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李伟萍
摘 要: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观念、机制、办学模式、师资队伍等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职业教育新模式——现代学徒制,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从改革管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的等五个方面来开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发展与挑战;新途径
作者简介:李敏(1968-),女,江西萍乡人,萍乡市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李伟萍(1964-),男,江西萍乡人,萍乡市高级技工学校教授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模具制造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X2JJG-11-011),主持人:李敏。
中圖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94-03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较迟,可以说始于早期实业教育,以学习西方技艺、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1917年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先驱成立的“中华职教社”,开启了与实业界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先河。1949年,全国有中职学校564所;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发展迅速,到1965年,中职学校达到了871所,技工学校达到了400所。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成为了制造大国,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199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但是,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些落后,相比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速度,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挑战
(一)传统观念鄙薄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国人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普遍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轻视技能的倾向。例如,有的学生成绩明显欠佳,只适于从事技能型工作,但就是不愿面对现实,而是拼命往大学挤,似乎只有读名校才是人才,读职教就不能成才。这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长期在人们的思想中作祟,一时难以改变对职业教育的成见,于是职业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体系里的弱势教育,成为“差生”的无奈选择,成为“没有出息”、“不成才不成器”的教育。
(二)制度僵化机制呆板
我国教育体制有三种存在形式,即公办体制学校、民办体制学校、混合型办学体制学校(国有民办学校是典型代表),其中公办体制学校占主体。公办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不足:一是办学经费短缺,发展力量不足;二是被政府管得太多,学校办学自主权极其有限;三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模式,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四是学校机制呆板,活力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可以突破制约发展的经济瓶颈,才能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才能走社会化之路。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1],也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还没有制定,校企合作中的学校和企业的责、权、利无法明确。所以,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无法激励和约束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校企合作的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无法协调好,在此基础上的政策缺乏权威性与可行性,也就没有执行力。多数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就业的层面,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人才互聘、技术创新等方面没有达成共识,更谈不上共同制定。
(四)专业建设盲目缺乏特色
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建设上要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本地产业特点和学校办学基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但不少中职学校为了求生存,脱离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不顾自身条件(如教师结构、教学设施、实验或实训等)是否具备,盲目跟风,抢开热门专业。结果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极为严重,正常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校专业建设没有特色,学校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师资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
从教师组成来看,职业学校教师主体一部分是从普通中学转入的教师,这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职业教学经验和技能;另一部分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其教学经验尤其是实验或实训经验明显不足,且思想不够稳定。其次是外聘教师,虽然是企业的能工巧匠,但缺乏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任课结构上看,文化基础课教师占比较大,专业课教师的占比较小,“一体化”教师严重缺乏。从年龄结构来看,老中青比例严重失调,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师年龄老化。从生师比来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职业学校生师比超过了22∶1,部分学校甚至超过了34∶1,职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培养能力无法适应招生规模的扩大。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现代学徒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要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各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中初级的专门人才。为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其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民生改善以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我国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为贯彻《决定》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2014年,教育部公开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后简称《意见》);2015年,人社部、财政部两部门公开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后简称《方案》)。
《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现代学徒制方案的思路是“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并且提出“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强调了企业为主的学徒培养模式,明确了相关部门给予企业的补贴数额及标准,旨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解决目前存在的校企合作难度大的问题。
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在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必须在具体的工作情镜和整体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得”,这就说明,单纯的学校教育无法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只能采取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正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特征。
(一)建立现代学徒制管理体系
首先是建立国家、地方、行业协调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对学校和企业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尽管教育部、人保部、财政部出台了《意见》和《方案》,但都是指导性的,有待细化和完善,要保证企业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工作中,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其次是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承担协调工作,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有效对接。校企合作平台必须是跨越传统的教育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次是发挥行业委员会的作用,由各行业委员会统一制定行业的职业标准,对职业资格进行鉴定考试,在行业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
(二)开发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和企业通过分析专业对应就业岗位及其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后,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行动纲领[3]。对培养对象的知识起点、专业定位、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条件等培养过程和方式进行设计。与之配套的有具体的“学校教学标准”、“企业教学标准”。学校和企业共同调研,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然后制定学校和企业达成共识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制定课程时应坚持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采用的是学科体系,且只关注校内学习,校外实习是盲目的,没有课程标准。有三个明显的不足:一是强调学科的系统性,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与实际工作脱节;二是课程内容以专业技能为主,没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意识;三是没有明确顶岗实习的学习目标,无法弥补校内学习的不足。新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服务学生“终身学习”,既关注学生的素质提升,又重视教学与生产对接。校内课程分为:文化素养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文化素养课内容包括文化基础、伦理道德、体育艺术等课程;专业基础课为专业核心课提供理论基础,具有专业特点;专业核心课内容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被整合到一起,在实施中實现“工作过程学习化,学习过程工作化”。企业实习课程,是企业根据“企业教学标准”设计的,包括企业文化、各个岗位的基本功和岗位的综合技能,知识呈阶梯式提升[4]。
(三)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开展教学工作
学生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在时间分配上,以校内学习为主,占60-70%。校内教学坚持“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原则,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化素养课程的授课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讲授、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也可以进行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专业基础课一般以集中学习为主,尽可能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进行;分散学习为补充,利用教学资源库,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比如课件、精品课程教学视频、仿真软件、企业视频等。专业核心课程就是通过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来完成,学生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在过程性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企业学习时间约20-30%,企业必须成为教育的主体,是职业能力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也是学徒制培训的主要场所,要设立实习岗和教育培训专门场所,学生以轮岗方式进行定岗实习。
(四)校企共建“一体化”为主的师资队伍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学校着力打造一支以“一体化”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在岗教师参加校本技能培训、下企业实践来提升专业技能;二是学校要打破现有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缚,建立教师流动编制、设立兼职教师岗位,聘请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任教;三是通过校企合作,采取教师师傅互聘的方式优化教师结构,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合作企业要成立培训部,承担起学徒制培训的工作任务;培养和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享受带徒津贴。
(五)构建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评价指标,引领着培养的方向,如何利用好“评价体系”这一指挥棒,对职业教育界是一种考验。职业学校必须建立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相应的评价体系,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检测与评价,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均参与评价,对校内学习、企业实习及社会实践进行全过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专业水平、创造能力、职业习惯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对学习项目进行过程性评价,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分析多方评价结果,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学会自我评价。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学生评价手册,建立评价档案。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关键作用,相比单纯的学校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劳动市场需求,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现代学徒制就教育、培训、就业为一体,学习即工作,招生与招工结合,是一种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教育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scio.gov.cn/ztk/xwfb/2014/gxbjhzyjyggyfzqkxwfbh/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
573_1.htm.
[2]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409/174583.html.
[3][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秦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