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艳
当下的小学阅读教学呈现有这样的现象:文本感知的浅表化,文本解读的窄化、固化,文本想象的弱化等。凡此种种,都归因于阅读教学的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没有能够引领儿童走向文本灵魂的深处,就更不必谈与文本、与作者等展开积极的对话了。阅读教学不能停留于文本的表面,在文本的表层滑行,而应走向“文本心脏”,提升儿童对文本的理解,让儿童作为一个读者能够走向积极的文本意义创造。特级教师姜树华的语文课堂关注语文思维力的提升,是从可能触及文本深处的角度让儿童打破固有的文本解读思维习惯,放飞儿童的文本想象力,让儿童理解文本更加独特、更加开放。
一、什么是“有深度”的文本阅读
所谓“深度阅读”是指儿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自主的、能动的、有意义的阅读。在儿童的“深度阅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儿童的文本“前理解”“前视界”的能动作用,通过积极的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等开掘文本应有的深度,进而达成理解共识(视界融合)。在儿童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中,教师要赋予儿童充分的文本解读时空,让儿童进行文本感知、感受、体验、沉思、冥想、表达等。品味姜老师的课堂,他一直很注重这样的“有深度”的阅读。
“深度阅读”首先是“儿童深度”思维。姜老师认为,儿童是文本解读的主体,教师要从儿童的视野出发,探寻儿童的“前理解”,把脉儿童的文本阅读起点,揣摩儿童的文本理解障碍,努力使自己成为“长大的儿童”。“儿童深度”就是深化儿童对文本的“思维深度”“想象深度”和“习得深度”。
“深度阅读”其次是“文本深度”思维。文本充盈着作者生命的呼吸。姜老师强调要引领儿童揣摩作者写作文本的心理,揣摩编者编写文本的意图。阅读教学首先是“字词句”的教学,在基于文本整体视野的前提下,可以联系文本的上下文、在文本语境中进行文本的精读、细读。当然“文本深度”不是对文本进行盲目抠挖和无限衍生,而应是基于文本整体“篇感”“文感”基础上的“深入浅出”,是思维上可能企及的深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本解读是“有多深就有多浅”。
“深度阅读”还是一种“教学深度”思维。在儿童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中,姜老师尤为关注“主学”与“助学”的关系,主动“让学”——让学生学。在学生“自助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彼此间以组内或组间交流的形式展开“互助阅读”。对于文本解读中的疑难点,则对学生进行“师助阅读”。因此,以学生“学”的深度体现着“教”的深度,“以学定教”“因学施教”是“深度阅读”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为什么要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
阅读是儿童获得文本意义、文本秘妙的过程,能够丰富儿童的认知,提升儿童的理解,陶冶儿童的情操,滋养儿童的生命。但“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因此儿童阅读的过程同时是儿童赋予文本新的意义的过程,是儿童对文本空白进行完形填空的过程。“深度阅读”不仅要求儿童发现文本的语言之美、逻辑之美,而且能够领略到文本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感受到文本的创造之美。
“母语教育”呼唤“深度阅读”思维。“汉语言”是一种集“音形义”于一体的语言,每一个语词都拥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如果我们在阅读中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那么我们就不能领受到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感受不到文本跳动的情感的脉搏。要让儿童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进行仔细推敲,对文本意蕴进行深度开掘、深度感悟。这一方面,姜老师尤为关注。在他的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聚焦于词语的品析、品析后的运用、运用后的评价。这样的词语教学让学生感到了温度,见到了深度,具有了梯度。
“儿童成长”呼唤“深度阅读”思维。当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不仅要引领儿童对“连续性文本”展开阅读,还要适时让儿童对“非连续性文本”展开阅读。阅读是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甚至可以说“怎样的阅读决定着怎样的儿童”。姜老师的课堂很注重引领儿童钻研文本,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形成自我的阅读方法。要丰富儿童的阅读方式,让儿童想读、会读、能读。不仅如此,在这样的“深度阅读”中,儿童还能领略到写作的要义、精妙,习得写作的方法,打通了“读”与“写”的通道,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三、怎样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不是对文本解读的故意拔高、恣意铺扬,而是摒弃“高大上”“假大空”。“深度阅读”要基于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视角,以儿童可理解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水到渠成、深入浅出的阅读。
1.深度阅读,读出文本的情思深度
“深度阅读”是引领儿童与作者展开深度对话,这个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如姜老师执教《秋天》一诗时,让学生畅游全诗,读出自己的情思
深度。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往深秋走,我们看——(课件呈现活动要求)
■一路收获读秋天
自主读读诗歌第2~6自然段;
試着用这样的句式,说给同桌听听:
“这是一个 的秋天, , 。”
(可用诗中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语句,要有诗的味道哦!)
