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敏
[摘 要] 图书馆空间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智慧服务的新模式,是图书馆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文章介绍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各功能区域建设情况,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进行图书馆空间服务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空间服务;创新空间;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94-3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Library Space Service
Wang Limin
(Library of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Library space service is a new pattern of library reader smart service, and it i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ibrary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d various functional regions'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library space service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university library space service currently, and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library space servic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pace service; innovation space; university library; reader service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社交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对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也在发生变化,读者不再仅仅满足于文献借阅和简单的信息获取,还希望图书馆提供思想碰撞和创作的空间。这使得图书馆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空间设置,探求其发展问题,空间服务应运而生。
图书馆空间服务是图书馆整合自身的资源(电子、纸本、网络资源)、技術、人力和场地,为用户提供的全方位、个性化、人性化智慧服务,旨在促进读者自主学习,激发读者的灵感和创新思想,是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空间服务各功能区域的建设情况,然后指出了国内空间服务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进行图书馆空间服务建设的建议。
2 空间服务功能区域国内外建设情况
空间服务建设一般包含个人学习空间、协作学习空间、多媒体空间、新技术体验空间、创新空间、休闲学习空间以及研究空间等功能区域的建设,下面对各功能区域的国内建设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2.1 个人学习空间
该空间是为了满足个人独立学习的需要而设立的,根据学习需求不同,国外图书馆通常设置有安静学习区、有声朗读区、笔记本电脑区等,并配备充足的学习资源,如尽可能多的电源插座、网络接口等。日本成蹊大学图书馆个人学习空间建设比较有特色。在1至5层开架书库周围,沿窗设置了266间个人学习空间,各个空间内都配置有电源和网络接口,读者可以自带笔记本电脑进行资料查询、报告撰写;另外,各个学习空间都以落地玻璃分隔开来,视野开阔,玻璃外是绿茵茵的草坪和生机勃勃的校园,这样既满足读者个人学习的需要,又能使其放松身心,在放松中实现创造[1]。国内在这方面基本上还停留在集体阅览学习的阶段,开设个人学习空间的较少。
2.2 协作学习空间
该空间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小组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一般设立很多间大小不等的小组讨论室或研讨室。为了便于用户灵活使用该中心,配备的家具、设备具有可移动性和重组性,如配备带轮子的桌椅、可移动和固定的白板、投影仪、电脑等,电脑中装有学习所需的多种必需软件。在国外,每个学校根据设立的目标不同,在协作学习空间设置的学习辅助项目也有所不同。有些开设写作服务中心,提供写作指导服务,如指导学生中英文论文、求职信、履历等的撰写;有的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如提供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电子表格的使用技巧、演讲稿的制作与演示等;有的设立同声传译室,锻炼外语学习者双语切换能力;也有的设立戏剧表演室,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这些协助学习室提倡教师在此开课。国内高校的协作学习空间,开设辅助学习项目得很少,基本上只是学习国外设立学习空间的形式,设立数目不一、大小不等的研讨室。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仅设立了多媒体研讨室,面积65平方米,可容纳30~40人,开展学术讲座、研讨、会议、影视/音乐欣赏、论文答辩或其他学术交流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设有29间小组学习室,最大使用人数8~20人不等,支持学术研讨、教学培训、讨论交流、创新赛事、社团活动等。
2.3 多媒体空间
该空间旨在激发读者对新媒体的兴趣,满足读者对多媒体制作的需求,提升其创造力。在国外,多媒体空间一般提供有高性能的扫描仪、麦克风、各种媒体阅读器,配备专业的音视频编辑软硬件和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读者可以进行音视频格式转换、视频编辑、制作、图像文本的扫描;技术指导人员也可对学生从采集、整理、存储、发布等整个多媒体制作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协助其制作出融图像、动画、音视频为一体的高质量作品。另外,多媒体空间支持教师开设影视欣赏课程、影视群体赏析等。
在国内,有部分高校图书馆设置有多媒体空间,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运作得比较好。该空间配有苹果图形工作站、缩微胶片阅读机、音视频编辑软件、55寸高清电视电脑一体机(可触摸)、蓝光DVD等软硬件,供缩微胶片阅读、音视频资料编辑制作与测试。该空间开放后,许多读者在指导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制作了一些高水平的宣传片、纪录片等。
2.4 新技术体验空间
该空间引进了世界前沿的新技术产品,让用户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新技术,丰富知识,跟进时代潮流。国外图书馆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他们非常注重引进先进科技产品,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读者的体验。在国内,也有部分高校设立该空间,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设有苹果产品体验区和数字应用体验区,提供基于各种品牌型号的电子书、平板电脑等最新数码设备的数字应用体验服务及图书馆新服务(移动图书馆、移动经典阅读、移动多媒体课程点播等),但是没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支持,不能高效地发挥其空间的作用。
2.5 创新空间
