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龙
摘 要:在新课改的教育大背景下,问题解决法在高中生物学科中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生物问题解决法中所体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生物学科能力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积极地将问题解决法寓于高考生物复习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问题的解决能力,问题解决法是新时期下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高考生物;问题解决法;能力培养;分析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5B-0073-02
一、问题解决法在高中生物复习中的意义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问题解决法不同于以往的应试教学方法,是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学生感觉到趣味,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就更愿意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能力就会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有利于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高三阶段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求教师跳出传统教学思维与模式的框架,找到适应新时代的新教学法。问题解决法的引入,能促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吃透知识点,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加以科学地指导,并进一步设计出学生感兴趣、有层次的新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一方面深化了学生本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的自我学习,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问题解决法在高考生物复习中应用的原则要求
(一)问题应具备趣味性
新颖且充满趣味的问题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从现實中找寻教学灵感,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问题。例如,教师在复习完《伴X隐性遗传》相关的课题后,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若位于Y染色体上遗传的致病基因会存在什么样的特点?是否还存在显隐性关系?”这种新颖灵活的问题引入,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探索,启迪智慧。
(二)问题应具备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问题,是指问题应当紧密围绕所复习的知识点进行设计,不能够盲目地提问一些缺乏层次价值的问题,要针对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情况来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教师在复习完《伴性遗传》相关章节的课题后,可以提供给学生有关红绿色盲症的伴性遗传材料图表,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思考提出的问题:“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隐性基因中的哪一种?它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呢?”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认真分析便能整合重要信息,找到问题的答案。
又如,有时候一堂实验课下来可能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得很好,对知识的理解也都很到位,但是课后过一段时间,记住的东西就不多了。所以如何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进一步巩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实验结束后进行讨论交流是一个很好的巩固方式,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很多时候实验的部分刚做完,下课铃声就响起来了,学生也就只能收拾一下离开实验室。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实验反思的环节作为课后作业,每一个学生在课后都可以写出一些对实验过程的疑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教师在审阅之后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色素带颜色为什么会太浅,“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染色为什么没有达到要求等,选择出这些问题后,在下一次课程开始前提出来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只需在旁边适时引导,鼓励即可,至于讨论的形式则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是小组内讨论。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分享心得与技巧,提高对实验过程的理解,也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问题应具备可迁移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单一讲解,还需要迁移至前后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达到较高层次的认识,即需要问题具备可迁移性。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尽可能始终坚持可迁移性的问题原则,有效地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与之相关的、还不太熟悉的、模糊的知识点之中,让学生开动脑筋,拓展思维,不断突破新的知识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升华原有的知识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显著提高了。例如,在探讨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时,很多学生就会质疑:教材中的J型和S型曲线,是如何从零开始的,种群会无中生有吗?此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更好地去感知有关的概念,尤其是把一些具体的概念放在不同的群落层次,引导学生去想去感知,去感知群落物种的组成、群落的联系等概念的综合运用,这时候学生就会感到,一切都那么清楚、那么明白,然后再让学生去感知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如构成生命结构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他们之间普遍联系的特点。J型、S型曲线模型就是很好的研究对象,他们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使不同的生命体的运动在一定的生命结果系统呈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有关概念和各种知识。
三、问题解决法在高考生物复习中的教学应用实例
现将问题解决法引入高考生物复习中,以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微生物代谢”这一专题为例进行如下探究。
(一)教师利用情境创设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可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模拟出微生物代谢的实验场景:将烧杯中经沸腾冷却后呈现冻状的肉汤置于自然空气中,使其受到空气中细菌的感染,逐渐长出菌落。再模拟一个对照情境,将盛有鲜奶的烧杯同样置于自然空气中,让其自然变质,引导学生观察肉汤与鲜奶在感官性状上的变化,告诉学生这种变化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这两种物质中都有了细菌的产生与繁殖。教师由此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人体生活的环境中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细菌,同学们能否根据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一下我们人体生活环境中正常的细菌,然后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呢?”以此作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再次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细菌的生长与繁殖需要哪些条件?怎样才能为它们创造这些条件?实验过程中难免会有杂菌污染,该如何控制?处在自然界中的细菌与我们正常人体身上的细菌是如何分布的?该怎样取样……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并结合之前的创设情境,求知欲被大大激发,更想亲身实践以寻求答案。
(二)学生调动思维动手实验,努力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由分组,每个小组先设计出实验方案,便可动手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学生们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失误。如有的小组在采集实验标本时,粗心将标本混杂、没有设计对照组等。面对学生的这些失误,教师要等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后,再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直到解决问题为止。整个实验下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通过亲身实践,还能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形成的印象更为深刻,感受也会更多。
(三)结合实验总结问题
教师根据各小组学生完成的实验方案,在每组中派出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实验结果汇报,并积极回应汇报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再对各小组的成绩进行系统评价,给予赞许鼓励并指出不足之处,激励学生自我完善,使实验做得更好。实验证明,问题解决法在高三本专题复习中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的引导提问、学生调动思维动手实验、避免操作失误努力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案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生物学科的综合素质,也使教师在该过程中实现了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高三阶段生物学科的复习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作为主体展开进行的。大多数学生面对日复一日地重复讲解,必然觉得乏味无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样的复习效果也收效甚微。问题解决法教学模式的引入,较自然地将课堂还给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掌握的知识点,启迪智慧,这样的教学方式必定收效显著、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苏宏鑫.“现实问题驱动”在高考生物复习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0,(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