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承担本科教学的理想与现实

2017-05-30 10:48闫书华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本科教学教授教学质量

闫书华

[摘要]教授群体作为高校最优质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部分高校教授和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授不教”已成为众多高校中的普遍现象。本文在梳理“教授不教”现状和根源的基础上,从观念突破、体制变革和环境优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促使教授愿教、乐教、爱教的对策。

[关键词]教授;本科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1-0046-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1009

自2000年以来,教育部高频率、高规格地出台了系列文件,对教授授课进行制约和规定。如教高〔2001〕4号文件规定: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教高〔2007〕2号文件规定:教师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任其为教授、副教授;教高〔2012〕4号文件规定:高校要制订具体办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教高〔2016〕2号文件规定:完善管理办法,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作为聘任教授的基本条件。教书育人乃是教授的本分与使命,身处教授之职就理应把教学当作中心任务,把育人成才当作最高职业追求。然而这种教授的分内之事缘何需要教育部、高校频繁地强调和规制呢?教授上讲台的理想,在现实中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困境?笔者在调研部分高校教授承担本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质性访谈的方式,试图挖掘相关政策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并为畅通理想与现实之道提供对策参考。

一、教授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在于有一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信念坚定且占据学术前沿的人类文明的守望者。大师的存在成就着大学的发展,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教授就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美国1999年的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名列第一,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多所名校。田长霖先生在解释这所大学的发展时说:“加州理工学院为什么会变成这么著名的大学?它的腾飞靠的是两位教授,一个是密立根,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使这个学校的实验物理迈进了世界一流;一个是冯·卡门,钱学森先生的老师,他把美国的航空技术带起来了。有了这两位大师,加州理工学院就世界知名了。”[1]由此可见教授的学术水平、学术思想以及他们身上所透射出的魅力对大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和生力军,是高等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决定因素,在其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有亦师亦友的资深教授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科学的引导,需要业务素质一流的教授对其专业知识、学术意识、科学态度等进行专业的训练。而教授恰恰以其自身渊博的学识和饱满的人格魅力,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成为其学业和人生的导师。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高校要“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突出了高层次人才对高校发展的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教授群体作为高校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否发挥优质作用,关系到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成效等通盘大事。

二、教授承担本科教学的实证分析

“教师投身教学、学生投身学习是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2]。教授作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是高校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知识渊博、学术功底深厚,只有他们潜心教学,高校育人成才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但这种理想的价值诉求能否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成为现实呢?调研访谈结果显示,现实并乐观。

(一)教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现状

1教授自身对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价值认知。《孟子·尽心》中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至乐之一,而我们也经常用“桃李满天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词语赞誉教师教书育人的伟大价值。笔者通过访谈发现,绝大多数教授都持有“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神圣使命”“教学育人最能体现教师的价值”等认知观念,如A校教授005(此编码是笔者访谈时为区分不同对象所作,下同)说:“教授教授,既教又授,教师生来就是要在教学中实现其存在价值的。”D校教授003说:“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不是‘应该、不是‘鼓励,而是‘必须,至于承担多少课程则视情况而定,但必须上课。”可见多数教授是认可从事教学工作的,也愿意为教学而付出。

2教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实践选择。“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图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中的人自然也是一种求价值的存在”[3]。价值认知决定着人的实践行为。据此推断,对本科教学工作重要性和教授承担教学必要性具有高度价值认同的大学教授们,在实践中理应积极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当前,在教育部和高校频繁的制度文件规制下,教授回归课堂的状况有所改变,如在笔者调查的5所高校20个院系中,均为教授安排了1—2门的本科生课程。但走访调查发现,一些学校课表上的任课教师为教授,实际承担授课任务的教师却并不是课表上的教授,多是教授带的研究生或者其他教师;个别教授因参加学术会议、开展课题研究等原因,经常调换授课地点和授课时间,令学生不胜其烦。在样本校中,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代课、停课、混课现象并不是个案。这显示出,教授们虽然认同本科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但在实践中却不能一以贯之,在价值认知和行为选择之间产生了错位。

