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洁
摘要:“张”与“驰”的对应关系在琵琶曲目演奏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不管是演奏方法的正确掌握、音色、音质的正确处理,还是演奏者情緒、呼吸、心理的合理调整都具有显著的张弛对比的特性。“张”与“弛”的辩证关系作为琵琶演奏的理论基础,需要演奏者在曲目演奏当中对“张”与“弛”给予理性认识、正确把握、恰当处理,才能确保演奏活动中“张”与“弛”的相辅相成、平衡协调、有机统一,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
关键词:琵琶演奏;张与弛;指法;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4-0184-02
在琵琶曲目演奏过程中,张与弛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并无绝对的松紧性。提高对琵琶演奏“张”和“弛”的全新认识,对演奏实践中张和弛互相依存及统一的感觉进行体验,提高琵琶演奏的技术方法,切实做到张弛有度,满足琵琶演奏的标准要求至关重要。
一、“张”与“弛”的含义解析及正确处理的重要作用
古文中,“张”与“弛”最初解释为放松弓弦和将琴弦按贴在弓上,这也是“张”与“弛”的基本含义。发展到今天,“张”与“弛”引申出多种意义,其中一种解释为紧张即为“张”,放松即为“松”。在《韩非子·解老》一文中对“张”与“弛”的引伸意义作了进一步说明,并且提出所有事物都具有“张”与“弛”的两方面,二者具有相对统一又相对独立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张”与“弛”也包含在在艺术演奏当中。“张”与“弛”关系的合理运用,对于表现音乐形式、塑造音乐形象、提高演奏技巧等具有决定性及基础性的作用,“弛”以“张”为基础,“张”是“弛”在音乐形式上的发展,在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关系在交替运动中得到发展。因此在琵琶演奏过程中,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运用程度,对于琵琶演奏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琵琶演奏中“张”与“弛”辩证关系
琵琶的音乐形象的塑造、情感思想的表达同其他乐器一样通过演奏者具体演奏而实现,其中思维的运动、指法的运用是演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演奏中的各种动作的完成,需要演奏者部位肌肉的适度松紧活动。没有肌肉的适度松紧,将会无法进行任何动作。比如在对某乐句扫弦进行处理时,如果不均匀用力,扫弦过强导致杂音或者噪音的出现,而扫弦用力不足则会无法达到乐曲弹奏的要求,产生不了共鸣感,预期的演奏效果难以达到。该种现象即为张弛关系没有处理好的结果。用力过强会造成紧张过度,手部过于放松则会导致用力不足。由此可见,琵琶演奏中需要演奏者对过度松弛与紧张要尽力克服,做到“张”与“弛”的科学合理性,对其他乐曲以及琵琶演奏非常有利。
“张”与“弛”在琵琶演奏中并不是绝对的,是相对而言。放松并不意味着松懈,同时紧张也并不代表着僵硬。松紧只是代表事物的两种不同状态,二者之间既相互矛盾又互为统一。在具体的演奏中,并不存在绝对的松或者绝对的紧。因为过于紧才会有松的强调,同时也会由于过松而强调紧,过松或者过紧对于演奏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松是琵琶演奏中的一种状态形式,该状态为即将出现演奏动作的准备姿势,同时也是出现演奏动作后的一种休息。放松不会有任何声音的产生,基于生理学方面来看,对每一个音进行弹奏时都需要相关运动肌肉,尤其手部到手臂肌肉的进行紧张,每个声音的发出过程就是肌肉由松到紧,再由紧到松的过程,在不断反复调节的松紧过程中产生悦耳的琴声。
三、琵琶演奏中“张”与“弛”的实际运用及正确处理
(一)演奏方法上的应用与处理。琵琶在我国乐曲演奏中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不仅是一种民族乐器,同时也是一种弹拨式乐器。琵琶起源时间较早,琵与琶原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弹奏手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一种演奏乐器在宫廷及民间得到广泛应用,所积累的演奏方法较为丰富。经过历代艺术家们在琵琶演奏方面的实践、创新与探索,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丰富的演奏方式。琵琶演奏的左右手技法的多样化是其他类型的弹拨乐器所不能相比的,同时琵琶演奏还摆脱拨子动作,使手指得到了解放,琵琶指弹的演奏模式逐步形成,更加证明琵琶弹奏是通过手指运动来实现的,进一步证明琵琶弹奏时,科学合理运用“张”与“弛”具有重要作用。
