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赏识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2017-06-01 21:28张伟
职教论坛 2016年35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体系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的构建依托理念保障和队伍保障“两项”条件保障,以学生本人、班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干部“五个”实施主体为核心,践行“三分三定”措施,即“分类别管理、分阶段教育、分重点帮扶,定人、定位、定量”,以此搭建“人人想闪光、人人要闪光、人人能闪光”的教育服务平台,使高职学生中的这一特殊学生群体“怀梦、追梦、圆梦”,让每位高职生人生出彩,从而实现“人人想成才、人人要成才、人人能成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张伟(1977-),男,浙江平阳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背景下构建‘挖掘闪光点、助力成才梦的赏识教育体系研究”(编号:2015B067),主持人:张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18-04

在90后高职学生中存在着一群“特殊学生群体”,如学习后进生、心理困惑生、经济困难生、行为失范生、宗教信仰生及其他弱势学生。该群体学生缺乏自信、自我控制能力弱、学习态度消极、对自身发展迷茫,但却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作为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尤为重要,正如屈原在《卜居》中提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1]。所以,正视并关爱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通过构建赏识教育体系找寻学生闪光点、激发学生自信,助力学生成才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构建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进行“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是将“以生为本”理念具体化、项目化,正确把脉“特殊学生群体”的个体化差异,探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转型的有效路径。

(一)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需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进行中的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都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因此,加快推进高等職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步伐,既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层面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加快我国创新步伐的主观要求。李克强总理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需从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努力。因此构建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挖掘、个性化培养,顺应了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时代潮流。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挖掘其闪光点,充分激励和引导,以达到对学生“正强化”教育的有效激励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以及服务的对象为学生群体,在实践过程中应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放至首位。“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工程体现了教育理念中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从情感因素方面对受教育者使用的一种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在点点滴滴的人文情怀感化中积极向上,尤其是学校的“特殊学生群体”。

(三)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转型有效路径

目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更多侧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行,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思想政治教师仍在不断摸索探讨如何针对不同学生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正是素质教育“征途”中一次大胆的尝试与努力,单纯的“思想政治”课着重于理论的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阵营应拓宽至大量的实践活动和课堂之外,换言之,在尊重“差异化”的前提下,“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工程的开展与实施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呼应了时代的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素质教育体系。

(四)使每位受教育者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人才的培养无疑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营造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机制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课题。无论是职业技能的培养,或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拥有着人生出彩的机会,而教育者要做的就是给予他们出彩的机会和引导,特别是对于“特殊学生群体”,他们更加需要闪光点的挖掘,更需要“阳光”的普照,唯有真正将他们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并将之放大,才能让他们更自信,让他们的人生真正出彩。

二、“挖掘闪光点、助力成才梦”赏识教育的内涵和体系构成

(一)“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赏识教育内涵

对于“特殊学生群体”的定义并无统一标准,笔者在此依照学生工作实践经验,将学习后进生、心理困惑生、行为失范生、经济困难生、宗教信仰生及其他弱势生囊括纳入“特殊学生群体”,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更不是人生的失败者。对于高职教育工作者而言,师者应秉承“以生为本”理念,在教育者眼中没有绝对的差生,取而代之的应是一双善于赏识的眼光,通过开展“闪光点”挖掘工程,发现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着力解决学生缺少梦想和缺乏自信的问题。

(二)“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赏识教育体系

笔者所在学校于2011年启动学生“闪光点挖掘工程”,通过近几年的探索,边实践边创新、边创新边总结,边总结边提升,边提升边完善,夯实理论基础,以实践为指导,注重实际操作,构建了“三年三分三定”的高职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

