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摘 要:理解辛格的女性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辛格的作品中的犹太性的问题,对于触类旁通犹太文学有积极的意义。文章选取了小说中的传统又理性的妈妈、笃信犹太教义呵护自己丈夫胜过一切的老妇人作为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发现她们的共性从而明确辛格的女性观,辛格眼中的理想女性无关乎美貌,而关乎德行;虽然在妈妈身上体现了极强的犹太性,但同時也闪现着理性与知识的光芒;传统以男性世界为生活核心的老妇人和妈妈的对比体现了辛格对知识和思考的尊重。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观; 犹太性; 宗教
辛格是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美国犹太作家,他曾经两次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以及其他文学奖项,1978年,由于创作出版了“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1]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辛格而言,“犹太传统就像他的皮肤一样附着在身上非常熟悉它,受制于它,愤懑时辱骂它。与此同时,作为犹太传统的信徒和最严厉的批评者,辛格作为一个作家,继承了全部哈希得文化的遗产”[2],这是英國著名学者朱迪·纽曼对辛格的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评价。辛格作品中的女性只是一些次要人物,甚至是一些背景式的人物。总的来说,辛格创作的女性人物或是固守犹太传统,忠贞坚定,深为犹太男主人公所喜爱,或因遭受犹太教和外部压抑最终抑郁自杀,或者深受二战创伤,不知所终。通过了解辛格的女性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辛格的创作主题和创作风格,也可以看出犹太传统文化对辛格的影响,通过一些传统与现代女性形象的对比,或者一些女性形象的矛盾的行为分析,了解传统与现代在女性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烙印,这种矛盾本身也是犹太民族在保留自己民族性的同时不断顺应环境与世界的一种同化与异化。辛格的女性形象塑造既体现了传统保守与现代进步的冲突,也有男性世界的无知从属者和男性世界的拯救者。在《父亲的法庭上》这本书里辛格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将各色女性悉数登场,用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一个个事件引导读者思考犹太社会的犹太性,引导读者探求犹太女性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历史与现代的矛盾从而真实地展现犹太生活画卷。
在辛格的早期作品中,女性形象通常被处理成传统宗教文化的牺牲品,。究其根源,犹太法典《塔木德》里指出上帝用男人的一根肋骨,一个隐匿的部位,而不是头颅、眼睛、耳朵、嘴巴、心脏、手脚等部位创造了女人,目的就是让女人学会谦恭。[3]在传统犹太社会里,女性始终处于一种从属地位,“除非在一些特殊的案子里,她们像未成年人、聋哑人或白痴一样,在犹太法庭上不能作证人。”[4]在传统犹太教看来,女人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学习新事物,不能有自己的意见,不能有自己的情感,不能有自己的财产,女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家做饭,打扫卫生,生儿育女。
在辛格作品《在父亲的法庭上》第一章,辛格塑造了一位严格笃信犹太教以丈夫为自己生命的老妇人。这位老妇人对妈妈诅咒发誓她爱她丈夫胜于一切。她甘愿快快乐乐地用她的命来呵护他的一片指甲[9]。她认为自己已经老了,不需要丈夫了,但是自己的丈夫还是个“壮汉”,他还需要一个年轻的妻子,他还可以有孩子,所以她恳请拉比允许他们离婚让丈夫迎娶新妻子。在她们的离婚典礼上,她用喜气洋洋的神情回应着他的目光。她的眼睛闪烁如跳动的火光:“祝你好运!瞧,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为了你!我为你牺牲了我自己,我牺牲了自己。请接纳这份礼物吧,我的丈夫……如果可能的话,我可以为你把喉头对准死亡天使的大镰刀……[5]”
这两位犹太教女性,妈妈代表了有知识有思想的理性思考者,老妇人代表了传统封闭的唯犹太教义为神祗的传统捍卫者。辛格在对这两位女性的处理上采用了一定的对比技巧。例如她们二人都很虔诚,妈妈的虔诚体现在严格按照犹太教规定安排打理家人的日常起居,在对待孩子和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没有一丝保留的施以援手并虔诚地为他们祈祷。可以说,妈妈的理性和她的犹太性不冲突,或者说是一种完善和补充,甚至是一种理性的进步和发展。换句话说,妈妈在生活和信仰上保留了她的犹太性,但在生活中又处处体现了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老妇人用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幸福捍卫犹太教义,女性成为了维护犹太宗教的一种工具,甚至自己的人格都遭受了严重的扭曲和伤害。这些女性愚昧无知、虔诚老实、任人摆布。她们偏执、愚昧,往往没有自我意识。这些女性形象饱受诟病,甚至有人给辛格冠以“厌女症” [6]的称号。
有些犹太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犹太社会生活现状,反映了犹太作品女性形象的压抑、封闭、抑郁的生活状态,也反映出了男性社会对女性的长久以来固有的偏见。也有学者认为辛格笔下的女性形象多命运多桀,遭受宗教家庭社会多重压力,或者迷失在精神世界或者迷失在物质世界。近代社会中的犹太女性究竟是传统文化的牺牲品还是在修补或拯救男性世界?无论信仰何种宗教,诚实守信的人,坚毅执着的人,勤劳善良的人,无论外貌如何,无论是否高大都可以赢得上帝的认可,最后归入天堂。理解辛格的女性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辛格的作品中的犹太性的问题,对于触类旁通犹太文学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硕良: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和获奖演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392.
[2]Judie Newman, “Forward”, in Guoqiang Qiao, The Jewishness of Isaac Bashevis Singer, p9.
3乔国强 辛格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31-139.
4Paula Hyman, “The Other Half: Women in the Jewish Tradition” [M], in Elizabeth Koltum (ed.) The Jewish Woman: New Perspective,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8, p106.
5艾萨克·辛格著 傅晓微译 在父亲的法庭上[M],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2- 27.
6 Cf. Evelyn Torton Beck, “Isaac Bashevis Singers Misogyny”, Lilith, Number 6, 1979 ,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