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速有序,浓淡相宜
——探古筝曲《晓雾》教学中演奏美学的运用

2017-06-01 12:39胡婷婷
戏剧之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谱例古筝声部

胡婷婷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迟速有序,浓淡相宜
——探古筝曲《晓雾》教学中演奏美学的运用

胡婷婷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从进入21世纪以来,古筝在国内外音乐舞台的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作曲家为古筝这一中国民族传统乐器创作音乐作品。本文选取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王中山先生创作的《晓雾》这一古筝作品,试从古筝教学过程中对作品的演奏美学、演奏方式及演奏特点等相关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使古筝教育者、演奏者、学习者及研究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此筝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为演奏、教学及研究其他古筝现代创作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筝;古筝教学;演奏美学;晓雾;王中山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作为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的组成部分,其有着多样的风格流派。进入21世纪以来,古筝作品的创作及其演奏方式、演奏技术及演奏美学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随着古筝在国内外音乐舞台地位的不断发展与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作曲家也开始为古筝这一中国民族传统乐器创作音乐作品,使其逐步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音乐舞台上的主流乐器之一。现代筝曲的演奏和创作给人们带来新的听觉审美和演奏审美,同时,也为古筝教学、演奏及研究带来了新鲜的养分。由此,在不同文化背景及创作风格的相互交融下所创作出的现代筝曲的教学中,演奏美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诠释现代古筝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作者及作品背景

王中山,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筝乐作曲家。其演奏技法娴熟、洒脱飘逸,无论是韵味独特的传统流派筝曲或技巧繁杂的现代筝曲,均能恰到好处地展现原曲特色,同时具有鲜明的个人演奏风格及音乐魅力。王中山先生在古筝上开拓性地运用了轮指技法、多指摇和双手摇指技法,同时率先使用左手佩戴义甲进行演奏,从而丰富了古筝演奏时左手的技法,也进一步拓宽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及音色表现力。王中山作为新一代具有代表性的古筝艺术家,无论在古筝艺术文化的继承发展,还是创新与探索等方面,都有着其自身的独到之处,也是当代古筝界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杰出代表。

《晓雾》初稿完成于2006年3月16日,乐谱虽未公开发表出版,但已经受到古筝艺术界的高度关注,许多的古筝演奏者、教育者、学习者及研究者将作者的草稿谱为蓝本,将其选为古筝专业教学、演奏学习、专业音乐会、专业比赛及学术研究中的曲目,并在教学实践、演奏实践、音乐创作和音乐审美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乐曲以充满诗意且温和婉约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缥缈朦胧的晨雾景色。由于采用了京剧唱腔音调作为乐曲的主要音乐创作素材,使人联想到薄雾中紫禁城若隐若现的角楼,什刹海如烟的柳色,清晨中街道上忙碌奔波的身影,雾霭中醉于晨练的人们,时而透露出京调京腔的音韵。清晨缥缈白雾中的一切都是生动又自然,质朴又富于朝气,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与回味。

二、《晓雾》教学中演奏美学的运用

随着古筝音乐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发展和交流,二十世纪以后现代音乐音响观念及表现技法对古筝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方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当代优秀的古筝作品立足于古筝艺术的传统,并顺应时代发展的审美需求,借鉴并创新各种有助于发展古筝音乐表现的创作手法,拓宽古筝的艺术表现力,不断提升筝曲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品位,这些风格迥异、技法新颖的作品将古筝艺术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也为古筝的演奏与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古筝专业教学是由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乐曲形态特点、演奏技法、演奏美学及演奏实践等多个有机部分组合而成,其中演奏美学的运用在现代筝曲的古筝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演奏美学包含着对演奏技术的多样要求及音乐审美的美学素养,如音乐色彩、音乐风格、音乐情感、音乐气韵、音乐演奏个性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运用。由此,笔者作为古筝专业学习者、演奏者、研究者和教育者的身份,切身体会演奏美学在古筝学习和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故选取了古筝曲《晓雾》作为研究对象,对在古筝专业教学中演奏美学的运用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乐曲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京剧”音乐元素,既有写实性的人文内涵又有写意性的情感表达,整首作品对速度、力度的音乐演奏处理要求极为细致,对音乐色彩和音乐气韵的美学需求极为丰富。在此曲的演奏美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将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与音色和气韵的运用相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诠释和展现乐曲的音乐风格和美学内涵。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乐曲由一连串均衡且流动的十六分音符缓缓出现(见谱例1),同时隐伏着一条上下二度级进环绕的旋律线条,宛如清晨中缥缈的薄雾徐徐环绕于四周。演奏时要注重力度细微的层递变化,义甲弹奏时注重触弦的深浅,音色弱而不虚,速度慢而不滞。随后由左手奏出乐曲的主题音调(见谱例2),如同晨雾中透出的淡淡微光,隐约的明暗光线和朦胧的雾气相互交融。随着旋律线条的逐渐明朗,乐曲的主题音调由右手的弹奏再现出来(见谱例3),左手“雾霭式”的十六分音符环绕变化进行,犹如晨光由暗转亮,在薄雾的笼罩下呈现出淡金色的光芒。乐曲第一部分的完成是由双手进行了三个声部的演奏,使得乐曲由中音声部的音区逐渐扩展到更加宽广的高低声部,形成了高中低音区的交错层叠,音乐色彩由暗至亮,由淡至浓。

谱例4:

