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进程中乡村社区发展模式研究

2017-05-30 10:42赵霞张捷郑天嫒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民族地区

赵霞 张捷 郑天嫒

【摘 要】随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当地社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文章以广西桂北地区的几个典型景点为例,基于社区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对民族地区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了案例中旅游开发成功的因素和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总结,提出适合乡村社区发展的几个模式,并对模式的适用条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社区参与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1-0018-04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贫困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输出导致本地社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增多,社区空心化现象加剧,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给当地社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社区弱化导致对旅游开发进程参与不足,甚至放弃社区话语权,助长了“旅游飞地”等现象及不合理利益分配模式的出现;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对生态、社会、文化传统等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迫切需要成熟的本地社区予以制衡,社区和旅游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复杂。这一情况在广西桂北地区表现的比较明显,桂北地区的这2种情况,为不同阶段下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提供了鲜活的样本,研究参与旅游开发不同阶段当地乡村社区的需求,以及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对实现旅游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社区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滕尼斯将社区理解为建立在所谓“本质意志”基础上的一种“自然社会”。张伟、张建春(2005)对社区定义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地域、共同的纽带、社会交往是社区构成的共同因素。我国对社区的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和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功能研究(保继刚,孙九霞,2006)、新时期社区治理和建设(吴忠军,1996)等方面。相比之下,对社区需求方面的研究较少,也比较单项,如重点研究社区青少年、老年人需求和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等(邱云美,2004;张菊枝,2010)。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对通过旅游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通过社区参与实现旅游扶贫也做了一定的探索。

1 广西桂北地区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

通过对广西桂北地区阳朔县草坪、阳朔县世外桃源、阳朔县西街、资源县宝鼎瀑布、荔浦县银子岩景区、龙胜县龙脊梯田、灵川县大圩古镇、恭城瑶族自治县城8个不同类型的旅游社区典型案例调查,研究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

1.1 阳朔草坪

阳朔的风景全区闻名,而漓江又是阳朔风景中的明珠,草坪作为漓江精华游的组成部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草坪乡位于桂林东南方向,有着较长的开发历史,政府对此处景点也相当重视,每年会投入财力人力进行修缮维护,并专门成立了广西草坪漓江旅游投资股份公司进行管理,当地没有其他商业公司入驻,社区居民根据政府安排进行合理的商业活动,同时对外来人口进行部分限制,保证当地各类资源的有序使用。当地对环境保护到位,基本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该景点是旅游开发中的经典例子。

1.2 阳朔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景区位于阳朔县城边上,是为“桂林市旅游定点企业十佳单位”。属于由企业开发的旅游景区,该景区附近周边群山环绕,但是本身风景较为普通,企业定点后,对该地进行了针对性的开发,借陶渊明笔下“桃花流水,渔歌唱晚”的意境,做出了一片风吹芦苇白絮飞,水流桃花满地红的美景。为保证乡村旅游特色,企业与当地居民协商,对房屋款式进行了定制,使其与风景融为一体,并将当地的田地鱼塘一并囊括进景区,最终展现在旅游者面前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秀美山水田园风光。同时,企业还雇佣当地少数民族进行特色表演,如抛绣球、喝入门酒、跳民族舞等,一方面使景区增色,另一方面也使当地居民增加收入(魏禹尧,2010)。

1.3 宝鼎瀑布

宝鼎瀑布景区是资源县的一个经典景区,包括了瀑布、山岭、湖泊、森林等一系列景观,整个瀑布气势磅礴,加上绝美的湖光山色,能令游客流连忘返,是值得深度开发的优质旅游资源。但是,该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企业出于自身经营考虑,要求控制大部分景区资源,而当地乡村社区居民则希望能分享景区带来的利润,企业与当地乡村社区居民在诉求上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导致了双方产生了冲突,企业放弃开发景区并拆卸掉已建好的各类设施,留下破碎的遗迹撤出该地,而当地的社区居民也无法享受到景区开发带来的各种利益,至今仍未进行二次开发,可以说是一个“双败”的结果。

1.4 银子岩景区

银子岩风景旅游度假区位于荔浦与阳朔之間,银子岩是现阶段桂林开放的最大溶洞之一,1999年开发营业,属于首批“桂林市文明旅游风景区示范点”。景区位于马岭镇,附近有数个村落,景区开发企业与当地社区居民进行了人性化沟通,通过与当地群众沟通协调,征地迁移了一批农村项目,景区陆续开发了攀岩、住宿、餐饮、购物等多种经营项目,目前发展态势良好,附近居民也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1.5 龙胜龙脊梯田

龙胜梯田位于和平乡平安村,分布着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是桂北地区一个庞大的梯田群落,层层叠叠地分布在300~1 100 m的山岭之间,最大坡度达50°,气势磅礴,分为大寨红瑶梯田景观区和平安壮族梯田景观区,这里是桂北地区原生态民俗保留得最好的地区之一,当地仍然保留着吊脚楼、风雨桥等民族风的建筑,还会经常举行一些龙脊铜鼓舞、师公舞、打扁担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活动,吸引了八方来客。

