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夏冰
摘 要:目前,广西的精准扶贫工作遇到了技术、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瓶颈,通过路径创新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精准扶贫目前面临的困境,本文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高校、企业、政府助力精准扶贫的传导机制,为广西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传导机制
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作为六项扶贫机制作为农村六项扶贫机制创新之一,已经成为广西农村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实施,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一系列的问题。当前,广西省仍在努力探索适合区情的精准扶贫路径,引导多方力量助力精准扶贫。本文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出发,探讨了高校、企业、政府助力精准扶贫的传导机制,为广西省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广西精准扶贫工作的现状
目前对于精准扶贫的定义越来越精确,通过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资金下沉到户,逐步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广西作为全国的贫困人口大省,集“老、少、边、山、穷、库”多种困难于一身,也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广西坚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贫困村为重点,通过“十百千”产业化扶贫、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方式,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特困区域综合治理等工作,扶贫开发成就显著。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起来,广西省以贫困村为重点,通过“十百千”产业化扶贫、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方式,从2010年的1012万贫困人口到如今的538万,广西与贫困战斗的成绩有目共睹。目前广西现有的500多万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条件恶劣、缺水少土、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水库移民区,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绝大多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只有进一步做好精准工作,提高“精准度”,促进扶贫资源顺利下沉到户,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精准识别的精准度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的效益。针对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广西采取“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识别贫困户。两入户:第一次是入户调查评分,第二次是贫困户名单确定后入户填写《贫困户建档立卡登记表》以建档立卡。两评议:第一次是村民小组评议,第二次是行政村两委评议,两评议只评分不评人。两审核:乡(镇)对贫困户名单进行抽验审核,行政村两委对贫困户名单进行审核。两公示:第一次在村民小组公示农户分数,第二次在行政村、自然村(屯)或村民小组公示贫困户名单。一公告是贫困户名单公示无异议后,县领导小组在政府网站和行政村进行公告。通过这种工作机制,广西在2015年全面完成538万农村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识别和基础数据信息采集录入,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贫困对象建档立卡任务的省区。但是,识别过程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可能导致识别不精准。2015年10月审计署发布的公告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等个别地区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不到位,违规认定扶贫对象,在马山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
精准帮扶作为精准扶贫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贫困人口“造血”能力的提升。目前,广西省的精准帮扶主要手段还是通过扶贫项目,将贫困人口纳入到项目中,为贫困人口增收。根据审计署以及广西扶贫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广西省扶贫资金的使用状况差强人意,由于项目选择不优,项目技术培训,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扶贫项目实施较差,有资金闲置的状况出现。当地政府对贫困区域的了解程度不够,本身技术水平的限制,没有找准适合当地的扶贫产业,无法真正对接贫困人口,扶贫项目进展缓慢,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支撑,还达不到预期的减贫效果。扶贫项目虽然覆盖到了贫困人口,但是由于贫困人口可能在经济基础上,管理技术上的缺失,并不能从项目中真正受益。