围绕“以生为本”理念,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具有“自信、阳光、进取、活力”鲜明特征的创新型“一技之长高职生”。项目实施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条件保障,二是实施主体,三是具体措施,三者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体思路为:由学生本人、班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干部五个主体,依托理念保障和队伍保障,探索并推行“三分三定”措施,即“分类别管理、分阶段教育、分重点帮扶、定人、定位、定量”。2011年启动项目,2012年基本构建如图1的项目框架,2013年全面深化项目实施,2014年对项目实施进行提炼提升,2015年寻求项目实施的突破,2016年赏识教育体系形成长效实施体制。项目体系以点带面全方位开展“挖掘闪光点、助力成才梦”赏识教育过程。

三、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和成效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严密的实施体系,依托“两项保障”,夯实基础,即理念保障以及队伍保障,由五个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三年三分三定”的高职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从而保障工程实践的长效性。

(一)两项保障,形成长效机制

1.理念保障。树立“以生为本、人人闪光、人人成才”的理念,立足思想先行,将意识的灌输作为第一要务。通过“闪光点”挖掘团队,将“人人有闪光点、人人想闪光、人人要成才、人人能成才”的思想观念进行宣传,为项目搭建一条运作的基础通道。通过学生干部带动作用,将理念渗透到每个同学的心中。在全校弘扬“敢于闪光、宽容失败”的闪光文化,营造关心、关爱、帮扶特殊学生群体的大环境。“两项”保障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2.队伍保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的建设尤为重要,学院建立了以辅导员为纽带,学生本人、班干部、班主任和党团干部共同参与的团队。多方人员的共同协作、配合,形成了一股合力,共同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闪光、让每个学生怀梦、让每个学生有一技之长、让每个学生成才。共同致力于让每个特殊学生“闪光、怀梦、成才”。

(二)五轴联动,形成合力

如同数控机床通过五轴联动深加工精密产品一样,五个实施主体扎实共推“闪光点”挖掘工程项目,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作为学生本人,要正视自身价值,挖掘内在潜能,坚定自我更新,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班干部,要在与特殊学生群体一起生活学习的过程中支持其点燃“闪光点”;作为班主任,把握“六度”转化特殊学生,即选择好入手的角度,认识转化的程度,掌握奖惩的尺度,加强与家长联系的强度,利用集体帮助的效度,加深注入感情的浓度;作为辅导员,科学设计项目,深度挖掘“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并起到桥梁纽带作用;连同办公室的布置也能充分展现“人人闪光、人人成才”的文化特质;作为党团干部,要全力支持辅导员工作,帮助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总结提炼。

(三)三分三定,形成运行机制

1.分类别管理。即将特殊学生群体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有学习后进生、心理困惑生、行为失范生、经济困难生、宗教信仰生及其他弱势生。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区别管理,对待学习后进生开展“一帮一”结对和“你我身边榜样”教育;对待心理困惑生开展排忧解难和“不抛弃不放弃”系列活动;对待行为失范生开展朋辈辅导和励志成才活动;对待经济困难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和创业教育;对待宗教信仰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主题活动。

2.分阶段教育。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特点,采用“三年三阶段”分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是引领期,通过学生活动、社团、社会实践等环节,引领学生融入新环境,明确新定位,让特殊学生走好大学生涯的第一步,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二阶段是提高期,通过顶岗实习、专业调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专业素质;第三阶段是起航期,通过创业孵化、职场体验等环节,引导学生踏上社会,走向职场。

3.分重点帮扶。在帮扶内容、帮扶对象和帮扶措施上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帮扶质量。将特殊学生群体纳入到励志教育范畴,组建“励志班”,采用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如励志拓展活动、参观考察、播放励志音像、专题报告等。同时,针对特殊学生的困惑及需求,每期采用不同的教育载体,如拓展训练、经纬读书俱乐部、零距离论坛、寻找身边的闪光人物、“成功校友”牵手工程、创业导师制等。

4.定人。针对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特殊学生,进行“私人定制”,从根本上挖掘特殊学生群体的“闪光点”。如学生甲,平时拖沓散漫,但酷爱文艺,能歌善舞,辅导员在“私人定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其优点,安排其编排文艺活动,渐渐地,该生在同学中树立了威信,并养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好习惯,后竞聘上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

