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英
【摘要】隐喻是一种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方式,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所学语言的文化和真实语境。在课堂上教师应多讲授隐喻的内涵,发展学生的隐喻思维,培养隐喻能力。外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创设真实语境,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和行为上获得直观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和准确解读隐喻。当然在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当中,应避免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避免文化负迁移,避免产生错误的隐喻认识和错误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隐喻解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外语。
【关键词】外语教学 隐喻 隐喻思维 隐喻解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100-02
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要尽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隐喻解读能力。深入理解和准确使用隐喻。俗话说“UNDERSTANDING IS SEEING”(理解就是看见) ;“THINKINGING IS SEEING”(思考就是看见)。隐喻是人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加工的结果。正确解读隐喻,避免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制约,避免文化负迁移。从而产生错误的隐喻认识和错误的语言表达。比如在翻译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翻译“美猴王难逃如来佛手掌心”这句话时,就要指导学生用隐喻来思维。通常大部分学生会翻译成“unable to run away from his palm”。因为中文所理解的“难逃掌控”应该是“Power is in Palm”。这时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使用隐喻,避免文化负迁移。因为按照英文理解,“操控”概念事实上应该说成“Power is in Hand”。面对隐喻,学生在翻译时不能套用母语文化,尽管隐喻在语言上具有跨文化的共性,但也会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制约。同一种概念在不同的语言当中所表达出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美猴王难逃如来佛手掌心”正确的翻译应该是“unable to run away from his hand”。
另外,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对隐喻解读常常把握不准。其实隐喻式所体现的是语言内在的灵活度。“Its likely Thomas knows”这里是显性客观隐喻。再比如“Thomas will know”这也是一句隐喻,这种隐喻是隐性的,叫隐性隐喻,也叫隐性主观隐喻。隐性含义是说话人意图传递的子集合。同样“Thomas probably knows”也是隐性隐喻,但是叫隐性客观隐喻。不同的语气体现的人际隐喻强化的程度不尽相同。在命令式中,也会用到隐喻。比如“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book”这是一句由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来体现命令的句子。是隐喻式。是一种人际隐喻。而“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book?”这句话的隐喻程度就更高。从语气的本质来看,陈述句比疑问句更贴近祈使语气。语气肯定的程度越强,隐喻式程度就越强。隐喻式体现的是语言内在的灵活度。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隐喻解读能力非常重要。隐喻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情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课文里有些作者或者诗人会借助大自然的容易感知的东西表达隐喻中的内涵。比如在阅读课上有Eleanor Farjeon的诗“Poetry”,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What is poetry? Who knows? Not a rose, but the scent of the rose。Not the sky, but the light in the sky。Not the fly, but the gleam of the fly。Not the sea, but the sound of the sea。Not myself, but what makes me。See, hear, and feel something that prose。Cannot and what it is, who knows? 外語教师这时就要通过隐喻解读,帮助学生充分理解Eleanor Farjeon是借助了大自然的东西来表达隐喻中的诗的内涵:the scent of the rose;the light in the sky;the gleam of the fly;the sound of the sea。通过隐喻解读帮助学生理解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这样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隐喻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作为外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所学语言的文化和真实语境,发展隐喻思维,培养隐喻解读能力。通过隐喻解读帮助学生理解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这样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Carston, R. 2002. Thoughts and Utterances: The Pragmatics of Explicit Communication [M]. Oxford, Blackwell.
[2] Slobin, D. 1996. From thought and language to thinking for speaking [A].In J. Gumpertz & S. Levinson.(eds.) 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C]. New York: CUP.
[3]陈朗.隐喻机制的词汇语用学述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6). 32-37.
[4]李恒.汉语使用者时空隐喻手势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6).38-43.
[5]张炜 . 2012. 来自澳洲最杰出的歌者[A]. 卡彭塔利亚湾 [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6]覃修桂,黄兴运.概念隐喻中始源域“多元性”的体验哲学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 (5) 24-29.
[7]陈玉洁.量名结构与量词的定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 2007, (6):516-530.
[8]马永田.汉英量名结构的认知识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2),77-85.
[9]凤群.隐喻和政治神话的实现:美国总统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从里根到奥巴马[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 (1)18-22.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