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媛媛
摘要: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解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与美好向往。神话类文章想象夸张,故事性强,“浑身”散发着神奇的色彩。教学神话类文章,抓住文本特点,激活想象、咬文嚼字,从字里行间感受故事的神奇、人物的神奇。让学生学会读神话,积淀语文素养。
关键词:神话;神奇;想象
神话,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是远古时期人们为了化解社会矛盾,探寻社会的发展而想象和幻想出来的故事。神话故事的故事情节离奇、夸张,通過丰富的想象来解释人类的产生、山川的形成以及各种自然天体等。综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不难发现神话题材占了不小的比例。如何在神话题材的教学中既体现出神话文本的特点,又能够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尊重儿童天性,凸显“神奇”性,让课堂富有情趣味
小学生大都对神话类的文章比较感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深入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将神话类文章背后的“情趣味”提炼出来。让学生们带着兴趣走进“神奇”的神话世界,进一步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巧设悬念,让文本充满“好奇”
悬念是文中令人好奇但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设置。神话本身充满着神奇的色彩,学生也甚是喜欢。在教学神话类文章时,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让他们对文本充满着好奇。
例如,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学生读到此处的时候其实已经充满了疑惑了,这时,老师声情并茂地提出疑惑:“这一轰隆隆的巨大响声竟然把女娲震醒了,究竟是什么让女娲感到如此可怕呢?……”学生越是惊奇于老师设置的悬念就越会想知道,越想往下读,思维也会变得越来越敏捷,这样设置悬念导入能够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关注文体,让文本带有“色彩”
神话的主要特点就是充满神奇性。它有神奇的人物,神奇的故事情节,神奇的器具,神奇的力量。神话的字里行间都有神秘的色彩,充满了想象的张力。对于这些神奇,学生们都有极强的好奇心,这也正迎合了儿童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文本的特点,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关注学生内心,从神话所特有的文本叙事魅力和内蕴意义入手,顺应童心,和学生一起经历神奇,体味神思,获取一种神奇的神话体验,表露自己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切实提升神话文本阅读的品质。
二、拉近文本距离,把握故事性,让学习充满情趣
神话类文章除了有极强的神奇性外,故事性强也是神话类文本的另一个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文本的故事性,从整体入手,不断章取义,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一)充分阅读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授神话课的时候,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大量的阅读走进文本的世界,让神话故事和人物本身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充分的阅读学会概括、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此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故事讲述
神话都有极强的故事性,把握故事性,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讲述故事或是复述课文的方法来理解文本感受神奇。同时,引导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运用神话故事特有的夸张的语言进行创造性复述。如在教学《女娲补天》时 ,先和学生一起理清思路,给出一些关键词“轰隆隆、太可怕了、找雨神、寻找补天石……”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就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内化了故事内容,感悟了神话故事发展的神奇合理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抓住人物形象,激活想象,让教学充满“人情味”
神话是童真的,神话的世界是儿童的世界。通过奇特的想象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是神话的一大特点。因为丰富的想象,神话才那么吸引人。神话往往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诠释着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体现在人物形象上。
(一)抓住言行,角色对话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神奇的力量,如《盘古开天地》一课,盘古的形象鲜明,学生可以从盘古的动作中形象地感受到盘古的人物形象。学生通过朗读和动作的表现,感受到神话的神奇。教学时,重点抓住盘古开天辟地的动作描写。“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抓住这些对盘古动作的描写,通过让学生角色体验,动作演绎等走进盘古的内心,感受盘古经历的艰难困苦,同时加入合适的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二)叩问原因,感悟形象
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时,要让女娲的形象更加丰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就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女娲为什么要去补天。因此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文章的前半部分来进行教学。“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许多人在水里挣扎。女娲难过极了。”朗读并体悟女娲在看到这一切时的悲伤心情,再与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对比着阅读。想象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一路上遇到的困难。这样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体会女娲这么辛苦,承受那么多都是因为自己有着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样,女娲的“母亲”形象就更加深入学生内心了。
四、咬文嚼字,领受神奇,让解读充溢语文味
神话类的文章因为其神奇而丰富的想象而充满魅力。就因为神奇所以教师容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感受上而忽视了对其中语言表达的感悟上。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神话课文的时候,要既关注其中的故事特色,还要注意对文章的品析,从而让神话类文章的教学充满语文味。
(一)书声琅琅,读出语文味
神话类文章的语言极富魅力,很多神话的语言充满节奏感。如《盘古开天地》采用了大量的对仗的句式: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在品读中,引导学生边打节奏边读,说说读起来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这样好听。这样让学生体会这些语言不仅字数相等,词语意思相对或相同;同时,在读中感受“慢慢”“渐渐”“缓缓”等不同叠词表达同一个意思的音律美。
除了这样的节奏感外,神话的语言比较的夸张。《夸父追日》中夸父奔跑、喝水的内容;《女娲补天》一文中女娲寻找五彩石的内容,《盘古开天地》中盘古开天辟地以及自己的身体幻化成万物的过程……这些内容都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语言吸引着学生们的视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语句,细细品读,激活想象,体会人物的形象,领受神话的神奇。
(二)仿说仿写,寻得语文味
神话故事大都语言凝练、准确、生动、形象,充满诗意,极富魅力。仿效自古以来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之一,仿效中蕴育着创造。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比较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仿说仿写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习得语言的形式,寻得语文味。
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中,盘古倒下后身体幻化成万物,“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让学生模仿文本展开想象写一写还有可能变成什么。孩子们依着葫芦画瓢,他的( ),变成了( )的(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仿写过程中,学生们的想象丰富了,语言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三)补写续写,悟得语文味
由于神话故事有很多略写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扩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理解延伸故事的情节,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准确用词的能力。
如教学《女娲补天》一文,“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这一片段,女娲经历千辛万苦找到五彩石,但文本的描述比较简单。“冒着生命危险”“忙了几天几夜”“找啊找啊”。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通过想象补写来进一步加深女娲寻找的艰辛。然后再重新品读文本的这几个词,就会使原本简单的描述变得有内涵,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孩子的世界与我们大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在神话这个世界中,万事万物都和他们一样,是具有生命的。而神话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就是因为它的神秘色彩,使學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神话,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提供了梦想的众多形式。教学神话类文章,只有更好地了解它,更完整地诠释它,更深刻地解读它,才能让作品生动起来,让神话的魅力打动学生的心灵,吸引学生进行更灵动、高效的语文实践!
编辑/吕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