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解放碑周围不仅有重百、友谊商店和群林市场,更有新华书店、外文书店、少儿书店、古旧书店,还有邮局的报刊杂志店。稍远一点的米亭子,有三间古旧书店,读书人在解放碑淘书极为方便。那时的解放碑一带,算得上是书香浓郁。后来,由于“文革”对文化的肆意蹂躏,古旧书店关闭了。
到了八十年代初,民生路上有了滬渝书店,可以买到沪版图书,没几年,这家书店也不见了。再后来,解放碑周围摩天大楼栉比鳞次,国内外的名牌商品琳琅满目。因此除了新华书店,其它的书店已不见踪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把解放碑一带称为“文化沙漠”。
18年前开张的精典书店为“文化沙漠”带来了一丝绿意,为解放碑增添了文化的亮色。书店主要经营人文社科类书籍,规模虽不大,但在读书人中却有很好的口碑。我对精典书店的喜爱,除了它的口碑之外,還感到这个书店真有一种书香范儿。
有胆识,此其一。在这里,可以买到一些理论研究的前沿书籍,有些书,其它的书店是不会上架的,精典书店却把这些书放在显眼的位置上。
有眼光,此其二。书店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它卖什么书,不仅考验经营者的胆识,也看得出经营者的眼光。比如,去年他们曾上架了《蜀山剑侠传》。前不久又有一套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
有温度,此其三。现今书店都是开架营业,读者可以自由取读。精典书店在并不宽敞的店堂里,为读者安放了桌凳,尽量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书店不能只是卖书,它也应当是播撒读书种子,让阅读生生不息的园地。
书店的经营者紧跟阅读趋势,经常策划开展读书活动,从最初只有单一的嘉宾演讲,逐步增加采访、互动,还举办过画家与观众对话等等。这些活动,既新颖又“接地气”,让解放碑周围时时飘扬着书香。
(作者系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原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