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感受古诗词之美

2017-05-31 13:36许静英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5期
关键词:韵脚平仄音节

许静英

古诗词语言美、声律美、画面美、意境美。所谓“人人眼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诗人们用精炼的寥寥数字,描绘生动的景色,表现深切的情感,蕴含深远的意义,让人如临其境,如会其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深入挖掘深含其中的美学意蕴?

一、反复吟诵,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诗是凝固的音乐。我国古代的诗词,自产生之时起,就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古代的诗歌是可以歌唱的,声调的和谐,音节的流畅都是古典诗词音乐美的表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

古诗词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诗韵是古诗词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因此教师要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教给学生“一平二平、三四仄,二二一二、有节奏,遇平拉长、遇仄短”这种平仄吟诗法,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如果读成平音,就会损伤音节的和谐效果。同时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要读得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適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

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之所以能相通,是因为两者有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不少。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又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如丹青妙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发、绿柳如烟等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朝气勃发的早春图。在品读古诗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借助想象,让诗词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感受到诗词中的画面美。

三、调动情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纽带。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一步步走进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之中,唤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的愉悦。

1. 创设情境,音乐传情。古诗词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古诗词本身就是千古绝唱。教学中把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把古诗词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例如,在教《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我全程播放古筝曲《阳关三叠》。那舒缓、轻悠、惆怅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很自然地将他们带到那个细雨轻扬的渭城春早:绿柳如丝,古道旁,客舍中,王维与元二频频举杯,泪眼婆娑,殷殷叮嘱,依依不舍……音乐是最美的语言,用音乐来诠释古诗,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又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到诗的意境美。

2. 化诗为剧,迁移感情。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词,教师可指导学生以表演的方法加深理解。如教《寻隐者不遇》时,可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株参天古松,让学生上台表演诗人跟童子松下对话的情景。教学《清明》时亦可用此法。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韵脚平仄音节
拼拼 读读 写写
《花间集·更漏子》韵脚国际音标及韵腹整理札记一则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韵脚怎么押?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