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之“三味”

2017-05-31 06:33任晓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三味情味朗读

任晓雅

[摘 要]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从音读到意读,再到美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才是对一篇文章的充实的解读。阅读教学应根植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抓住“技味”“趣味”“情味”来指导学生朗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技味;趣味;情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54-02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存在着若干问题:“唱读”、拖腔拖调、平淡无味等。那么,如何让低年级学生读正确、读出韵味呢?我从“技味”“趣味”“情味”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增强语感,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一、从“技”入手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教师要授予他们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词到句,再到段,逐步推进,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并产生情感。

(一)顿、连有法

走进低年级的课堂,我们常常会发现,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就像小和尚念经,一气呵成,不带喘气。这种机械化的唱读,没有思考,更谈不上融入情感。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停顿的指导。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

如教学《大禹治水》第二自然段时,有个长句:“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观察水流和地形。”学生很难读清、读顺。指导朗读时,首先,我让学生划上“划分线”。这样,读好这个长句就显得轻易多了。其次,我引导学生注意句子、段落之間的停顿,使学生在实践中初步建立起句子、段落的概念。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就能读好停顿,从而读出韵味了。

(二)轻、重有别

一句话该如何读,或者说一篇课文该如何读,才能产生余音袅袅的效果呢?这当然就要做到轻重缓急、高低不一,通过强调轻重音来表现不同的语境。

如二年级上册《孔繁森》一文中,写孔繁森深夜献血的一句:“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教学这一句时,我发现学生将这句话读得非常的响亮,激情澎湃。可是,该这样读吗?细细品来,这句话写的是孔繁森瞒着三个孩子,偷偷去医院献血的事。经教师一点拨,学生们立马明白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在深夜,且是悄悄地。顿时,他们放低了自己的声音,轻读了“夜里”“悄悄地”,体现了孔繁森做好事不留名的可贵精神。

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但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轻重、缓急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这样,以悟带读,以读促悟,就能不断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

二、从“趣”入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这看似很简单的要求,让识字量极少的低年段学生来践行,却是困难重重。乏味的识字与练读会使学生昏昏欲睡,使课堂死气沉沉。因此,采用适当的、富有趣味性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就会显得事半功倍。

(一)以演促读

有的课文富有童话色彩,语言富有童真,适合学生来演一演。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的快乐点,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通过演一演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朗读潜力。同时,表演读也要尽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通过表演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物之间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对语言的积累运用。

如《狼和小羊》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寓言故事,文中塑造了凶恶的狼以及一头温柔的羊的形象,告诫我们和坏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此文形象鲜明,全篇都是狼和羊的对话。我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关注提示语,并组织排演了一部舞台剧。表演狼时,学生抓住提示语“凶恶”“气冲冲”“气极了”等,从动作、表情、语态上表现了狼的凶残;而表演小羊时,学生则抓住“温和”“吃了一惊”等词语,通过朗读表现了羊的柔弱。学生边读边演,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感情完全融入其中,简直让人陶醉了!表演把学生带入了情境,表演融入了学生的感情,表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表演使学生喜欢上了阅读,表演也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

(二)比赛助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人们去行动的主要原因。学生对学习的动机越强烈,越能对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竞赛,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如针对《大禹治水》中这句:“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观察水流和地形。”我设置了“赛一赛”“比一比”等朗读形式。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争着去体会大禹为治理洪水所经历的艰辛,走进了大禹的内心。在赛读的过程中,学生读熟了句子,读懂了句子。当然,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给与恰当的评价,以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从“情”入手

一篇好的文章情感藏于字里行间,需要教师、学生合作去揣摩、感悟和品味。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地挖掘文本的情,展现教师内心的情,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情。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做到美读课文。

(一)范读引情

恰当的教师范读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当明白教师心中的情之后,学生就与文本更亲近了一点,他们也会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情。

如教学《大禹治水》第二自然段时,我范读句子:“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观察水流和地形。”学生们听着范读,眼里闪着独特的光芒。原来,他们被大禹的事迹感动了,沉浸在一种悲伤和感叹中。学生在我的范读中感受到了大禹的艰辛,以及我对他的敬佩。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学着我的样子用朗读来表达感情,将“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读得重且迟缓,在朗读中体会大禹的艰辛。

(二)情境悟情

《大禹治水》第一段写道:“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此段通过“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滔滔洪水的凶猛、可怕。怎么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略带着点恐惧的情感呢?凶猛的洪水离学生的生活那样遥远。所谓眼见为实,在真实的情境中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本段时,我在多媒体上播放了一段2010年洛阳洪水现场的视频,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感受洪水像凶猛的野兽。然后,再朗读这段文字,无需指导,学生们就能张开口来,让人感受到满满的都是洪水之猛,百姓之苦。

(三)联想触情

在《大禹治水》这篇文章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旨在表达大禹一心造福百姓,舍家忘我的伟大精神。文中写道:“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光从字面上所传达的信息,学生们难以感受到大禹的无私。于是,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假如你就是大禹,说一说,你为什么不回家呢?”学生有的说:“不行呀,我回家了老百姓怎么办呀!”有的说:“洪水还没能控制住,我不能回家。”……在浮想联翩中,学生们带入情感,感受着如此伟大的形象。此时再读,他们不再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走入了人物的内心,触动了内心的情感,读得更深情了。

读好一篇课文实属不易,从音读到意读,再到美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才是对一篇文章做好了充实的解读。阅读教学应根植于年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抓住“技味”“趣味”“情味”来指导学生朗读。相信,“三味”真火一烧,低年级阅读教学定能姿采非凡。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三味情味朗读
押题作文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鲁迅的“三味”
细读出情味 想象得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