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涛
摘要: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可持续的发展观理念,生态城镇建设注重环境友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城镇建设应该选择适合的路径,本文对依托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城镇、依托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城镇、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的生态城镇发展模式、重点推进低碳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等四种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城镇 可持续发展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12-03
一、生态城镇的建设原则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优先,也就是保护优先,即在进行城镇建设时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是硬性指标,是对环境保护的最起码的态度。在建设过程中如果遇到生态利益与其他利益冲突时,必须优先选择生态利益,首先要满足生态安全,在此基础上作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决定。
生态优先原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基本上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没有也不必要强调生态保护这一原则;但是在工业化革命之后,因为经济发展这一单一追求而导致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空气污染,生态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受到威胁,因此,当前的城镇建设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生态城镇的路径选择
生态城镇建设是人类城镇化过程中后工业时代的必然选择,推进生态城镇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路径:
(一)依托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城镇
在选择重点城镇建设时,首先要考虑当地区域的综合状况,不能随便指定一个城镇作为重点生态城镇的建设典型。我国地区辽阔,人口众多,全国的小城镇星罗棋布,数不胜数。正因为如此,只依靠小城、小镇的规模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因为小的集市、城、镇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口支持,人口规模不足则后继的经济发展就缺乏劳动力资源。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小集市、小镇必须向大型的中心城镇靠拢和集中。总的规划布局思想为:根据当地的区位优势,把大型的中心城镇作为核心点,科学对小城镇进行合理布局,完善小城镇的功能设施,以此推进农村的农业、非农产业及乡镇企业发展的协同运作,从而形成相对丰富的产业结构布局。在小城镇文化建设方面,使各种创新技术产业和城乡一体化交融,形成小规模的城镇基础设施集群,推动乡村和小集市、小城镇的共同繁荣发展。
选择中心城镇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时须考虑城镇未来的各种需求,并要满足以下几个科学的选择标准。第一,人口基数标准。人口是城镇长远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所选择的重点中心城镇必须有强大的人口吸引力,不但要吸引本地的常住居民在此发展,同时还要吸引外来的流动人口来此发展,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提供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第二,区域均衡标准。选择中心城镇是为了促进本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不只是发展重点城镇本身,所以在选择重点中心城镇时要考虑该城镇是否可以成为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同时该经济增长中心是否能够辐射到本地区的其他小集市和小镇,使得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的目标。第三,经济实力标准。发展生态城镇,是一个科学的规划,但生态城镇建设并不是和经济增长相违背的,相反,生态城镇的建设需要经济支持,因此所选择的中心城镇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必须达到标准生态城镇建设所要求的各项最低的经济指标,如果达不到最低经济标准,则该中心城镇难以肩负起生态城镇建设的使命。第四,生活状况标准。生态城镇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的,坚持以人为本,所以无论是该区域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居住水平,还是人均消费水平都应当达到相应的指标,这些指标还包括人均用电量、人均自来水使用量等,而且本地的教育教学基本条件、文化娱乐基本设施等也要达到最低标准。第五,发展潜力标准。所选择的重点中心城镇必须有长远的发展潜力,在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区域面积等方面具备发展优势,同时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二)依托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城镇
当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城镇都已步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由于我国各地城镇政府面临经济增长的压力,即把经济增长看得过于重要,所以在进行城镇建设时往往忽略了环境友好、生态友好等指标的考量,也就是说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多是粗放式的。尽管城镇规模扩大了,GDP增加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高污染和生态破坏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因此,当前的城镇发展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坚持生态化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长远发展,走产业生态化的路线。产业生态化,是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生态理念、综合系统经济指标去管理传统产业,发展新型生态产业,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也就是说,发展生态产业,必须把各个经济环节包括生产加工、产品分配、产品流通、物品消费及再生产等统筹管理并进行科学地优化耦合,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保护,经济增长绝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从而实现全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发现,产业生态化对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对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也能提供强大的助力。宜人的生态环境本身就会对产业健康发展产生强大的正面效应,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对生态化小城镇进行合理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建设,这样就能有效地解决以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对人类发展有害的问题,从而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健康利用和健康发展。
(三)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的生态城镇发展模式
生态城镇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提出来的概念,是为了和传统粗放式城镇发展相区别的一个科学城镇发展理念,很多情况下生态城镇也被称为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生态城镇的理念提出之后,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下面是一些学者对生态城镇的理解:
以Yanisky为代表的学者们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认为生态城镇主要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强调物质、能量、信息三个指标能够被高效地利用并最终实现良性循环的城市。
Richard Register以田园都市理论为指导,提出生态城镇就是生态健康的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紧凑、节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聚居领域。
