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充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7-05-31 18:49杨葆青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个性

杨葆青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实验研究,实行个性化教学,成为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研究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研究学生,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提出:一是要在课的设计上,不拘泥固定的“序”;二是要淡化分析性操作,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三是要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机”组织教学。

关键词:个性;充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0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为了适应滚滚而来的知识经济的浪潮,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21世纪教育定位的基石。作为教师,我们本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努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景象,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教师的激情和个性受到了遏制,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遭到了扼杀。语文这门本应最能激发想象、陶冶情操、张扬个性的课程,却在无形中沦为“学生的桎梏,文学的悲哀”,乃至“误尽了苍生”。如今,新教材已经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投入使用,“新教材需要新教法”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对教法如何更新,人们却莫衷一是。那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我们教师怎样教语文?笔者认为,课程改革最终的目的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随着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出台,实行个性化教学,乃是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应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层面加以研究实施。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在课的设计上不拘泥固定的“序”

课堂教学中,处在主导地位的教师,首先,应在课的设计上,从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入手,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即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全盘把握教材的知识点,不拘泥以往“课”的固定“序”或“目录”,而是将课的讲授处理成几个“板块”,在这种意思相对集中的“块”之间,再精心设计好必要的“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选择学习,又能较灵活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笔者执教苏教版第三册《练习8》读读背背中有这样一组成语:火树银花、数不胜数、灯火通明、观者如堵。在引导学生初读正音,理解词义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上台演一个成语,其他学生猜猜表演的是什么成语。这下,大家可来劲了,纷纷举手。明珠同学邀请好朋友龚钊和秀玲上台,扮演她的爸爸和妈妈。只见她拉着“爸爸”“妈妈”的手高兴得又蹦又跳,大声地叫着:“春节的灯饰真美!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好像着火似的。”大家马上猜测:是“火树银花。”伟彬同学一边走上台一边说:“今晚街上真热闹,到处都是看花灯的人,不如我们数一数有多少人?”说完真的数起来。学生冲口而出:是“数不胜数”。俊霖同学的表演更精彩,只见他一言不发,走到墙边打开灯,那天刚好是阴天没有开灯,本来黑黑的教室一下子变得光亮起来。学生马上反应:是“灯火通明”。最后是小组合作表演,只见他们围成一圈,凌韵同学站在里面,好像在表演什么节目。滑稽的纪标同学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想看看里面的凌韵同学表演什么,但没有成功。于是,就想从人群中钻进去,还是以失败告终,急得直跺脚。同学们都被他逗乐了,边笑边喊:是“观者如堵”!表演结束后,笔者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表演才能。话锋一转,又趁热打铁地请他们选择成语练习说一句话。由于有了前面的表演,对成语的理解更深了,所以他们信手拈来:“春节到了,街上的灯饰亮了,到处火树银花,美丽的花灯数不胜数。”“元宵花灯会在海滨公园举行,整个公园灯火通明,观者如堵。”……最后,笔者请学生朗读和背诵这组成语,他们感情真切,一气呵成。学生高涨的热情,灵动的眼神,频举的小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真理:其实在课的设计上,不应该拘泥固定的“序”,而应让学生在课堂中选择学习,灵活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令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淡化分析性操作,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之分,教学一篇课文也是如此。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这些要求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苏教版第三册《小鹰学飞》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鹰跟随老鹰学飞的过程,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学无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笔者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感悟小鹰跟妈妈学飞的过程,抓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心理活动、语气,指导学生读好对话。《小鹰学飞》这篇课文有很多对话,特别是老鹰的话,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说:“老鹰就是小鹰的妈妈,想想妈妈平时是用什么语气对我们说话的?”学生马上想起了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一下进入到妈妈的角色。晓航同学用温柔的语气读老鹰的话,表现了一个慈母般的老鹰。铸贤同学用严厉的语气读老鹰的话,展现了一个严格的老鹰。……接下来,几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读出了不同个性的老鹰。另外,学生对“喘着气”这个词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就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想想什么时候才会急促地喘着气。学生的智慧之门马上被敲开,纷纷抢着说:“跑完步的时候。”“心情非常紧张的时候。”“异常兴奋的时候。”……接着,笔者让学生上台表演,进一步理解,进一步体味“喘着气”的动作。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后,朗读起来更加有味道,进一步展现了不同的个性。最后,配乐让学生扮演小鹰学飞,亲身感受小鹰学飞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努力向上“飞”,每当“飞”到一个高度都会兴奋地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学生完完全全变成了小鹰,深深切切地沉浸在课文中。听着学生朗读课文,笔者就好像看见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小鹰”在展翅飞翔。在这节课中,笔者从学生高涨的热情、灵动的眼神中知道,他们喜欢这样的语文课;从学生有味道的朗读和独特的感受、理解中,笔者找到了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孩子。

三、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机”组织教学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习惯,适时调整节课的“程序”,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并组织起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的交流中,将知识点和训练内容有机地渗透于其中,变课堂活动由教材和教师牵着学生学习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苏教版第二册《小池塘》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笔者精心准备了多幅小池塘美丽风景的幻灯片,心想,定能把“小池塘”淋漓尽致地展現给孩子们。谁知,精彩的画面并没有把全部的学生吸引过来。笔者发现有一位学生走了神,——在纸上画着什么。笔者走到他身边,俯身细看,不禁被他的画吸引住了。这不就是笔者准备要展现给他们的“小池塘”吗?他怎么就感受到了呢?笔者突然灵光一闪:怎么不利用画画这一途径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呢?于是,笔者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小池塘画下来,感受小池塘如诗如画的美。画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不用多久,他们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并分组交流、欣赏。作品虽然简单稚嫩,但小池塘美丽的景色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的画中。笔者请几位小画家走上讲台,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有的从课文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段文字;有的把整篇课文作为自己作品的解说词;还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把自己心中的小池塘介绍给同学……从读文理解到绘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感受到作者眼中的“美”。而笔者则变成一个忠实的观众,一起分享孩子们眼中美丽的小池塘。本是一节被打乱“程序”而失去“完美”的课,学生却轻松地在画画中感受到小池塘的美,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这远比教师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好得多。

笔者认为,要进行语文个性化教学,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与创造。只有勇于创新的人,才能脱离传统的教学,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最后期待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展翅高飞。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香山学校 519000)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个性
提问机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运用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聋生语文教学生活化
浅谈幽默式教学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作用
语言表达重“个性”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合”乐而“不为”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