3教授的時间分配问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台上的从容挥洒、收放自如是靠教师课下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换来的。对于教授而言,要承担好本科教学、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撰写教案、设计教学环节,而且还需要仔细研究、揣摩学生的兴趣、特点等深层次的教学问题。为给予教授充足的备课时间,各高校一般不要求教授承担过重的教学工作,但调查中却仍然有95%的教授表示:“我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哪有时间承担教学!”那么教授的时间都用到哪里去了呢?调查中,有575%的教授表示时间主要用于“做自己的研究”,有356%的教授“忙于开会、做报告以及行政事务”,甚至有个别教授更是表示“本科教学太累,收益又不高,所以还不如腾出时间做别的”。这说明,多数教授把本应用于本科教学的时间都用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性指标工作中和物质收益方面去了,而相对“较软”“较虚”的本科教学工作却被冷落了。

(二)教授不愿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原因

1高校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着导向性偏差。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评普遍采取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多数高校把教师的论文、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等可测可量的硬性指标作为其职称晋升、岗位评聘、工资升降的重要依据,而本科教学工作由于具有见效慢、难于量化等特点,使很多高校仅仅将其作为资格性条件或者是相对软化的标准予以规范。因此,教授们把精力放在科研上就显得顺理成章,既可以提高考核成绩,又可以名利双收。教书育人本是教师的分内之事,而当前高校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导向影响了教授从事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2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动力不足。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收入主要包括基本工资、课时费和绩效工资等,这几项指标基本上都与教师的职称和职务挂钩,而职称职务的评定则又回到了教师论文的质量及层次、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多寡层面上。样本校中普遍存在着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现象,他们费时费力地完成一门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所得到的课酬可能还没有一篇高级别论文的科研奖励高,更不如重大项目科研经费那样来得多、来得快。正是由于课时酬金与科研所得收入之间存在着的悬殊落差,使教授们宁愿把全部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投入到论文、科研项目上,也不愿为本科生上课。因此,在这种激励功能不强且欠灵活性的高校教师工资制度面前,教授们偏重科研、不愿上课就不足为奇了。

3浮躁之风吞噬着教授的操守阵地。大学本应是学术的殿堂,但如今国内很多大学的著名教授褪去精神领袖的外衣,纷纷走下讲坛,“走穴”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中。对于此种状况,笔者对一些教授进行了探询。在谈到为本科生上课和外出讲学的待遇问题时,得到较为一致的回答:校内授课与校外讲学、讲座等所得太过悬殊。一名普通的教授外出作场报告,一般会有1-2千元的劳务费,而知名教授一场报告、讲座下来收入会过万。如此丰厚的薪酬,怎会不让人心动!在评比之风盛行的当下,各大高校均把在SCI、SSCI、CSSCI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少篇文章,有多少个国家级项目、省部级课题等视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浮躁之风传递到教授身上,必然导致教授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本、以本科教学为末的现象[4]。

4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降低了教授教学的积极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倾向日趋明显,而追求科学真理、仰望星空的人却日益稀少。学生只学习自己觉得有用的课程,对于其他觉得无用课程则概不过问。即便是教授来为其上课,他们也表现得很自由散漫。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其智能程度的日益提高又使低头族成了现代大学课堂的一道独特风景。访谈中,一些教授道出了为本科生上课时的无奈与焦虑:课堂上,一批人在看手机,一批人在睡觉,一批人瞪眼愣神儿,真正认真听讲者寥寥无几。教师精心设计了课程内容,在讲台上卖力、忘我地讲课,喊得嗓子冒火,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们的挫败感日渐加重。

