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历史的纵深性来把握《实践論》中的相关论述,不仅有利于我们在《实践论》成文的时代理解其所发挥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更有利于用今人之眼光来看待《实践论》所处时代的问题,从而对我们的思想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论;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1-0017-05
收稿日期:2016-11-20
作者简介:马彦涛(1986-),男,山东单县人,中共中央党校2015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治理哲学及地方治理研究。
一、《实践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实践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7月在延安写成的重要著作。《实践论》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有效地批判了以教条主义为代表的主观主义错误,是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的有效运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 从国际方面看
1937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是国外势力在中国角逐最激烈的时期。帝国主义侵略的本性是围绕利益而进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引起了苏联、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在中国政策上的调整。因而中国人民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在关于速亡论、投降论、和谈论的论调中不断地进行角逐,同时日本在英美绥靖政策与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引导下对中国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
(二) 从国内形势看
中国国内的实践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斗争形势的需要。当时的中国国内最主要的矛盾正如毛泽东所说是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国内最大的政治则是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针对日本的侵略,国内各派势力纷纷表达自己的态度,甚至提出其政治主张。而国民政府的政策一如蒋介石所主张的“攘外必先安内”那样,仍在对中国共产党的生存空间进行着压缩。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则积极地奔走呼吁,希望中国走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道路。尤其是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在抗日战争这个节点上也达成了一致。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毛泽东审时度势,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将国共两党联合起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共同抵御日本侵略,争取早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实践论》正是毛泽东在对中国的形势进行深思之后,结合实际而形成的。
(三)从党内的情况来看
以教条主义为代表的主观主义错误思想在党内长期存在,并在一定时期成为党制定指导方针的重要依据。延安时期之前,党内出现过“右”倾错误,也出现过“左”倾错误,从影响上来说,以王明的“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损害最大。这个错误曾一度使中央放弃苏区,被迫长征,红军人员锐减至3万人。这些错误,从哲学方法上说,都是由于主观主义错误的长期存在而造成的。如何清除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从而制定出适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则需要从哲学的高度,立足于正确的方法论导向,结合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成为延安时期毛泽东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任务。
(四) 从现实与理论需求上看
从现实的角度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7月,是全国性抗战准备的时期,从党政军,到工学商界,人们无不为抗战做最后的准备,为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奔走呼吁。随后,毛泽东、朱德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抗日主张与举措,主张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共同抗日,争取红军早日奔赴抗日战场。从理论的角度看,是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需要,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中国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某些领导人只是一味地照搬苏联革命的模式,并没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出现了严重的军事错误和政治错误,给革命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使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因此而牺牲。抗日战争的爆发,为毛泽东提供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特点的复杂性与现实性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提出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主张国共合作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主张。而这些重要的思想精华在《实践论》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五)从毛泽东个人看
毛泽东能够刻苦钻研哲学,特别是深入研究了馬克思主义哲学。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阅读各类书籍,尤其是苏联版哲学和马恩的大量文献。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中国的实际形势结合起来,在符合我国革命发展的需求的基础之上,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摒弃那些与我国实际不相符的理论。正是如此,毛泽东将实践作为来源,利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完成实践论的创作。
二、《实践论》的历史纵深性——立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到“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1](P282)社会的发展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在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正是基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方式而一步一步地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这种发展的模式可以说是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性。
(一)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性看
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时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几个发展阶段。人们考察社会问题同样如此,也是从人们所认识、所了解、所熟悉的社会实践出发,进行不断的考察与认识的深化。但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单一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1](P283)因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考察除了社会生产活动的考察之外,还应有其它类型的活动。正如今日我们所处的时代,每一社会活动,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社会活动领域,或是精神生产领域,都是由社会的人参与而成的。
(二) 从历史发展的横向性看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不能够脱离也不可能背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生活方面,都是由低级向高级一步步发展的。这些方面,在所论及的问题中都是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果放在今天所要考察的问题上来讲,不过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不同时代下所持有的话语体系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人们所接受的方式当然也就会有所不同。毛泽东指出:“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1](P283)那么,是否可以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可以把一段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言置于所要表达的现实性问题之中呢,或是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考察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P292)。“正如对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1](P290)他同样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1](P291)