在从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上来看,广西省虽然已经完成了对全区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但是在后续的动态管理上,比如贫困人口的退出和进入,没有明确的工作指示。在对扶贫资金的使用上,监管不是很有力,马山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就存在扶贫资金违规使用的问题。在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考核时,广西省政府已经在着力构建多维度考核机制,今年8月,广西制定出台《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对33个国定贫困县和片区县实行以扶贫成效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扶贫开发成绩占党政主要领导、党政班子70%以上的权重。但是,但是由于广西省的区情实在复杂,每个贫困村,贫困区域的贫困成因可能有所不同,具体的扶贫帮扶措施要因地制宜,有的地区或者项目成效可能短期内无法考核,导致地方政府可能会可以追求扶贫成效,做表面功夫。
二、广西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多维困境
2015年,广西省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推进,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多维困境的挑战。
(一)技术困境
在精准识别工作中,建立贫困识别标准体系是很重要的,是识别贫困人口的第一步。就贫困标准来说,目前我国现行的贫困标准是2011年确定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300元。如何界定贫困户的收入,收入涵盖哪些方面,对于绝对贫困的家庭而言,利用这个贫困标准是很好被识别的,干部和村民一般都能达成共识。而对于临界点附近的贫困户是非常不好界定的,这个现行的贫困标准难免会犯“一刀切”的错误,造成去真存伪型错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构建科学的贫困识别标准才能达到精准扶贫所要求的“准”。
在精准帮扶的过程中,通过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将贫困人口纳入到扶贫产业链中,帮助贫困人口提高脱贫能力是目前广西省精准帮扶的主要途径。广西生态环境之优名闻遐迩,资源非常丰富,全区一共哪些贫困县、村适合发展生态民族旅游业,哪些适合发展生态农业,哪些适合发展生态畜牧业,又有哪些地方生态环境过于脆弱,根本不适合人口继续居住需要施行移民搬迁工程,搬到哪里,怎么进行顶层规划,由于政府的能力以及成本所限,往往找不准扶贫产业,扶贫项目立不准,这就造成扶贫资金用不掉或者浪费,甚至违规使用。“天长蓝、树长绿、水长清、地长净”是广西令人骄傲的靓丽名片,是广西省经济发展强大的后发力量,利用好这个力量,找准足以支撑贫困地区的产业,是广西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资金困境
首先,广西的扶贫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对上级的财政拨款依赖性特别大,中央的扶贫资金占总投入资金的80%,在一些重点的国家级扶贫县,这个比率还要更高,而财政的自用率却很低。有的地方调查贫困情况的人员经费占用了资金的90%以上,资金的缺口的非常大,债务也非常的重。我国经济目前处于转轨阶段,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在减少,能用于扶贫的支出自然也在减少。
其次,广西精准扶贫工作对精准的要求越来越高,识别困难户要精准,识别扶贫产业要精准,对扶贫绩效考核要精准,精准扶贫工作的各个层面都突出了“准”字,这就造成了成本的不断攀升,挤占本该下沉到户的扶贫资金。
(三)人力资源困境
广西省作为我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很多村庄精英农户或者青壮年都外出务工,造成了村庄的“空心化”,剩下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使情况摸的准,扶贫项目立的准,扶贫资金也能到位,由于剩下的“弱势群体”接受能力不强,对于公共事务过于冷漠,项目执行下去很困难,到最后又转变为单纯物质扶贫,回到“输血式”扶贫的老路。而且有的村庄可能仅剩的几户条件不错的农户,会出现占据扶贫资源的现象,即扶贫中很易发生的“精英捕获”现象。
同时,随着扶贫资源不断下沉,直接分配资源的往往是基层工作人员,村干部就是重要一环,下派到贫困区的干部以及当地的基层干部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专业技能的缺失,造成精准扶贫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三、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广西精准扶贫工作路径探析
2014年底起中央部门密集出台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列政策,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行实施,双创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根据我国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上半年,我国新增私营就业人数1143万人,新增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快速增加,可以称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渠道。良好的创业氛围也在渐渐形成,形成了一批创业高地,除了北京、上海、深圳、浙江、江苏等传统热点地区以外,以广西为首,甘肃,江西,重庆等中西部地区也形成了一批创业热点地区。广西省愿意创业的科技工作者的比例达到69.9%,而认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科技工作者比例高达95%。
(一)高校凝聚“双创”力量,助力精准扶贫
