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标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设计初探

2017-05-31 09:26董鸿英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实效性

董鸿英

摘 要: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标,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落实和教学的成效。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模式,提升我们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为的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初中思品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核心;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5B-0066-02

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出台了国家课程标准之后,国家积极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中,教学目标要说明的既有“教什么”和“怎样教”,更有“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这个目标的确立不是来源于教材或教师的经验,而是来源于国家课程标准;而教学的主题、内容以及活动都是由这个教学目标决定的。

笔者近三年和本校的同学科老师开展了以“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设计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有一些初步的总结和心得,愿与同仁们分享交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方面体现了我们以课程标准为逻辑起点进行教学设计的理想追求,另一方面这也是实现“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首要步骤,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标,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落实和教学的成效。

一、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程标准”,就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阐述。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是通过研读课程标准,理解其基本理念和内涵精髓,分解课程目标,再依据学情分析,将课程标准中抽象的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准确、精炼地描述教学(学习)目标,从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二、 目前初中思品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调查

在课题研究初期,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前本地区(我校和邻校)思品教师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仍然施行以“教”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仍然把自己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而忽视对学情的研究与分析;对学科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研究不深入;对目标的确定与设计缺乏理论性的指导与学习。所以导致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教师忽视对学情的分析,简单套用教学用书上现成的教学目标 ;个别教师教学目标陈述不规范,主体错位;把课程目标直接当成课堂教学目标,对内容标准细化不够;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当作独立的单项教学目标,割裂三维关系,空泛罗列。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我校近年来开展“能动学堂”教学改革,教师每课时都编制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导学案”供学生在课堂使用,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有了抓手;但在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落实上存在的随意性,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学习体验。

以上调查分析警醒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和目标意识,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要素和步骤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有以下总结:

1.教学目标设计的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主体是学习者,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行为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表现程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并不是每条目标都需要包含上述四个要素,有时可以省略一些要素。既然所有目标的主体都是学生,故常省略。并不是所有目标都需要行为条件,有时也会省略。行为动词不能省略,但也应避免使用“知道”“理解”“掌握”等涵义较广的动词,要用可操作、可测量的动词。总之,任何目标都必须以清晰、可评价为前提。所谓清晰,即能清楚地表达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谓可评价,即该目标除了清晰,还需要可观察、可评价。

2.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列出该课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具体内容,就是相关课标陈述。

第二步:解读并分解课程标准,确认标准所要求达到的能力要求。

第三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

我们需要将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解释、归纳、完成、交流、分享、欣赏、关注、树立、热爱、表演、模仿、展示、复述、制作、描绘、扮演、创作等。

对行为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是否可以使用工具书与辅助手段,如“从网络上”或“通过自读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阅读某段情境材料”;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几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活动方案,体验……”等。

第四步:依据学情,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结果(行为结果),即学到什么程度。

第五步:设计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如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第三框 《實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是: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最终制定的课时目标是:

(1)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和教师提供例子,准确说出我国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充分享受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

(2)通过对我国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的了解,感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增强忧患意识;

(3)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的提示,归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增强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使命感。

又如,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第一框《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我们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1)静心思考,填写理想树,明确自己目前在学业成就、未来职业、道德人格、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盼望;

(2)分析材料并结合自身体验说出理想的作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案例的分析和反思,总结归纳要怎样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实现理想的途径)。

再如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第二框《深深浅浅话友谊》,通过以上步骤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按要求自主先学,培养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联网上查文释义促进对重点学习内容的理解,增强媒体素养。

(2)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思考,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师生对话,共同揭示友谊的特质和澄清交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所制定的教学(学习)目标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可以起到清晰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每一步都是去向明确的,教学评价的实施也有了依据,学生的每一步也是直指目标的达成,实现了学习的有效性。这是我们实验教师这几年最欣喜的事。

研究和实践告诉我们:每一节课都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一节课如果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引导,教师的教学很容易因失去方向而变得随意,教学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我们要始终把教学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该指向目标的达成。我们也坚信践行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导向教学一定会让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的思品教师也收获更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崔允漷.课程實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实效性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