政府对于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近年来,我国以恩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公众的保护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基本情况如下:
1、政府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近几年,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重视程度较之前有所提高。以2012年《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出台为例,该条例的出台可谓湖北省非遗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非遗保护工作从此有法可依,条例中在多项条款明确界定了政府的责任以及在非遗保护事业中应占据主导地位。
以恩施市为例,自2003年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洲”之后,民族文化建设工作得到大力发展,特别是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据恩施州政府门户网站的资料显示,仅在“十一五”期间,恩施州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四级体系。1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个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州政府公布州级保护项目69项,县、市政府公布县、市级保护项目170项,全州13个县(乡镇)荣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9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2003年到2009年,全州先后4次开展了“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寻访、命名活动。州政府先后授予40人“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公布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两批共74人。③
2、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如何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来保障恩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近几年该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相关部门也积极在法律环境方面给予加强和完善,主要成果有以下几项。2012年底出台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这项条例的出台对于湖北省非遗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指导意义,体现在不仅明确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伟大目标,还切实提出了具体工作原则和工作制度,这无疑为具体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遵循的依据。目前,恩施市非遗保护工作主要遵循的条例包括:2005年3月州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及2009年9月州人民政府出台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细则》。这两项条例的出台为恩施市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大力推动了恩施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保障得力,宣传到位
在制度保障的同时,非遗保护工作其他配套保障措施也逐步落实或加强,包括州各级政府拓宽资金渠道,加强经费保障;加大“非遗继承人”补贴金额;各地举办多种民族民间歌舞赛事和文化艺术活动等等,这些措施对于宣传和推广恩施土家族非遗保护工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问题
尽管随着政府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恩施土家族非遗保护情况较过去几十年有了很大改善,但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仍然令人堪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条件
(1)传播途径特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承性,这也是非遗的本质属性,一旦不能传承下去也就意味着走向了消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途径又极为特殊,一般采取“言传身受”的方式,选择传承人,将技能、手艺一代一代传下去。这种传承方式缺乏稳定性,易受到周围环境、传承者及受众者个体差异的影响,因此,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也使得其较其他文化产物更为“脆弱”,需要更大力度加以保护。
(2)传承群体及受众群体力量薄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易受到传承者及受众者个体差异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传承者和受众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这一方面还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受众群体小,传承力量薄弱,出现“后继无人”现象。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传承者年龄层偏高,人数少,文化本身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不足,多数青年人外出务工,当地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学习技能类耗费时间长、经济效益短期来看不能满足需求等。
2、客观环境
(1)各种新文化的冲击
我国正处于文化多元化态势中,西方文化、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都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势头却不尽相同。无论从传播集群和传播速度上,相较于西方文化和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都处于绝对劣势,可谓在夹缝中生长。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随着娱乐设施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戏剧、民歌等传统的娱乐方式对于青年人不再具有吸引力,受众群体逐渐减少。以土家族的民间舞蹈为例,很多舞蹈都与宗教祭祀或社会礼仪有关,如跳丧舞(撒尔嗬)就是一种古老的葬礼仪式舞蹈,而今在现实生活中已逐渐失去原本的意义,逐渐走向衰落。又如土家族摆手舞(舍巴),也是非常传统的舞蹈,为了避免走向衰落消亡的境地,也都改编为广场舞以符合大众的诉求。
(2)法律制度落实不到位
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近些年已出台相关法律,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但是各地区执行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责任界定不清现象依旧存在,仍是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一大难题。《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把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等,但目前各地方履职情况参差不齐,落实情况差强人意。
(3)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
随着“建设文化大洲”的理念不断深入,恩施市越来越多的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旅游业。伴随着这种大规模开发而来的不仅是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包括对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一方面,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在形式及内容上脱离本质,盲目迎合游客口味;另一方面,旅游开发过程中大量设施的建设会改变当地环境,大量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也会对当地人民产生很大影响。
在阐述张力框架和恩施非遗保护情况的基础上,下一步将具体用该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在六类议题张力中,非遗保护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
(一)转变—生产力张力
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当前一个时期文化发展的题中之意,而文化的传播有其专属的信道,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信道本身的性质独特、距离长、传播途径单一等原因,造成即使在没有噪音的情况下仍会带来传播失真,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同样如此。由于土家族在民族构成中人数并不多,因此其绝对受众可以说本身就使其传播处于衰式地位,除了绝对受众外,对土家族本民族文化感兴趣的相对受众的稀缺也是导致文化凝滞,无法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传播不利等诸多原因造成这些优秀的文化不能转变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聚居地多数都处于经济程度相对落后的地区,闭塞的交通条件加上少数民族传统的耕种方式使得其支柱经济难觅。
因此,必须进一步开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转变)能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以其稀缺性和艺术观赏性等成为聚集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并最终带动了地区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如在丽江、凤凰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转变)不仅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生产力),也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有助于少数民族的振兴和发展。
