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卓君
摘 要:教育价值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停调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给教育价值的转变和实现提供了新方向。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期望通过重构师资队伍,增强双创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调整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创新实践模式等措施,来实现教育价值。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5B-0057-02
国内对教育价值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从以社会价值、国家利益为价值取向,到以个人发展为价值取向,随着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和追求也呈现多元化形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价值应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找寻新的理论价值和实现途径,以促进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
一、教育价值的概念及教育价值取向发展
教育价值概念最早出现在傅统先、张文郁主编的《教育哲学》一书中。关于教育价值的概念,一般有四种观点:意义说、实体说、关系说、属性说。研究者有较高认同度的是意义说,即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具体来说,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教育活动的决策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的一种倾向。不同的决策者和不同的活动主体,由于自身需要不同,在做出选择时有不同的倾向,这就导致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分歧。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价值的追求和认识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人类发展初期:“传授知识”
人类发展初期,环境恶劣,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还处于探索与建造的过程中,要将积累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传给下一代只能由教育来进行,因此教育的首要价值就是“传授知识和经验”。不管是斯宾塞主张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还是夸美纽斯所推崇的“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都对这一点做了很好的说明。而在我国古代,更是以知识传授为教育价值追求,学堂里的学生主要从教师身上学习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科举考试所考也是“四书五经”亦或是其他典籍。教育的价值即是使人类得以生存,使人类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
(二)近现代发展时期:“发展智能”
“发展智能”在教育价值发展史上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类发展初期,知识的传授确实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构建社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所考虑的不再仅仅是“生存”,而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只依靠继承前人的经验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社会生产建设的需求,人类的智力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存在的价值。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技能以及符号运算技能”。我国在1999年6月13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
(三)知识经济时代:“自我创造、自我实现”
长期将教育看作是巩固政治、发展经济的手段给人类带来了弊端,教育变得功利和世俗,成为纯粹改变外界环境的工具,正如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所论:“一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身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因此,人们对教育中人性的关注日益增强,开始逐渐意识到教育是要为人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让人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得到精神的满足,个性的张扬,权利的凸显。马克思说过:“未来的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国教育对于人的关注在90年代也掀起了高潮,叶澜在《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命是教育的基础”“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等观点,随后更是出现了以“关怀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思潮。
纵观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其实主要是两大类,即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无论是哪一种取向,可以发现,都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类进步的,都是由所处的文明发展程度和社会环境决定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动着教育价值内涵的丰富和取向的转变。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及其内涵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开幕式上首次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其后,李克强总理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和会议中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新概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内涵是:一方面,通过万众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大众创业,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增加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动力引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以大众的创业,激发与鼓励万众對创新的追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人民积极创新创业的态势,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在新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是教育价值取向确立和教育价值实现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高水平人才的主要渠道,是培养创新人才、未来创业人才的基地。我们暂从高等教育系统中来找寻教育价值的取向和实现途径。
三、双创时代教育价值转向
教育价值是决策者或教育主体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需要确立的,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我意识的提高,都会影响人们对教育价值的倾向与选择。双创时代背景下,教育价值由单纯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向自主创新意识能力培养转变。对于决策者——国家而言,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于教育主体——学生而言,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提升个人核心素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必不可少。以传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为主的大学教育取向必须有所转变,各学科之间竖起的壁垒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基础。
不管是创新还是创业,都是建立在实践训练的基础上,且要通过实践来完成,高等教育的价值必须由科学理论知识传授向实践化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教学包括理论和实践两类,理论教学主要是传授基本学科知识,实践教学是指为达成教学目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校组织的基本能力训练形式,比如,实验操作、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它区别于理论教学之处在于能够让学生透过真实环境来运用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务实地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在实践过程中,肢体的运动促进脑部的运动,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增强也可为创业打下基础。
四、双创时代背景下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多数都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来培养学生,为社会输送人才。“创新”“创业”的提出则让人们关注到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培养具有基本的创新素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超强的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创新青年成为教育在本阶段要完成的目标,教育的个人价值得以凸显,特别是个人价值中的自我发展。为此,笔者认为高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一)重构师资队伍,增强双创意识
入学从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学生,离不开一群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如今我国高校内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师并不多,对此,学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校内教师队伍提升。校内的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可以选送到相关的机关或岗位工作一段时间,让他们更直观地接触专业方面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其次,引进或聘任校外教师。从企业聘请技术熟练、实践能力强的企业家、创业者担任学生实践辅导老师,或者是教授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他们比学校教师更加熟悉专业相关的技术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对专业相关的技术有更直观、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在创业创新的政策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应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高校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引导学生发展自身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软实力,激发学生自我求知的欲望,强化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落后教学方法,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其发散思维。同时,在课堂上开设一些研究性强、趣味性足、具有挑战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教师作为辅助,由学生自主摸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再者,还可为学生修订创业培养计划,提供合适的创新科研平台,比如,输送学生到学校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协助组织该单位的科研活动,使双创教育落到实处。
(三)调整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是体现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内容的完整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时代发展限制,我国的课程内容一直以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为主,即使有创业创新教育相关的课程,也是通过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以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学生对这些课程也不感兴趣。对此,大学可以适当调整课程的内容,把创新创业所涉及的资源整合、风险评估以及合作精神等内容融入课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形成完整的系统。同时可以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开设相关实践课程,借助网络资源,把专业相关的最新案例和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或是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利用学生的长处激发其创新创业的动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以防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应付“真枪实弹”。
(四)建设实践基地,创新实践模式
实践出真知,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实践特别是创造性实践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于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调整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重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
首先,校内应注重实验基地和实践平台的搭建。开展诸如商品营销策划大赛、模拟导游大赛等创新大赛或其他创业项目,通过比赛的方式增进学生兴趣,提升其信心,增强其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素养。校外可通过开拓校企合作满足学生实践需要,这不仅仅是指毕业的实习,还包括每学期的社会实践。实习平台的选择需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同时可以结合地方特色与高校特点,使实习基地多样化。这不仅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而且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也是双赢的局面。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的搭建都可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成绩结合,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曾成平.略论教育价值[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3,(4).
[2]夏晋祥,赵卫.论人类教育价值追求的三次转换[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8,(4).
[3]易玉梅,彭志明.教育价值取向的分裂与创业教育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整合[J].湖南社会科学,2011,(1).
[4]施良方,崔允廓.教學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