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琪 张守武 郭赞 赵梦捷
摘要:假设手机依赖与同伴交往能力之间成相关关系,探讨团体心理辅导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手机依赖情况。虽然以全体样本数据分析手机依赖与同伴交往能力显著相关。但以小样本数据分析研究得出的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相背,并未发现同伴交往能力与手机依赖之间有显著关系,虽然经过团体心理辅导之后手机依赖程度有所改善,但未有直接证据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降低手机依赖程度。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同伴交往
1前言
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不仅方便携带而且功能更加丰富,手机与人们的联系也更加密切,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都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心理障碍,即手机依赖。手机依赖症( mobile phone addiction) 又称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有学者认为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 “行为成瘾”( Behavioral Addiction)。
目前,我国研究多关注手机依赖症的症状、成因、危害及状况调查等。对手机依赖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人格、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等方面,较少涉及人际关系方面。而国外对手机依赖影响因素的研究则更多地探索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和冲动性与生活方式等方面。
此项研究针对同伴交往能力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方向展开,假设手机依赖与社会交往能力之间显著相关,同时探讨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可以通过提高同伴交往能力来降低手机依赖程度。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此项调查研究于2016年在黑龙江省某高校开展,分层抽样选取大一至大三学生共350人,最终获有效问卷239份,有效回收率68%。其中,在手机依赖问卷中获得一半以上分数的占总体样本的28%。
2.2研究方法
2.2.1工具
对由台湾Louis Leung教授编制的手机依赖问卷(MMPI)和Duane等编制的同伴交往能力问卷进行转译后使用,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计分,得分高则视为手机依赖程度高或同伴交往能力强。
2.2.2研究程序
将上述转译后的手机依赖量表和同伴交往能力量表两种问卷合订成册,由经过培训的学生担任主试,在公共课课堂上进行集体测评,当场收回问卷。
问卷回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分为高分组(总体的前27%)和低分组(总体的后27%),其中将手机依赖量表的高分组和同伴交往量表的低分组进行交叉比对,选取符合两种条件即同时是手机依赖程度高和同伴交往能力低的成员参加下一步的团体心理辅导,经交流沟通最终有30名被试自愿参与以提高同伴交往能力为目的,60分钟/每次,平均每周2次,共历时4周的团体心理辅导。辅导结束后再次采用上述问卷进行后测。
2.2.3数据处理
数据使用 SPSS17.0 运用相关分析和差异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手机依赖与交往能力之间相关关系分析
3.1.1前测手机依赖与前测交往能力相关关系分析
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来分析前测手机依赖与前测交往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研究結果显示,前测手机依赖与前测交往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37,显著性大于0.05,说明前测手机依赖与前测交往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而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来分析全部样本的是偶记忆来与同伴交往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研究结果却显示,全部样本中手机依赖与交往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00,显著性小于0.01,说明全部样本中手机依赖与交往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3.1.2后测手机依赖与后测交往能力相关关系分析
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来分析后测手机依赖与后测交往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研究结果显示,后测手机依赖与后测交往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67,显著性大于0.05,说明后测手机依赖与后测交往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3.2前测与后测交往能力的差异分析
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前测与后测交往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研究结果显示,t值为-5.462,显著性小于0.001,说明前测与后测交往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前测交往能力的平均值为78.00,后测交往能力平均值为98.20,后测交往能力平均值大于前测交往能力的平均值,所以说后测的交往能力显著大于前测的交往能力。
3.3前测与后测手机依赖的差异分析
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前测与后测手机依赖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研究结果显示,t值为3.171,显著性小于0.01,说明前测与后测手机依赖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前测手机依赖的平均值为54.43,后测手机依赖平均值为44.93,前测手机依赖平均值大于后测手机依赖的平均值,所以说前测的手机依赖显著大于后测的手机依赖。
4讨论
4.1许磊等研究认为人际关系困扰、网络交往和手机依赖之间两两显著相关
宗一楠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手机依赖会造成人际关系困扰。同时有国外学者研究认为过度使用手机会破坏人际关系。而本研究在用全部样本数据分析时与上述结论相同,但仅运用前测数据分析时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反,显示为未有数据显示手机依赖与同伴交往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中可能存在极端数据,或样本的大小对数据分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4.2张锐等对高中生的研究发现团体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个体手机依赖情况
本研究中虽然在经过团体心理辅导之后手机依赖得分显著下降,而同伴交往能力得分显著上升,但没有数据可以说明两者的变化有显著相关。
5结论
在大样本数据中,手机依赖与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前测手机依赖与前测交往能力之间、后测手机依赖与后测交往能力之间皆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手机依赖与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因实验而发生变化。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后测中手机依赖降低,交往能力提高了。但把交往能力提高的差值和手机依赖变化的差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无法证明交往能力的变化和手机依赖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推测有可能是实验中有其他因素影响了手机依赖的变化。但如果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直接说后测手机依赖降低,导致交往能力提高或者交往能力提高使手机依赖降低太过勉强。
本实验研究设计略显粗糙,仅使用前后测作为参考而由于人员问题未选取参照组;实验过程可能受其他诸多问题影响,如被试猜测实验目的;而在后测的问卷中有所倾向、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要求关闭手机从而造成的虚假印象等。
6前景展望
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是一大研究热点,面对日益严重的手机依赖现象,个人认为可以减少对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统计,转而将研究的重心放在手机依赖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实用性研究上。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干预措施的研究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如果得出经过多重检验的干预措施则可以有效避免手机依赖现象。
参考文献:
[1]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2009,19 (2):138-139.
[2]徐华,吴玄娜,兰彦婷,等.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26-27.
[3]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34-38.
[4]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4):16-18.
[5]张金健.压力知觉、手机使用动机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2):147—149.
[6]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1):77—80.
编辑/吕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