与此同时,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数量比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异和流逝导致无法使这项经济产业得到利用,转变带来的消亡便无法带来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他们之间形成一种朝向相反方向发展的张力,问题困境由此形成。
(二)保存—生产力张力
与转变-生产力张力不同,保存-生产力张力主要是指那些虽然保存着较多数量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然而由于认识、观念和管理能力等原因,政府部门并没有能及时、合理地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保护,形成经济效益(生产力)。
少数民族特殊的社会文化风俗条件导致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应将这种特殊性作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推而广之,然而就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采取的形式我们仍需思索,力求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众接受的方式来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传承,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恩施州女儿会为例,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现在举办的女儿会较传统已有很大变化,主体已经从当地居民扩大到各地游客,地点也转移到游览区。
简言之,不科学的内容和不被接受的形式带来了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禁锢,这种禁锢最终不利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振兴。因而也就和在保护和振兴过程中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渐行渐远,经济效益的扩大和原有文化的固守之间就形成了一对相互拉扯的力量(张力),问题矛盾就此形成。
(一)提高州政府服务意识
恩施州政府作为处理土家族文化保护行政事务、进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提高恩施州政府主体的服务意识,加强其主导力至关重要。反之,若无恩施州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及配套措施上的支持,土家族非遗保护工作只会阻力重重,举步维艰。因此,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恩施州政府的行政作为机制亟待建立。具体说来,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机制。制定和完善有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的相关机制,使恩施州土家族非遗保护工作能够步入常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使其成为一种常态。
第二,培养人才。大力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
第三,加大宣传。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都了解到非遗保护对于保持文化多样性、健全民族艺术宝库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引导工作,扩大社会公众参与的力度和范围,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二)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制国家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达到这个标准,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其重要的途径和保障。相关政府部门目前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的建设仍存在漏洞,相关法规的制定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从而达到整合各种保护民族文化的力量,共同实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宏伟目标。
(三)注重培养继承人
活态传承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而活态主要是指掌握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的人,因此,有关部门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加强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扶持、资助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提高其社会地位,给予他们比照现在更为优厚的待遇。具体说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着手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生存环境:
第一,继续投入更多力量开展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选活动,在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同时给予更多奖励资助,扩大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中来。
第二,对濒临绝迹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整合社会多方力量,发掘其社会经济价值,通过社会资本的引入使其注入新的活力。可以通过和相关企业相合作的方式,采取“薪水供养”,扶持这些民间艺人。
第三,定期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人进行培训,对富有土家族民族特点的民俗活动给予指导,同时应该在继承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对旧有文化进行再创造,把新的成果及时反馈给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继承人,通过他们的实践来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科研成果的可用性。
第四,积极利用学校等社会组织的传播力量,培养更多受众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同时努力打造一批年轻的非物质文化接班人。
(四)结合自然景观资源优势,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
适度的开发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品牌,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对土家族的民族文化进行宣传,有利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在文化事业上,各级政府应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积极宣传、造势,力求向世人展现最能代表土家族文化特点的民俗艺术。
【注释】
①资料来源: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http://www.ccnt. gov.cn.
②资料来源:保罗·C·纳特和罗伯特·W·巴可夫著,陈振明等译校,《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第99页。
③资料来源:恩施州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enshi.gov. cn/stlz/20130821/10452.html.
[1]周燕,赵霞.地方高校传承与保护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对策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三峡论坛,2010.
[2]史江洪,黄柏权.恩施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若千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
[3]彭振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
[4]谭瑜.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五个阶段[J].贵州民族研究,2011.
[5](美)保罗.C.纳特/罗伯特.W.巴可夫著,陈振明等译.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责任编校:徐晓
On Protection of Enshi Tujia Ethn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ension Analysis Model
QIN Meng HU Ying-yue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56,China)
Protecting the diversity and individualism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has bee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by many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Chinese cultures,profound and time-honored,are the indispensable gem of world cultural treasure-house.especially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cultures,Tujia ethn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ypical of this kind.It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aking Tujia community in Enshi as a case,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 based on tension analysis model of strategy manage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policyrecommendations.
tension theory;strategymanagemen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122
A
2095-7955(2017)02-0010-05
武汉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5KQ008)。
2017-03-10
秦萌,武汉商学院学生工作处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胡潆月,武汉商学院体育学院·国际马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