三、提升教授承担本科教学效果的实践对策

教授群体作为高校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高校培养优质人才最可靠的资源依托,如果不能有效调动该群体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国家、社会、高校、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虽然“教授不愿上讲台,其根源不在教授群体本身,它折射出目前大学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普遍现象,折射出目前高校扭曲的人才评价机制,更折射出目前大学功利主义盛行的现实”[5],但相关责任主体必须从高等教育强国的高度,从培养优质人才的立场出发,从营造氛围、完善制度等方面改变教授远离讲台的现状。

(一)观念突破:理顺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不是制度的存在决定理念的存在,而是理念的存在决定制度的运行。不是一旦我们建起了某种新大学制度,新制度下的人们就自然有了相应的新理念。相反,只有人的思想和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形成了新的大学理念,大学制度的转型才有可能成功。”[6]。政府、高校围绕教授承担本科教学制定了诸多制度,之所以执行效果不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理顺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没有在制度设计上真正体现教学与科研的共生关系。实际上,教学与科研并不对立,没有教学作支撑的科研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没有科研作底蕴的教学是没有生命、没有灵魂的教育,所以“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墙”[7]。这种拆除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制度文本中,而是真正把教学摆在优先位置,从制定政策、拨付经费、实施奖惩到福利分配、培优发展等各个方面凸显热爱教学、献身教学教师的地位和价值,吸引更多的人积极从事教学。只有这样,巩固和落实本科教学优先地位的各种制度、政策才能不打折扣地落到实处,产生应有的效果。

(二)体制变革:构建教授上讲台的制度体系

“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灵魂,运作机制是大学发展的保障”[8]。运作机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国家和高校的制度体系。不少大学教授除了承担授课和科研任务之外,还承担了行政职务,甚至是有些教授“三肩挑”“四肩挑”,参加各种会议和典礼、签各种字、招待接见各种人等,这些事务性的工作耗费了教授们大量的时间,使其根本没有精力顾及授课、科研,甚至一些课程也因行政事务而被搁置、暂停。因此,学校要为教授们摘帽减负,脱去行政束缚,还其清静世界,使其能安心、静心、潜心做大师。在通过制度为其创造条件的同时,也要通过制度对其形成外部压力,如在刚性规定上,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促使教授上讲台的刚性内容,规定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授课的课程数和学时数,并“在职称晋升、岗位定级、年终考核、津贴发放等各方面严格执行‘无本科生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9],倒逼教授走上讲台。在柔性规定上,学校和政府要在教师的薪金待遇上下功夫,根据地方经济和全国教师工资水平线,合理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授授课的课时酬劳;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精品课程和教学大奖的教师给予重奖;对教学优秀成果进行科研分兑换,提高教授上课的价值存在感等。

(三)优化环境:加强教风建设

强调教授上讲台,不仅是强调教授要走上讲台,更强调教授要站好讲台,让教授在自己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行政加利益”的约束和激励都是外在的强制性措施,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教授们的向善之心。对教授来说,他们已达到了职称最高级别,现有职称制度已经制约不了教授,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外界的制度约束、经济刺激对他们意义不大;给不给本科生上课、上课质量的优劣、学生评价的好坏,教授们并不是太在意。长此以往,便助长了教授不教之风。所谓风气大于规定,风气正则校园精神振奋,风气歪则校园文化衰落,因此有必要打造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任务的优良教风。而要想让教授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教授积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应然状态,则必须提升教授对教学的认同意识,激发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同时还要创设教授乐意上讲台的教學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2] 李国仓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J]. 中国高教研究,2015(2):56

[3] 李润洲实践逻辑: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06(5):16

[4] 郭斌大学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4):182

[5] 安琦教授不愿上讲台是教育的悲哀[N].联合时报,2015-3-6

[6] 王建华时代精神与大学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8.

[7] 钱伟长钱伟长院士论教学与科研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7

[8] 蓝劲松办学理念与运作机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J].高等教育研究,2011(5):17.

[9] 黄健陵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关键在落实[J].中国大学教学,2015(4):63

猜你喜欢
本科教学教授教学质量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刘排教授简介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