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云
摘 要: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根本标志。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关系到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国家民族的未来。本文尝试着从幼儿道德知行转化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道德认知;道德行为;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5B-0041-02
《汉书·贾谊传》里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如同人的天性一样牢固。笔者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实践中,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对幼儿施行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时候,大多数幼儿对一些道德观念和道德知识能有较正确的认识,并能明确地说出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如:“小弟弟摔倒了,我要把他扶起来;大的苹果要让给爸爸妈妈吃;玩玩具的时候,小朋友之间要互相谦让”等等,可是在实际活动中,小弟弟摔倒了,也不会去扶;分水果的时候只拿个大的;玩玩具时专拣自己喜欢的,全然不顾及其他小朋友的感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究其原因,与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由于幼儿年龄小,容易出现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脱节的现象,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做好幼儿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工作。
一、从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入手,在形成正确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构成的。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基础,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中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是幼儿道德行为的动机,要使幼儿有自觉的道德行为,教师必须从培养道德情感入手,才能促进幼儿道德行为的自觉发展。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将道德观念和各种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如在团结友爱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移情训练,让幼儿通过关爱与被关爱,反复体验几种情感,使幼儿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且还能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让幼儿感受到良好的道德行为所带来的愉悦体验。再比如,在对幼儿进行“拾金不昧”教育时,让幼儿进入“失主”角色,“你心爱的东西被别人拾到了,他该怎么做呢?”“如果你捡到了别人心爱的东西,你该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识别并体验一下“丢失了心爱的东西”的那种焦虑心情。当幼儿具备了良好的情感品质,既能感受到别人丢失东西的焦虑和对别人的焦虑表示理解,那就不用老师反复说教和练习,他会主动做出“拾金不昧”的行为。由此可见,只有通过积极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才能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内化并成为永久的道德品质。
二、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加强对幼儿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强,各种心理都有着随意性的特点,容易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因此我们在幼儿的日常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注意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产生良好的愿望和形成良好的行为动机,并把动机变成实际行动。为此,对幼儿的道德行为要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幼儿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要教给幼儿行动的方式方法,如别人有困难要互相帮助;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好的图书大家一起看等等。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抓住教育契机,强化习惯,良好的道德认知经过反复的实践训练就可以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密切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及时发现教育契机,如“一张小椅子倒在地上,几个小朋友走过去,竟无一人扶起来时”“某某小朋友发现地上有一块雪花积木,悄悄放进篮子里时”,诸如这类司空见惯的现象,应积极引导孩子去做,同时采用表扬或批评等评价手段,巩固习惯的养成,否则,就会影响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向自觉行为的转化效果。
三、教师要发挥好榜样作用,规范自身言行,以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仅模仿好的行为,也会模仿坏的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教育家加里寧曾说过:“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数百双精致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在教育过程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幼儿的语气、动作、表情、接人待物等都与带班的老师极为相似。因此,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良好的自身行为感染、教育幼儿。有一次,班上的一个小朋友感冒发烧了,我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了联系,可是没有联系上家长,我立即采取了救治措施,先是用湿毛巾给他进行了物理降温,然后不停地给他喂水喝,把他轻轻的搂在怀里,不时用额头轻轻触碰孩子的额头,在孩子的耳边喃喃细语:“别怕,有老师在你身边……”,这些看似平常却也合乎情理的几个举动,深深感动了孩子,他亲切地在我耳边说:“老师你真像我妈妈”。付出总会有回报,我所做的一举一动也感染着孩子们。一次,我生病了,有的孩子倒水给我喝;有的给我拿湿毛巾降温;有的给我捶背……孩子也会关心、理解、爱护老师了。孩子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表现,能够拥有一颗善良的、感恩的心,与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同时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幼儿教师,注重言传身教的统一,严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礼仪规范,时时处处为幼儿树立榜样是多么的重要。
四、注重幼儿一日生活的细节,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三国时期刘备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人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这句话所揭示出来的做人的道理,给我们进行幼儿道德行为的培养带来很多启发。要做好幼儿道德、知行的转化,必须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要善于捕捉幼儿道德行为中的闪光点,对幼儿的良好行为应给予肯定性评价,珍视其每一点进步,以培养幼儿自觉的道德行为。如幼儿帮助别人系鞋带、擦鼻涕、互相谦让等好的行为,教师要及时肯定,并做出适当表扬,表扬要讲究度,措辞要恰当,如“许适溥真能干”“王强很有爱心,爱帮助小朋友”“宋均琪很有礼貌”等。应明确指出幼儿在哪方面的进步,使幼儿明白好的行为是受老师和小伙伴欢迎的,在幼儿中间形成争做好孩子的良好氛围。endprint
五、运用品德评价法,尝试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强化幼儿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评价既包含肯定评价,如表扬和奖励,也包含否定评价,如批评和处罚。评价的方式采取多元化评价为最好,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幼儿的自评、互评,老师的评价起示范作用,主要是表扬和肯定幼儿好的行为,树立典型,同时对不良行为提出明确的改正意见和改进方法,并鼓励他们要有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勇气。如在捐助灾区的活动中,张静文小朋友把压岁钱全部捐给了灾区的小朋友,教育全班幼儿要像她那样去关心帮助贫困的孩子。教师的评价、奖惩,只是良好行为发展的外部原因。如果没有内因的作用,良好的道德行为也只能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幼儿的自评、互评作用,让幼儿评价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倡导他们之间相互评价。如李欣然说:“在玩娃娃的时候,李琪琪想抱娃娃,我把娃娃送给了她”;王翔说:“老师,我错了,我抢了张一赫的汽车,对不起,张一赫”。通过自我评价,让幼儿学會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互评,就是让小朋友在相互评论的过程中,看到对方的优点和不足,以好的行为表现为榜样,反对不好的行为表现。实践证明,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应用了多元评价方式,能促使幼儿知道哪些行为是丑的,哪些行为是美的,在进一步巩固道德知识的基础上,起到强化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作用。
六、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实行家园共育
常言道: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幼儿老师应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实行家园共育是非常必要的。幼儿园里经常给幼儿讲《一个小宝两个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小宝在幼儿园是个有礼貌、爱劳动、守纪律、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回家后,奶奶跟他说话,他不理不睬,吃饭让妈妈喂,穿衣是大人替他穿”。故事中小宝的表现,说明了幼儿园没有做好与家长的联系,缺乏相互沟通,导致一些幼儿在园里和家里的表现截然不同,认为在幼儿园的表现是做给老师和伙伴看的,若这样长久下去就不利于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时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离不开家庭的配合。要想把幼儿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相结合,目标要一致,方法要统一,做到家园共育,共同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把正确的认知转化为内在的品质,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健康、积极及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儿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幼儿教师要具有足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切实做好幼儿道德知行转化的工作,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做法把幼儿道德认知转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唐德俊,魏兆锋.促进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童话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2).
[2]李佳颖.幼儿道德情感培育的三种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6,(14).
[3]闫丽文.幼儿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周刊,2016,(19).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