这里没有大企业进驻经营,只是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村委会组织下,社区居民自行开展各类有序的经营活动,村民们虽然没有日进斗金,但是确实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著名景点。

1.6 阳朔西街

西街是桂林阳朔县城的一条古街,位于阳朔中心,有将近1 400多年的历史,附近有古城墙、石刻等古老建筑。原先西街只是一条普通的街道,有几家日用品的店铺,社区居民大部分是当地少数民族等。西街的建筑大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前的老房子,街道用大块的石板铺成,颇有历史韵味。20个世纪70年代左右,陆续有西方游客探访了西街,对当地的文化民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当地流连忘返,当地社区居民开始自发的在西街上开店经营,但是比较混乱,对当地的古迹和生态造成了部分破坏。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政府初步改造,形成较有韵味的文化街,到21世纪初,当地居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再次进行了保护性整治,重新显露出青砖瓦房、木窗吊台的桂北民居特色。现在的西街是阳朔县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接待的游客超过150万人。繁华而井然有序,是游览阳朔必去的地方。当地社区居民的收入也随着西街的发展而水涨船高。

1.7 大圩古镇

大圩古镇是广西最古老的圩镇之一,距桂林大约有23 km。古镇至今已有1 800年历史,整个古镇主要街道有大约2 km长。在古代,这里是商贾云集之地,曾有大诗人解缙专门为大圩作诗,称“大圩江上芦田寺,百尺深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爨后,僮人荷叶裹盐归”。古镇街道为青石板路,两旁房子为明清时期的青砖瓦房,充满了历史沧桑的韵味。前后还有清真寺、老码头、万寿桥等去处,是非常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尚未大规模地开发,也未打造出口碑和品牌。究其原因,有很多历史性的因素,但是根据对当地居民的采访结果,可以归纳如下:首先,政府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适度的投入,对古镇的开发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时间表;其次,盲目地引进一些不太合适的开发公司,影响了古镇的改造拆迁工程,同时也使当地社区居民产生了不满;再次,在这样的基础上,政府与当地居民又缺乏沟通,导致古镇开发一再受阻。最终,古镇居民得不到利益,古迹没法保护,整个地区也无法发展。

1.8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桂林东南部,县人口约30万,其中瑶族具名占60%,是一个典型少数民族地区,该地多丘陵和山地,有一条河谷走廊从中间穿过,各种地形交错,形成了许多漂亮的地形风景(关俊利,2008)。除此以外,县内还有文庙武庙等古代建筑群,气势磅礴,做工精巧,是不可多得的古迹。在人文旅游方面,这里多姿多彩的瑶家风情,关帝庙会、铜鼓舞、羊角舞都会令人耳目一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民族小吃——恭城油茶,香味浓郁,口感醇厚,“恭城油茶喷喷香,又有茶叶又有姜,当年乾隆喝两碗,给它取名爽神汤”,配上佐餐的柚叶粑、萝卜粑、船上粑,能让旅游者胃口大开。

近年来,恭城县政府相当重视旅游发展,从3个方面对旅游开发进行了推进,首先,投入资金对文物古迹进行了保护性修缮,重现了一系列浮雕石刻、镂空木艺等,使该地的艺术性有了很大提升。其次,根据傳统民俗,恭城县与当地社区居民共同举办了关帝庙会、盘王节、桃花节等一系列的活动,将民俗活动和旅游有机地进行了结合。最后,加大了对恭城油茶的宣传推广力度,现在恭城油茶已经成为该县的一张名片,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收获了好评,有空的时候与朋友去喝油茶成为桂北地区的一种时尚。在恭城名气越来越大的同时,当地社区居民也渐渐地脱贫致富。