学者王铎认为,根据生态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城镇就是“园林城市”“山水城市”,这是一个开放的发展体系,注重多元化发展。
钱学森也以田园都市理论为指导,认为生态城镇就是现代的都市建成的一座大型园林,是一座“山水城市”。
中国学者王如松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支撑,提出生态城镇是指社会、经济和自然三者复合的生态系统,这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生态城镇就是天城合一。
黄光宇从工程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指出生态城镇就是应用生态工程、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建设的人类居住区域,在这个区域里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和谐地发展。
宋永昌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认为生态城镇可以量化和度量的,包括三个方面,即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协调度。
尽管上述学者对生态城镇的定义各有侧重,但其内涵是一致的。总之,生态城镇首先要强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城镇的发展不应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阀值,城镇的发展要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理论等科学理论为指导,要改变原有粗放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借助于新型科学技术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终承建起节能、低碳、注重生态文明的经济高效产业,形成宜居宜业的生态友好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
具体地说,生态城镇的发展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强调发展工业和产业时,必须求这些工业向园区集聚,在集聚区内建立循环发展的产业园区。这种发展模式要求该地区的经济条件比较好,有一定的财富基础,而该地区的工业、企业等相对较多,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各种配套的基础设施。
第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强调土地经济的规模化,发展理论是建立生态城郊观光型和林粮牧业型的生态农业。这种生态城镇的发展模式一般适应于城市的偏远郊区,比如说城乡结合处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和肉禽蛋类的生产供应基地等。这种城镇的发展方向主要在农业方面,根据其空间发展領域,在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加快农产品的商品化流通,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第三,生态服务业发展模式。服务业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主流产业,生态服务业可以细分为生态旅游业和生态物流业两种模式。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城镇一般是分布在自然生态功能区之内的城镇,具有优越的生态功底和生态资源,因此这类城镇的发展必须依靠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会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各种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对于生态物流模式发展的城镇,则要求其地理位置处在比较核心的交通枢纽地带,比如说铁路枢纽、公路枢纽、水路枢纽等,具备发展物流的天然优势,以物流业为主导带动当地服务业的引致需求,从而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生态居住发展模式。生态居住城镇是指那些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地区,比如说中国的威海小城曾三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宜居城市”,在这些区域要对人口居住进行管理以更好地建设生态居住区。进行生态城镇规划时,必须以改善城区的公民居住环境为原则进行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时刻关注居住区公民亟待解决的各种难题,加大交通、环保、生态绿植、给水排水、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基础性设施的投入,提高人们的居住水平和总体生活质量。完善的生态居住体系建立之后,也会引致餐饮、保健、美容美发等各种需求,从而提高当地的消费、刺激经济发展。
第五,生态消费发展模式。生态消费的理念是“低碳消费”。中国的传统消费理念上并没有“低碳消费”这种文化,因此消费时往往会产生严重的浪费,中国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浪费食物、饮用水等最多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生态消费的理念尤为必要。无论是哪一个城市,生态消费都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生态城镇化的发展不但要创新生态型的消费模式,同时也要改变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消费模式,要建立“政府主导、居民参与、企业互动”三方的联动体系。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和教育,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根据生态城镇消费的实际形势和具体状况,制定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消费制度;其次,居民要树立新的生态循环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科学的消费意识,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根除“炫耀性消费”“面子消费”等传统的不健康的消费理念,同时也要摒弃“过度消费”“一次性消费”“便捷性消费”等受西方发达国家影响产生的不科学的消费习惯;最后,企业要提供更好的服务并进行产品创新,生产更多可供选择的生态环保型的产品,引导大众进行绿色消费。
(四)重点推进低碳绿色生态城市建设
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推进:
第一是绿色生态能源。绿色生态能源指的是可循环的、没有污染的能源,比如说大力开发地热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等,并推进这些新型能源示范区的建设;充分展现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的影响力,并根据本地的资源情况,有选择性地建设绿色能源镇和能源县。
第二是绿色生态建筑。建筑业是消耗资源非常大的一个产业,对于既有建筑,应该加大改造,完善供热和供水系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新的建设,要严格执行绿色建筑的标准,无论房屋设计还是设施设备的选用,都必须坚持绿色、节能、低碳理念。政府应加快推出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认证,无论大型住宅区、商业办公区还是工厂生产区,都要通过认证来控制低效率的建筑产品,从而使绿色建筑得到推广和应用。
第三是绿色生态交通。绿色生态交通包括交通方式的生态和交通工业的创新两个方面。在交通方式上,提倡大家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并推进自行车、步行、电
动车等交通路线的建设;在交通工业的创新上,对节能的交通工具进行补贴,并鼓励企业积极研发使用新能源的节能产品。
第四是绿色生态新生活。绿色生态生活方式是简约和高效的,同时也是绿色和低碳的,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循环消费、健康消费,完善城镇内的废品回收机制,提高可回收物品的利用率,抑制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三、结语
生态城镇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是当下,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把生态城镇建设作为重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为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造成的环境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中国已经提出了环境保护要优先于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这从侧面也表明了中国对生态城镇建设的重视程度。发展中国家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生态城镇的建设路径,早日把城市建设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张引,杨庆媛,闵婕.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6.
[2]于立.“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思考和理论探索[J].城市发展研,2016.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