创新空间是一个实验、创新、学习和思想交流的空间,它为人们提供场地、材料、工具、设备和技术,使其能够进行动手性探索和参与性学习。高校图书馆构建创新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就业率,同时还是将师生所学由想法变为现实的最佳场所。近年来,美国的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成功地引入了创新空间。内达华里诺校区的科学和工程图书馆,向学生提供3D打印机服务。工程学、化学、戏剧、艺术等学科的师生都可以对项目和研究中计算机模拟的数据进行3D打印,打印出具有3D效果的物体模型,此间还可以通过相关软件进行调整与重塑。学生们设计的机器人、气垫船和化学模型等都可以从想法变为现实。此项目一经开展,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2]。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创新空间服务得较少,只有少数几家开设了此项目。比较成功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清华大学的x-lab开设有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环保能源、先进制造、文化创意、新媒体、游戏、教育等领域创业项目,帮助学生学习创意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北京大学2012年6月创立了创业训练营,该机构成功运作,多年来,通过网络课堂、开放课堂、直播课堂、路演沙龙等多种形式服务了超过20万名创业青年,通过公益特训班、导师1对1、投资基金和公益孵化器等多种形式,深入服务超过1万名优秀创业者。2016年10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内部功能包括新青年创客空间、创业大讲堂、创业咖啡、创新创意设计展示中心、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等,进行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校园创业氛围的有益尝试。上海交通大学提供3D打印机服务。
2.6 休闲学习空间
该空间是为学生放松心神、调剂学习而设立的多样服务区。空间通常设置有咖啡厅、观影厅、展览厅等,家具配备一般颜色较为明快、活泼,造型各异,其间区域放置有书籍和报刊等,这些都因学校而异。国外高校图书馆该空间设置形式多样,但都很注重吸引读者眼球,突出自身特点,并努力营造温馨、惬意的阅读休闲环境。国内高校图书馆该空间建设态度不是很积极,家具配备一般色彩单调,造型单一。
2.7 研究共享空间
研究共享空间是专门为学校的科研人员设计的学术研究空间,因此学术氛围更强。笔者认为它是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的延伸,对图书馆技术人员、资源、设备的要求更高,因此,只有实力很强的高校才能创建,否则,徒有其形式,起不到多大作用。关于研究共享空间的概念,华盛顿大学图书馆是这样定义的:它是一个将学生和教师组织在一起,对各自的研究进行分享和讨论,并为他们研究的每个步骤(搜集文献、写作、出版、申请科研基金)提供支持的协同环境;是一个使学生和教师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的空间;是一个可以为用户提供演讲机会和研讨室的空间;是一个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同行研究进展的空间[3]。国外已有很多高校设立此种空间,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南非开普敦大学等。南非开普敦大学图书馆将研究共享空间设在僻静的6楼,只对学术人员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开放。在这里,具有丰富经验的图书馆员为特定的读者提供信息需求,满足读者深层次的专业化要求,满足学术研究的交流、协助、讨论的需要[4]。此空间配备高端的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高速互联网接入、高性能打印复印机及扫描仪等设备,设立研讨室和会议室等。目前国内在该空间建设方面较为落后,尚无图书馆设立研究共享空间。
3 国内空间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在空间服务功能区域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图书馆空间服务总体建设还有很大差距,笔者认为至少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3.1 功能单一
国内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普遍功能单一,如很多图书馆仅设立研讨间、多媒体空间等,技术服务、资源服务等都不具备,只是一味地模仿形式。
3.2 空间利用率低
很多学校设立的小组讨论室或研讨室利用率很低,经常处于闲置的状态,有些多数是用于学生团体业务讨论,用于学生协作学习得较少。
3.3 面向教师的服务空间设立较少
很多高校设立的共享空间都是针对本科生的,更高层次的研究共享空间很少有高校涉足,国外很多高校不仅提供学生服务,还提供教师、科研人员服务。
3.4 技术人员缺乏
图书馆空间服务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包括图书情报、外语、计算机技术和学科专业等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人才是支撑空间服务顺利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图书馆员不仅要提供给学生想要的,更应通过提供幫助,引发学生去思考、去进行知识创造。但是,国内高校图书馆,这样高素质的人才非常缺乏,以至于服务空间建设好了,没有人才软实力支撑。
4 图书馆空间服务建设建议
图书馆空间服务建设关系到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图书馆空间改造与建设势在必行。但是图书馆空间服务建设不能盲目模仿,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仔细规划,合理设计各个区域
高校图书馆在学生学业生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方式的引导,学习资源的提供及学术场合的供给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图书馆空间设计要慎重。规划设计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环境布置应低碳环保、优雅、引人入胜,并充满文化韵味;空间设计既要营造学术氛围,又要使学生感到舒适、放松和愉快;功能区域分隔设计既要视野宽阔又隔音离噪,既能使学生自律行为又能激发学习热情。
4.2 认清校情,慎重选择功能模块内容
每个高校创建空间服务,不应该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的共享空间,建设学习共享空间也应该满足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高效需求,整合起强大的网络、电子资源,并提供便捷、高效利用的途径,同时应考虑高校研究人员的需求,因此,建立共享空间的宗旨应该立足于全校师生需求,不能一味追求形式。项目功能模块内容以侧重于扶持学校重点学科专业为宜,突出本校特色。
4.3 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加强多单位合作
空间服务离不开人员的付出,图书馆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员工的培养,激励图书馆员不断地自我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学校其他单位的合作,引入他们的人才共同开展服务。
4.4 多途径宣传图书馆服务
空间服务项目的有效利用,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图书馆应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例如利用信息检索课介绍展示图书馆空间服务内容,利用移动图书馆、微信、微博、网页进行宣传,利用大屏幕、展板进行宣传,还可以发放宣传手册等。
参考文献:
[1] 刘婧,李健丽.日本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构建探微——以成蹊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6):141-143.
[2] 陈婧.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构研究——以美国学术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6(3):47-55.
[3] 盛艾.美国华盛顿大学科研共享空间评估项目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2):72-76.
[4] 马万民,张美文.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模式发展轨迹与对策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9):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