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张旭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三大原则。在此基礎上,将“优化”和“融合”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两大基本方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两个环节,通过“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构建优化课程信息化建设并打造优质教材建设,为推进广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1-0054-04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向世界宣告:中国将借改革开放之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教育作为一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必须紧跟潮流的步伐,体现时代的理念。201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紧接着,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因此,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应是当今教育界唱响的主旋律。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自然风光绮丽壮美,区位优势独一无二,其天然的资源禀赋带给当地经济无限的发展潜力。如何在这块沃土上寻找潜在的创业商机也为当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要求。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了创新驱动。因此,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核心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质量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1]。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产业结构迅速升级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和切入点,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市场认可、企业急需的综合性创新人才。课程体系构建作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广西本土的资源优势,以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为基本切入点,探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旨在为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理论学习的依据、建立良好的实践操作平台,并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及创业思维的构建起到引导作用。
1 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设计不够科学
一是通识教育课(包括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法学类课程、公共关系类、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等)比例不高,相对于国外38%~42%的比例[2],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此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大致为20%[1]。二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国外就业创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国外,许多专业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职业发展前景和创业生长点开发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但目前,在我国各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结构较为单一,缺乏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差异而进行的个性化课程开发,在教育目标、内容、教学和教材设计上无法实现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与融入。三是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的比例不协调,相对于海外大学,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选修课的比例远远偏低,特别是任意选修课的比例,平均低40%左右[3],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具有的灵活性,使得适当增加选修课学分和课程门类显得尤为重要。四是实践学分比例偏低,工商管理类专业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创新创业教育更是注重专业理论基础上的实践,但相关数据显示,很多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构建时实践教学所占的总学分比例不足20%,严重影响学生知识、素质、能力链的转化和生成,客观地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化。
1.2 课程特色不够鲜明
在经济市场化、行为功利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面前,为追求较快的发展速度,很多地方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完全复制其他院校,使得人才培养模式落入俗套,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忽视了地域优势和经济发展特色。就广西而言,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沿海或内陆省份仍比较落后,然而,广西具有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若干个“千亿元”产业集群。此外,广西濒临北部湾天然良港,旅游资源丰富,在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这些产业中潜藏着大量的创新创业机遇。然而,现有研究的缺失和培养模式的脱节,致使当地出现大批量的人才缺口。因此,如何立足广西本土特征,构建符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值得关注。
1.3 课程平台不够完备
广西高校在课程平台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一是课程资源共享不够,学校课程建设网站和技术手段不能做到实时更新。二是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与沟通中形成一种有效“链接”,从而影响知识网络的形成。三是教材甄选机制有待提高,部分高校选教材时盲目攀选国外教材,并未考虑学生的定位,也未深入研究教材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意义,造成高校教材选用方面存在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问题。
2 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2.1 前瞻性与柔性化
在全民创业的社会大背景下,工商管理类专业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其课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对人才需求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加强部分已有课程的分量,尤其是那些与现代技术手段紧密相连的相关课程。同时,在保证基础课程分量的情况下,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并预留课程调整的空间和接口,保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实现人才的分流培养,构建一个体现专业特色的柔性化动态调整机制。
2.2 融合性与实践性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实践能力的提升为重心,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创业的实践,需要學生掌握大量的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植入可以提升学生与创业有关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同时,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把创新作为创业的基石,将创新的理念贯穿到创业的过程当中是符合当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
2.3 特色化与开放性
不同定位、不同资源禀赋的院校,应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广西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实行差异化的培养模式。根据广西社会发展的需求,始终坚持开放性的特点和原则,加强与企业及兄弟院校的沟通与合作,使学生能在互动的过程当中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深入实践,并积极建立企业对课程的反馈机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课程设计[4],最后甄选出符合当地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妥善完成好课程平台的构建,实现资源的共享。
3 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以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及广西区《广西高等教育强基创优计划》等重要文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精神为依据,充分考虑广西在创新创业方面特有的资源禀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构建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1 优化理论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广西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除政治、经济、管理、会计、统计、法律、数学、体育、外语等公共课程外,主要包括三大模块,一是与创业相关的通识课程模块,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相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块,三是实践教学模块。具体设置如下。
(1)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相关知识、能力、方法的获得依然主要通过特定的课程学习获得。因此,从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指导4个层面,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并将其作为通识课程纳入专业培养方案里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较好选择。围绕创新创业的主体,参照国外高校课程结构设置,主要开设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公共关系类等经管类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创业学、创造学等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及公共关系与礼仪、普通心理学等其他门类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始终坚持“宽口径、厚基础”。
(2)专业教育课程建设。充分考虑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的特征,调整各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在专业建设中单独开设与专业特色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或者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融入已有的专业课程,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抑或通过讲座或课程形式,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
在建立健全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要素,完善或重新建立相关教学资料,包括授课教案、授课计划、教学大纲、试卷库、习题库、学科前沿知识库、研究型教学方案、多媒体课件等。
(3)实践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教育主要包括2个环节,即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5]。实践教学从案例教学、实验、竞赛3个层面展开。首先,在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引入案例教学,例如在市场营销课程中以桂林市漓泉啤酒厂为案例进行营销的介绍;会计学课程中引入当地企业初创期的相关资产的预算、核算及价值评估等相关内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针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展开专题讲座。其次,从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发掘出有必要进行实践训练的知识点,开发实验(可作为课内实验,也可以单独成课),编写《实验指导书》。最后,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设计相关的培育与奖励机制。社会实践主要以学生的实习为主。依据广西本土优势,针对热带农业、汽车、旅游、港口物流、商务会展、旅游以休闲、健康养老等广西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创新创业实习课程,编写《实习指导书》,对于已经着手尝试的学生,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强化其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合同交易、财务税务、资本筹集等方面的知识。
(4)依据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制定课程体系架构,合理调整各模块的学分比例,并拓展选修课的门类,具体见表1。
3.2 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信息化建设
如今的网络技术发展飞速,广大师生逐渐习惯于在线上学习的环境里,利用网络平台、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学习,“慕课”的产生则很好地利用了平台优势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方便。合理调整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通过互联网平台建设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尝试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实现培养理念、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的3个“无缝对接”,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3.3 打造优质教材建设
在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中,各选择一个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反响积极的优质课程,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质教材。此外,广西高校应该大力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将开设的特色课程提炼升华,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教材。
4 结语
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现象日益严峻,教育改革与创新创业势在必行。创业不仅是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淀,更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应该选择适合本校定位和条件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体设计,注重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建立合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并为那些敢为人先、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6]。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使学生不仅能成为与职位相匹配的求职者,还能成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岗位提供者,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 考 文 献
[1]欧阳峣,杨水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4(4):103-112.
[2]McGill E C,Woodward,Theodore.The good bussi-
ness education department is staffed with compe-
tent teachers[J].NASSP Bulletin,1957,41:42-
44.
[3]顾海兵.选修课比重是真正大学的首要标志[N].科学时报,2011-09-09.
[4]李勇发,田秀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4(2):108-112.
[5]彭文博,尹新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55-57.
[6]教育部新闻办.教育部为您解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EB/OL].http://etchina.com.cn/20843.html,2015-05-15.
[责任编辑:钟声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