谱例5: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右手进行主题旋律变奏式的演奏(见谱例4),音乐色彩的层次较第一部分而言则相对明亮,音域在乐句处理中跨度宽广,轮指技法采用了由慢渐快的弹奏方式,宛若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晶莹透亮的声响,左手声部将原有的“雾霭式”的十六分音符延展拉伸为八分音符的音型演奏,犹如晨雾逐渐散开,右手声部由光点到光线般的音响色彩从散开的雾霭中穿透显现出来。泛音的运用空灵又缥缈(见谱例5),并运用二分之一与三分之一的泛音点,使得在同一弦上产生了五度相生的不同音高的音效变化,从而余音清亮悠长。乐曲第二部分中对双手声部之间的音乐色彩描绘细腻,对旋律节奏的张力弹性处理相对自由,音域的十度音程加强了音色的浓郁浑厚与清新柔美的对比展现。

谱例6:

谱例7:

谱例8:

乐曲的第三部分由小指的拨奏与义甲的擦弦引入舒缓而又清淡的音乐旋律(见谱例6),如风铃般的吟唱,随后乐曲的主题音调旋律由右手运用轮指和摇指演奏技法进行加花变奏再现(见谱例7),左手声部采用流淌般的五连音弹奏,音乐线条起伏流畅,宛如湖边随风摇曳的细柳飘逸自由。随着音乐形象发展的逐渐丰富,音乐主题进入了1/8拍的流水板段落(见谱例8),其后半拍的轮指运用增强了音乐的灵动性,并加以重音、按滑音及点按的运用,使得音乐的律动性更加鲜明,旋律风格富于弹性、动感与韵味。乐曲第三部分的整体演奏,应着重处理音乐的速度快慢弹性变化及音色的对比与融合,从而使音乐形象更加富于生机与活力。

谱例9:

谱例10:

乐曲第四部分由慢起渐快的音乐主题变奏进入(见谱例9),强调了音乐速度的变化张力及力度层次的运用,同时在变奏中加入了左手止音、无固定音高的刮扫弦、拍击等演奏技法,拓宽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丰富了古筝音效的多样性,这些创新技法的运用增强了音乐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得音乐旋律增添更多富于发展的音乐动机。随后运用双声部旋律复调进行的模式(见谱例10),将乐曲的核心音乐主题充分发展,并将乐曲的重难点技巧集中体现,随着音乐的发展将高低声部主题转换运用,呈现出京剧中具有的“紧打慢唱”音乐特点,音乐情绪逐渐浓烈、奔放,与乐曲的一、二、三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将乐曲推向高潮。

谱例11:

尾声的演奏将乐曲第一部分音乐素材进行了变化再现(见谱例11),在演奏时需注意对力度强弱变化的控制,音色表达需流畅自然无杂音,音乐呼吸顺畅并一气呵成,音乐色彩轻柔细腻,将音乐带回到了朦胧缥缈、舒缓淡雅的雾霭茫茫的晨景,展现了充满温和与灵动的音乐意境。

在乐曲的整体诠释与教学中不仅对演奏技法有着高度要求,对乐曲的演奏美学也有着深度的运用。乐曲有着其独特的音乐意境,将古筝具有的“写意”审美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融入音乐演奏中才能更加全面地展现乐曲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其主要集中体现在乐曲中对速度、力度、气韵以及音乐情绪的张弛有度的相互融合。乐曲中速度的处理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滞,结合传统演奏美学中所体现的“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因候制宜”,“小速微快,要以紧紧,使指不伤速中之雅度,而恰有行云流水之趣;大速贵急,务令急而不乱,依然安闲之气象,而能泻出崩崖飞瀑之声”,“小速之意趣,大速之意奇”。音乐中力度的层次注重强弱变化与音乐情感及演奏呼吸配合运用,从而产生音乐内在张力的展现,轻而不虚,重而不躁,同时作品的音乐形象也能够得到良好的表达,在传统演奏美学中认为“盖音之轻处最难”,“惟轻之中不爽清实,而一丝一忽指到音绽,更飘摇鲜朗,如落花流水,幽趣无限”,轻淡力度的处理与运用也是此乐曲演奏中的关键所在,犹如“清泉白石,皓月疏风,翛翛自得,使听之者游思缥缈”。从而整首作品的演奏表达缓急有序,轻重浓淡相得益彰。

三、结语

《晓雾》这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优秀古筝作品既有创新的音乐技法运用,又有新颖的音乐创作思维,不仅传承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语汇,而且将传统音乐美学观与现代音乐美学观融会贯通。由此,对古筝的教育者、演奏者、创作者与研究者来说,对音乐作品的演奏表达及学术研究不仅包含演奏技法上的学习与研究,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与演奏相结合运用也是古筝演奏、教学、创作及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当代音乐艺术的多元发展中,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代表之一的古筝音乐,无论在教学理论研究还是演奏实践中,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与实践演奏紧密结合运用,从而使古筝音乐作品在文化内涵、思想精神、音乐情感与审美等方面得到更加完整综合的体现。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张珊.当代古筝名作教学与演奏详解[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胡婷婷,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古筝教师,上海音乐学院文学硕士,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荣获2015年“敦煌杯”中国古筝艺术菁英展演古筝青年职业组“金奖”及“优秀指导教师”奖;“首届中日韩古筝大赛”演奏家组金奖;第六届“金编钟奖”古筝专业组银奖;获首届上海音乐学院“国家奖学金”等。

J632.32

A

1007-0125(2017)09-0051-03

猜你喜欢
谱例古筝声部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第一次弹古筝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