5.定位。“定位”即目标的定制,每一位特殊生都有相应的“定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先行挖掘特殊学生群体的个人气质,进行自我剖析,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寻找适当的匹配,找到最佳的向优秀学生转型的切入点,挖掘学生身上最闪光的潜能。

6.定量。“定量”讲求项目实施过程中目标的把握,由量显质。实施中每一阶段都科学进行指标量化,特殊学生竞赛活动参与率和获奖率、学业成绩提高率、行为规范率、社团参与率、就业率等。通过“定量管理”,深化“闪光点”挖掘工程,加快特殊学生群体转化步伐。

(四)“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取得的成效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完善和调整,在整个学生工作团队的努力下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与成效,为今后项目的深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学生更加自信。项目实施一段时间以来,改变了部分特殊学生缺乏信心问题,学生不但自信心大增,而且主动规划美好未来,精神风貌整体提升,效果明显:不再是理想信念淡漠而是更加勤学、上进;不再是自由散漫而是成长为富有创造力的阳光学子。大部分特殊学生走出困惑,如“励志班”第六期学员丁同学,入学初学习兴趣不浓,经过4个月的励志训练,各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省城杭州创办了一家软件销售公司。将特殊学生群体组建成“励志班”,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成功教育、有效沟通为主题的活动课程,4年来共培训学生1200多人次。

2.风气更加清新。项目实施后,到图书馆看书的特殊学生多了,参加社团活动的特殊学生多了,参加技能竞赛的特殊学生多了,参加创业的特殊学生多了,特殊学生“走出寝室,走下网络”,形成忙学习、忙闪光、忙创新、忙创业的新风气。出现部分特殊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比赛,特殊学生申报项目比例也大大提高。

3.家长更加满意。项目开展以来,特殊学生在校表现出自强不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或多才多艺,在人生舞台上演绎美丽……一颗颗耀眼的“青春之星”大放异彩。很多家长主动和班主任、辅导员联系,家长对孩子的变化很意外、很惊喜,表示要全力支持学校的“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工程,共同参与学生成才计划。學生、家长、学校三方互动良好,学校朝“办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前行。

4.社会更加认可。根据第三方麦可思公司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认可度逐年提高。2014届《浙江省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学校综合排名第三。近两年《杭州日报》、《青年时报》对学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行动进行了3次大篇幅报道。2012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到学校考察,对“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工程进行高度评价。“人人闪光点”挖掘工程入选2011年浙江省教育厅创先争优典型案例精选。“成功之路励志班”入选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高校教书育人典型案例精选。在教育部思政司2014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浙江省高校评比中名列第三名。2015年“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模式被浙江省国资委授予“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四、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多年来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只是历史的篇章,如何进一步深化赏识教育,更多、更好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新课题,笔者以为有四方面值得进一步思考:一是加大关注特殊学生个性化发展力度。建立个性化教育模式,寻找到真正适合每一位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使其拥有不同的发展途径、方向,真正满足90后高职学生内心需求;二是加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工作艺术培养力度和强化“切入点”意识。需要学生工作抓重点,思想工作找焦点,理论学习跟热点,调查研究解难点,工作方法创新点,总结经验出亮点;三是加大校园榜样塑造力度。特别是发现、培育、塑造特殊学生群体转化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传递校园正能量;四是加大长效机制建设力度。其核心是完善项目评价指标,推动素质教育评价转型,努力让每个学生的“小梦”汇集成集体、社会、国家之“大梦”。

教育是一门科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门精致的艺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用科学、创新、艺术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合作,教会学生做事,教会学生做人,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教育强国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师范生要第二变——变个小孩子[J].师范生,1931(2).

[2]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3/c_1111276223.htm.

責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赏识教育体系高职院校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