在琵琶演奏的整个过程中,演奏方法的正确性、音色音质的处理、演奏者的呼吸、情绪以及心理等方面都体现显着“张”与“弛”的对应关系。琵琶初学时,教师会对学生针对张弛的合理运用来完成手指动作进行科学引导,确保学生对演奏的方法能够正确掌握。比如在学习指法弹挑动作时,教师会指导学生悬起手臂,保持腕部的自然状态,大指和食指应当靠拢,手指呈自然弯曲状态,使虎口处于圆形,状态,小指、无名指以及中指自然弯曲。在以上系列动作里多次强调自然状态,是由于最为放松和最易用力的状态就是自然状态,然后以放松的状态为基础进行用力,可以使手部很容易恢复到自然状态,该动作初步运用到了张弛关系。弹琴动作的完成需要伸出食指结合手腕、前臂以及向外旋转手掌等动作来实现。在开始弹的动作前,需要弯曲并回收食指,在前臂进行内旋弹时应当伸展食指,食指在触弦以后不伸直,保持弯曲状态,同时外旋前臂,让力量从肩部经上臂向下传递到食指的各个关节部位,最后达到指端作用到弦上,在触弹后随即放松,令手指重新处于自然状态。由基本的挑、弹动作可以看到张弛运动配合的规律性。连续的弹跳动作中,规律的张弛活动与运动的交替配合比较突出。在进行弹时放松大拇指,挑时放松食指,大拇指与食指互相交替用力,产生张弛的交替活动,所以对“张”与“弛”的关系进行科学掌握是练好弹挑动作的基本要素。演奏者如果对于“张”与“弛”的度不能很好把握,会由于弹挑过紧导致手臂僵硬,无法将力度贯串,无法提高弹挑的速度及力度,增加演奏者的疲劳感,造成越疲劳越紧张,陷入恶性循环状态。另外,如果弹挑过松,力度与速度也就无从谈起,乐曲所蕴含的情感也难以表达。
诚然,在琵琶演奏中,“张”与“弛”不仅在弹挑动作中适用,而且贯穿于整个演奏过程中。比如由右手的再弹压形成的双挑、双跳、轮指、滚指、扫拂、遥指等,以及左手按音、揉、吟、打、带、绰住等无不体现“张”与“弛”的关系。
(二)张弛关系音色变化中的应用。在音乐演奏中,音色本身具有明暗、松紧、远近等方面的对比。在改变指法或者振动琴弦时,使共鸣箱产生共鸣差别,导致琵琶出现各个泛音和不同强弱的振动。由于琵琶本身含有不同成份的声音,会有不同音色的产生,同时由于演奏作品不同,所以对于音色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刘德海先生在《霸王卸甲》琵琶曲演奏时,结合乐曲情感要求,充分利用多种演奏技法及张弛关系对音乐进行处理。在乐曲的开头部分通过不太正规的、零乱且力度集中的“下出轮”的技法,将紧张阴暗的音色演奏出来,充分展示出悲剧即将降临的情景。随后的大段曲目中对霸王整装待发的情景进行描述,音色的铿锵有力通过运用硬半轮、硬相拉等技法表现出来,充分体现霸王阳刚坚毅的性格。《别姬》部分运用细密轮、极慢轮结合揉弦的技法,所产生的音色柔和、松弛,将霸王的柔情及惜别之情展现出来。将不同松弛关系运用到对于音色的处理上,会造成音色的不同,为乐曲内涵表达及情感的抒发奠定基础。
(三)心理、呼吸、情绪等方面的应用与处理。琵琶演奏的完美体现,不仅需要手指的技巧及情感的演绎,更与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呼吸频率以及情绪状况等有着密切联系。在演奏艺术当中,心理环节尤为重要。如果演奏者在登台表演时产生紧张心理,会导致生理产生系列反应,呼吸频率加快,情绪不稳定等都会对正常演奏效果产生影响。特别琵琶古曲演奏,具有复杂的形成、传谱以及内涵,在对该类作品进行演奏时,需要结合乐曲的特点对乐句、乐段进行划分及情绪变化,对呼吸的缓促、长短、强弱进行协调,通过演奏过程将乐曲内涵准确表达出来。将呼吸频率同乐曲内容及情绪进行有机统一,利于乐曲更好的表达及对乐曲内涵的理解。紧张的心理则会引起呼吸紧张,演奏动作不协调,乐曲的内涵难以准确表达,致使演奏失败。但是,如果在演奏时,表现的过于松懈,同样也会造成演奏失败。因此正常心理的保持,情绪稳定,兴奋积极,内心有比较平静,才能确保张弛的科学合理的运用。
不论是各层次音色变化还是演奏技术,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演奏琵琶曲目中,音乐的完美表现深受演奏者的心理、呼吸以及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对以上各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及正确处理,对演奏质量的提高与保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总的来说,琵琶曲目的演奏过程中,“张”与“弛”的互相协调是最基本的演奏技巧,同时存在、相辅相成,二者之间既相互约束,又相互协调。在琵琶演奏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需要提高对“张”与“弛”二者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且正确把握其运用程度,在具体的演奏活动中将它们互依互存以及辩证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刘静.对琵琶演奏放松状态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3(5):91-91.
[2]段辛.淺析琵琶演奏中"放松"与技巧的关系[J].音乐天地,2004(11):50-52.
[3]张新韵.论琵琶演奏中的二度创作——以《霸王卸甲》为主,《十面埋伏》为辅作演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1).
[4]张婷婷.琵琶演奏中音色的影响因素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