2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进程中乡村社区发展模式

目前,桂北民族地区旅游社区主要存在以下3种类型:{1}依托自然风光发展的旅游社区;{2}以开发民俗文化为主的旅游社区;{3}以古镇文化为依托的旅游社区。这些旅游社区的开发,建立了一种在政府、投资者、乡村社区之间进行良性利益关联和互动的博弈平台及关联机制,使旅游扶贫融入乡村社区建设,促进了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社区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完善自身功能的目标,乡村社区的良性发展,不仅可以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保证了区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实现旅游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Moore W,Whitehall P,2005)。但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自然生态资源因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第二,部分社区大量引进外来园林植物,与原生植被在景观上并不协调,对自然景观造成不可逆伤害。第三,随着网络、交通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文化对传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桂北民族地区的传统习俗,生活模式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对社区旅游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比如世外桃源景区,原有的原生村落正在被当地村民不断翻新,传统的民族建筑正在减少,龙胜梯田的耕种方式也从原始的牛耕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如何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把控特色是旅游开发中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桂北地区近期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旅游社区不断增多,但是同质化严重,特色不足,观赏疲劳会大大降低旅游者的兴趣,降低民俗旅游的品位。更有甚者,会开发一些低俗的表演来招徕游客,虽然可能暂时获得盈利,但是丧失了文化底蕴的旅游,必然会导致潜在游客流失。第五,在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当地乡村社区居民才是真正的资源,一切旅游活动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企业与社区居民,甚至当地居民之间会形成不同的利益相关集团,部分社区在处理权益分配时机制失灵,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第六,以古镇文化为依托的旅游社区和普通民俗文化旅游社区相比,旅游资源显得更为珍贵,每个古镇都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沉淀,都是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在部分古镇开发中,对典型民居的保护、古旧民居的修缮,都出现缺失现象。上述出现的问题,都是开发者忽视社区利益,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分析与改进,在改革中获得突破,使民族地区旅游社区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运用需求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对乡村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体系进行研究发现。乡村社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要满足物质需求、安全需要、社会化需要、社会互动、价值认可、生态和民俗保护等多层次的需要,同时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基于“理性”的一种交换(吴继红,2006),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民族地区旅游社区的发展,也符合这种社会交换规律(保继刚,文彤,2002)。经课题组调查与分析后,提出了以下5种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进程中乡村社区发展模式。

2.1 政府引导农户模式

在桂北地区民族社区发展中,由于文化程度、发展程度所限,当地居民会有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产生,对社区旅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占有自然风景资源的情况下,这类问题会特别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引导干预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引导农户模式就是由市级、县级、乡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对社区居民的自发行为进行规范,必要的话由政府出资对旅游景观进行建造维护,杜绝乱搭乱建行为。旅游所得利益对村民进行发放,同时引导村民合理提供旅游商品、住宿、饮食等服务,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补充:一方面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可以使村民自发地维护景区秩序,降低管理难度。该模式适用于自然景观类型的旅游社区使用。

2.2 依托原生态拓展模式

桂北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民族村寨,为旅游社区发展提供了优质的资源,但是根据前文研究,这类旅游社区开发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开发者应该谨慎选择开发方向,避免陷入发展误区。依托原生态拓展模式是指在保持原生态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和开发拓展,对原有基础形成有益补充,通过建筑、舞蹈、传统习俗活动,生活场景再现等方式,给旅游者展示出民族特色。在这类开发中,可以以当地社区居民为主体,引进适度的外界资源,比如旅游协会、旅行社、旅游开发公司等,政府也进行适度引导。这样能充分发挥旅游环节中的各种优势,同时避免过度开发,影响原生态文化。

2.3 主题社区模式

在旅游资源不是很富集的民族社区,可以通过开发民俗主题的公园类的项目来发展旅游,通过建造民族村寨,仿造民族日常环境,表演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出售民族特产等来集中展示民俗文化。在这类开发中,以公司为主体,召集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充分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场景、劳动力、农事活动等来提升旅游特色。一方面,公司主体能够对社区旅游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能避免无序竞争,同时获得投资使社区旅游快速发展。

2.4 商业混合体模式

商业混合体模式适用于各个类型的旅游社区,在这种模式下,除了门票收益外,同时还对饮食、购物、住宿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延长旅游者消费时间,从各个环节上获得收益。这个类型的旅游开发可以由单个公司进行统筹建设,也可以由政府或者公司引导当地社区居民有序开发。比较而言,单个公司统筹建设的起点层次较高,发展速度快,能比较轻松地走入有序化发展的进程;当地社区居民在政府引导下进行开发能够使利益分配更符合居民的意愿,减少冲突,同时也能保证原生态的气息。

2.5 关联产业开发模式

这类开发模式不光注重旅游本身,而是以旅游为核心向外延伸产业链,开发更多的收益方式,比如在旅游社区附近开发房地产、种植特色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这类型的模式适用于开发较为成熟的旅游社区,将其他产业和旅游相结合,一方面提升了旅游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也給其他产业附加了更高的价值。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需要进行牵头,对整体开发进行有序规划,必须保护当地社区文化,避免商业化带来的冲击。同时,对相关产业进行招商,各个产业之间即要明确领域划分,也要互相结合,最终形成有机的商业生态。

3 结语

民族地区旅游社区的发展,任重道远,是关系到区域内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加快民族地区旅游社区的发展,是政府、企业、社区、游客和学界的共同责任,是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1]张伟,张建春.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05(1):90-96.

[2]吴忠军.论旅游扶贫[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18-21.

[3]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

[4]邱云美.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2004(12):43-45.

[5]张菊枝.社区功能视角下的社区参与[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5).

[6]魏禹尧.阳朔世外桃源景区体验(式)旅游开发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

[7]吴继红.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双向视角员工——组织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8]保继刚,文彤.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4):13-18.

[9]关俊利.恭城县生态农业旅游能值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2008.

[10]Moore W,Whitehall P.The Tourism Area Lifecycle And Regime Switching Model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1):112-126.

[责任编辑:邓进利]

猜你喜欢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民族地区
基于社区参与的海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社区参与下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发展研究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