高校是创业创新的高地,目前广西省拥有61所普通高等院校,当地政府一定要用好这个资源,成立高校扶贫小组,建立高等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地区机制。重点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找准精准扶贫的产业,这就需要高校具体的对接到贫困地区,深入到每家每户协助政府开展入村入户精准扶贫工作,实现学校为桥梁,专家学者指导,农户增收致富的目的。二是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扶贫要先扶智,为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阻断致贫、返贫和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由政府牵头,高校扶贫小组根据当地确立的重点发展的产业确立培训课题,根据建档在册的贫困人口的资料,建立目标参训人员群体。研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组织专家编写发放农户看得懂、用得上的实用技术手册,将创新研究成果转化成贫困户能利用的生产力。三是形成产业精准扶贫合力。学校要积极统筹学校和社会资源,鼓励青年学生以及科研工作人员勇于创业,搭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吸纳科技人员进驻。如上图所示,广西省的“双创”工作有着很强大的潜力,有效的将科研人员创业创新的热情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依托互联网信息资源开展 “互联网+基层农业科技服务”,选派支教团定期跟进扶贫进展,考核扶贫效益等工作。
我们要抢抓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广西的黄金段重大战略机遇,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和科研人员大胆创新,勇于创业,助力精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减少贫困率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聚集企业“双创”力量,助力精准扶贫
企业助力扶贫,其实很早就是一个扶贫的路径,积极引导爱心企业家与贫困户结对子帮扶,企业一对一帮扶贫困家庭和人口。媒体往往称之为爱心企业,就是企业捐赠财富物质,保障贫困户的最低生活保证。这种扶贫方式实质也是“输血式”扶贫,贫困户可能暂时脱离贫困,但是一旦救助跟不上,贫困家庭和人口很容易返贫,如何将让更多企业参与到精准扶贫中,如何让企业给的钱通过提升贫困家庭和人口摆脱贫困的能力,从根本上脱贫,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企业是创业、创新的主体。政府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助力企业进行“双创”。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积聚的今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给予大量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负,鼓励企业开展“双创”活动,政府通过整合资源将企业“双创”工作跟精准扶贫工作融合起来,使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帮助企业盈利,帮助贫困家庭和人口脱贫,实现两者的双赢。
企业“双创”助力精准扶贫,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创新精准扶贫的方法。广西政府可以参考贵州政府的做法:2015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和万达集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万达集团将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等方面,在贵州省丹寨县开展整县帮扶脱贫项目。万达集团将投资600亿元在贵州开展项目建设,创新社会扶贫新模式,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这是企业“双创”助力精准扶贫很好的范例,丹寨县是贵州省有名的贫困县,但是当地生态环境良好,很适合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相应的种植业,政府协助万达集团确立扶贫产业项目,每一户的贫困家庭都参与到项目中来,负责生产环节,然后借助万达集团强大的平台效应,将好的产品带给消费者,企业创新了盈利方式,当地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实实在在的提升了减贫的能力,实现了企业和贫困家庭的双赢。
广西省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有很多这样的贫困县,可以开展特色农业产业,比如河池云耳,东兰墨米,靖西香糯,环江黑糯、香粳,忻城糯玉米,东兴红姑娘、紫姑娘红薯,横县甜玉米,象州红米等。广西地方政府一定要注重整合资源,搭建好企业与贫困地区的桥梁,不拘泥于“企业——农户”一对一的帮扶模式,将格局扩大,一带一群,给予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到贫困地区借助地方扶贫特色产业二次创业,鼓励贫困家庭和人口都参与到扶贫产业中去,让更多的企业从“要我扶贫”转向“我要扶贫”,让贫困家庭和人口从“让我减贫”转向“我要减贫”。
广西省地方政府要借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抓住广西省发展的黄金机遇,结合“双创”工作开展好精准扶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以多元增收为抓手,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拓展增收空间,发挥好政府整合资源的优势,搭建平台和桥梁,将高校、企业、媒体等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更好的助力精准扶贫。让“双创”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真正的给贫困家庭和人口授之以渔,打好广西省的精准扶贫攻坚战。(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汪三贵.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2] 李晓辉,徐晓新等.应对经济新常态与发展型社会政策2.0版——以社会扶贫机制创新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5(2)67-77
[3] 邓玲.论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及其路径创新[J].理论探讨,2014(6),81-84
[4] 王国勇.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区域经济,2015(9)46-50
[5] 曾红颖.双创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