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晚娣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交流的平台。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怎样,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数学高效课堂是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让学生在一个充满乐趣、感受愉悦、展示生命活力的美妙过程中享受数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要实现数学高效课堂,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的体验,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努力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情境设疑,体验“数学有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带给学生愉悦的感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因素,抓住教学各个环节的一切机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全过程中,真正体验数学的奇妙有趣。
1. 课始生趣。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学生喜欢的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发其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一边讲述《小数点大闹整数王国》的故事,一边让学生进行滑稽的表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对小数点的“神通广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连续提出多个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 课中添趣。儿童的兴趣持久性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要及时添趣导学,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整理复习完“数的整除”的单元知识后,看到学生露出厌倦的神色,就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不但唤回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使学生兴趣更加高涨:为了便于和同学们联系,老师想把电话号码留给大家,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快猜出来,从左到右的依次是:①10以内最大的质数;②4和8的最小公倍数;③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④最小的合数;⑤21和14的最大公约数;⑥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学生很想知道老师的电话号码,个个都积极思考,利用已学的知识很快猜出我的电话号码。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老师也很想知道你们家的电话号码,请同学们自己也设计一道题目,让大家猜一猜。”并提出设计要求:充分利用本单元学过的概念来设计问题,表述要清楚,题目要新颖。
这样变“做题”为“编题”,将原属教师的“权力”合理地“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的兴致很高,都在冥思苦想,为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精心设计问题,都想通过自己“有挑战性”的问题难倒老师和同学,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交流时,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甚佳。
3. 课尾延趣。新颖别致、饶有趣味的结尾,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增强学习效果的作用,还能再次激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欲罢不能,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
二、游戏操作,体验“数学好玩”
著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曾向参加全国少年数学论坛的孩子们赠送过一幅充满童趣的题词:“数学好玩”。
是的,数学好玩!贪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新一轮的数学课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好玩”,进而爱玩、会玩数学。教师要营造轻松活泼的“好玩”氛围,精心设计一些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把数学知识“包装”“串联”起来进行教学,赋予课堂教学灵动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知不觉中愉快地进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1. 游戏竞赛。玩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把数学知识融入游戏竞赛中,会使学生觉得趣味无穷。如我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一连串的趣味性游戏练习:⑴对口令: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青蛙8条腿……四人小组接力,让学生深入掌握1、2、4的乘法口诀;⑵开火车:口算比赛,提高学生对口诀掌握的熟练程度;⑶当向导:让学生拿着画有各种小动物的口算卡片找到相应的位置,为小动物找家,提高学生的口诀应用能力;⑷买玩具:模拟购物,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能力;⑸射气球:让学生找到得数分别是24、18、16、12的算式并知道对应哪几句乘法口诀,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接连不断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丝毫不觉得厌倦。
2. 动手操作。如一位教师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巧妙地运用课前准备的橡皮泥,让学生在课桌上揉一揉,压一压,将之捏成一般长方体、特殊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正方体的模型,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比较,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感悟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加深对两种立体图形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探索、讨论、操作验证:①至少要有几个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长方体?②至少要几个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后,出示思考题:“小兰帮妈妈切豆腐,她只切了3刀,就把一块长方体的豆腐切成8块。你会切吗?试试看。”让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长方体当作豆腐,用小刀去切。通过小组讨论,操作尝试,不少学生很快找到了切豆腐的秘诀,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争相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发现。
一团小小的橡皮泥,在学生手中捏来捏去,就把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可操作的内容,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直至下课仍回味无穷:“原来数学还这么好玩!”
三、联系生活,体验“数学有用”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一轮数学课改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和实践机会”,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打破教材的限制,把“生活数学”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入手,发现、探索、领悟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内化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活力,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共鸣感,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1. 采用生活素材学习数学。数学很有用,要证明这一点不能光靠说教,而是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这一内容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很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进入,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上课开始,教师将一把快散架的椅子摆在了学生面前,说:“有件事情想让同学们帮忙,这把椅子摇晃了,需要加固,加上一根木条,这根木条钉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学生有的说将木条横着钉,有的说将木条竖着钉,有的说将木条斜着钉。面对三种不同的想法,教师微笑着说:“感谢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到底把木条钉在什么位置就能使这把即将散架的椅子加固起来呢?带着这个问题,咱们共同来研究三角形的知识,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教师话不多,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学生带着疑问走进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数学很有用”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又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去有意识地捕捉数学信息,采用生活实例,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2. 回归生活实践运用数学。让学生把数学课堂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数学“真的有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可让学生设计一项春游活动的方案。由于喜爱春游活动,学生都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讨论,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各自的活动方案。有些小组的想法还很有新意,如把多余的门票安排小组成员向其他游客兜售等。最后经过交流、评比,评选出最省钱的活动方案。课后,数学教师还可以带着这些小组的学生联系租车、买门票,让他们去实施自己的活动方案,亲身体验数学“有用”。
体验是一种亲历性的心灵感受。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体验,把数学学习转变成充满快乐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有趣、好玩、有用,使學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深刻,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幸福,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活力。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