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健伟
[摘要]历史课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中学历史教师要重视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突出时代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 德育 教学策略
所谓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上的课堂教学,而是让德育工作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历史课是除思想政治课之外最能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对中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课本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材。知之深才能爱之切,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只有首先爱国,意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才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取得的成就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爱国不仅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实现与否的标准。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作了如下探索。
1.通过组织、引导中学生学习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让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历史传统,这些都是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最好素材。比如我国有文明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人民赞不绝口。中学生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2.通过对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学习,让中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中国人民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救中国人民于苦难之中。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中学生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增强爱国热情,并开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的学生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中学生通过学习近代史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的理想。
二、教育中学生以人为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离不开重要的历史人物,中学历史教师要通过介绍典型的历史人物事迹,帮助中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陶冶他们的情操。例如通过学习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到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让中学生理解人生的真谛;通过学习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到班超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培养中学生的智谋和勇气;通过学习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被教会判处死刑,行刑前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了解我的价值”到伽利略“地球还是在转啊”,培养中学生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精神;通过学习秋瑾的“休言女子非英雄,夜夜龙泉壁上鸣”到刘胡兰的“怕死就不当共产党”的豪言壮语,激励中学生为正义、为真理而奋斗。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突出时代性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够与现实有效结合;历史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也是影响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和现实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帮助学生分析社会现状产生的根源,并进而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到时代感与历史责任感的交融。例如,当代中学生正处在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时代,由于他们的年龄还小,社会阅历浅,改革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如下岗、贫富差距过大、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等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为此感到困惑。这就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加以引导:无论是从中国历史还是从世界历史范围来观察,我们都不难发现,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必定会对一些人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調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下岗现象的出现在所难免,会有人强烈反对改革,然而这一切终究不能挡住历史前进的步伐。管仲在齐国变法,最终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商鞅以变法换来了秦国的强大,为中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化改革使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的行列……历史证明: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的改革出现一些波折、困难甚至失误,给一部分人带来阵痛,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坚定改革的信念和对祖国建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