师:你读出了怎样的秋天了?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这是一个开心的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天在小路上奔跑。
师:真好,这是你的阅读收获。把“开心的”三个字写上去。
生:这是一个快乐的秋天,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
生:这是一个调皮的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天在小路上奔跑。
师:真好!
(生先后写上“丰收的”“迷人的”“明亮的”“物产丰富的”等词)
师:还有好多好多。同学们,这就叫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他的收获是——
生:不一样的。
诗歌的跳跃性语言,常常将作者的“情感脉动”潜隐在文本中,儿童难以捕捉、感受和体认。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是引领儿童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感受并体验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脉动”,让儿童体味“一个字一个词”的意味。对全诗进行扫描式的捕捉阅读,就好像走在深秋的田野,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收获了太多的美好。像这样建立在广度之上的“深度阅读”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2. 深度阅读,读出文本的思想深度
在“深度阅读”中,教师要引领儿童对文本“表达的思想”和“思想的表达”进行深度探寻。要对文本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的美丑、优劣等进行审美价值判断,或批判质疑,或补充丰盈。在“深度阅读”过程中,要引领儿童读出文本的形象,读出文本的意境,读出文本的质感来。如姜老师执教《山雀》一文时,在课堂的结尾处,姜老师结合板书提示学生们思考:“人们说,作者普里什文习惯于‘用自然替自己说话,我们再读读课题的‘山雀两个字,他想说些什么呢?”教室内安静片刻后,小手陆续举起……
生1:我觉得作者想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喜欢这些山雀。
生2:作者其实在告诉我们山雀好可爱、好聪明。
生3:我觉得作者在提醒我们人类应该向鸟类学习不离不弃的情义。
生4:作者在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生灵是有情义、有情趣、有情感的。
生5:我们要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自然的心,这样看自然,就会很有趣。
……
一篇极容易被视作很普通的写动物的文章,学生们却生出了这么多感悟。而这些不是姜老师的刻意引导,是姜老师找到了敲击文本的这个点,让学生们从各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维,作为听课的我们也不禁思考起来:本文仅仅是写山雀的可爱吗?仅仅是写山雀的有趣吗?仅仅是写山雀吗?仅仅是写作者的喜欢之情吗……文本的思想深处常常在静思默想中水落石出。不难看出,“深度阅读”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捕捉文字背后的思想、情趣与精神。要让简单的文字符号渐渐在学生脑海中化作鲜明的直观形象,同时将文本形象与文本表达的内容进行勾连、对接。要带着审视的眼光、批判的眼光来读。要能读进去,跳出来。要指引学生潜心会文,把握和感悟语言的形象、情味、理趣、气韵,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
的心。
3.深度阅读,读出文本的哲思深度
什么是“文本的生命”?“文本的生命”是文本赖以存在的根基,是文本的结构、文本的布局、文本的前后逻辑等。“深度阅读“不仅要关注文本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表达的形式。“深度阅读”就是要探寻文本“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這个意义上,有学者建议阅读教学应当指向儿童的写作。“深度阅读”就是要引领儿童关注文本的语言,感受文本言语表达之精妙,关注文本结构,感受文本布局之精妙。“深度阅读”遵循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阅读、前后照应阅读、上下关联阅读等,甚至可以将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如姜老师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让学生自由品读文本走进“祖父的园子”,在字里行间、在文本语境中寻找童年难忘的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通过上下文的关联阅读,学生潜心会文,从观赏小昆虫到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再到摘吃黄瓜、用瓢舀水往天上扬等,学生感受到作者萧红文本语言的独特韵味。在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之上,姜老师引领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用文本中的独特句式——“愿意……就……”进行文本拓展,学生感受着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品读间,小萧红的快乐是有空间局限的,只有在祖父的园子里,才会有小萧红的快乐童年。
“深度阅读”不同于“浅阅读”“泛阅读”,它能够让儿童的视界获得思路的澄明,内心获得思想的敞亮,言语获得思维的纯清。姜老师就是这样引领儿童钻研文本、叩问文本、认同文本乃至批判文本,让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由此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感悟和领受。在这里,学生从熟悉的地方也能看到优美的风景,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自觉!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