可以看出,这些论述不仅适合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其理论与论断对于今天的发展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与借鉴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中国梦”理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但是作为哲学工作者要思考的是在这些新思想的背后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和所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不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把握好“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不能把握好“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不能理解中国现阶段的国际使命与民族重任,就很难合适的定位自己。故而,从历史的纵深性来把握实践论中的相关论述,不仅有利于我们在《实践论》成文的时代理解其所发挥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更有利于用今人之眼光来看待《实践论》所处时代的问题,从而对我们的思想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三、《实践论》的文化特质——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體实际相结合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有着丰富的形式与内容的表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与中国文化不断融合、磨合、整合,最终才能实现结合。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就必须由具体的人来完成这个任务。毛泽东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内涵与精髓早已深入其思想、浸染其骨髓。不论是中国历史、文字、哲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艺,毛泽东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实践论》的直接理论来源虽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但《实践论》的表述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句表达其哲学思想可谓是信手拈来。如为说明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人的判断与推理方法,引用《三国演义》中“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来阐明这一道理;运用《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解释唯物辩证法;通过“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样浅显的例子来说明参加变革现实实践的重要性;运用鸡蛋与鸡、战争与和平等来说明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总之,毛泽东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善于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运用广为流传的经典来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有效传播,变成人民战斗的理论武器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而所谓“问题”,就是“时代声音”,就是时代“呼声”。而敢于直面问题,针对问题是我们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习近平在十八大后的系列重要论述中都浸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习近平善用诗文古语,善用形象比喻,用打比方、讲故事阐述道理、化繁为简,常用俗文俚语、大白话、大实话释疑解惑、生动传神。如用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来喻“群众利益无小事”;用打破“围城”“玻璃門”和“无形的墙”这三个词打比方论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用《尚书》中“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暗喻无论是国家富强、还是个人成功,都必须具备志和勤两个条件,等等。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的魅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语言风格,化之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语,提升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逐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借用,这本身就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加之以理论的魅力,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内在的凝聚力、突出的向心力。
四、《实践论》彰显时代特征——突出时代发展的理论需求
《实践论》所彰显的时代特征,是基于其所处的当时中国的现状而言的,国际上中国处于与各国势力的胶着之中。在国家内部,面临着中国国内如何实现统一及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对于当权的国民政府最大的威胁。正如《实践论》中所言,“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1](P296)。那个时代,全国人民高呼抗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是首要之任务。反观今日之中国,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是一个最能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时代。
时代有时代的特征,时代有时代的声音,我们不能用一个时代的发展去替换另一个时代的发展,也不能用一个时代的标准去衡量另一时代的优劣。但是时代的需要一定是基于时代的背景而产生的,且是经过时代的筛选而最终成为经久流传的用语。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2]习近平总书记所处的时代总应产生其时代的思想与理论,更要从宏观的层面上提出我国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建设的目标规划。而这句话的意思与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1](P287)。都是对其所处时代最深刻的把握与最经典的描述。
在此,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时代的需求。每一个时代有其时代的需求,国民政府时期的主流需求与建国后的主流需求是完全不同,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需求与十八大之后深化改革时期的时代需求也是不同的。因而,把握时代的需求需要全面分析时代所处的环境,了解其特征。二是时代的语言。时代总有自己的符号,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还是社会生活领域,或是艺术生活等方面,总会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五、《实践论》的目的在于实践性——知行合一的理论诉求
《实践论》不仅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进行了时空上的延伸,更将中国传统知行观在全新高度上的做了进一步发展。知与行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实践论》却科学回答了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行合一的问题。
人类的正确认识是从那里来的呢?是通过实践。对于今人的直接实践,或是对于今天来说的古人直接实践的间接实践,《实践论》从另一角度回答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加之以个人的文学功底,对实践中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入系统的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结合当时的时代问题进行了逐一阐发,从而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知与行,中国命运与前途的知与行的问题。
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对此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唯心论者的基本主张是知先行后,主要体现在孔子、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等人的主张上。孔子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3](P23)孟子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需要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3](P65)董仲舒主张“知先规而后为之”。程颢、程颐提出的“须以知为本”,“知者,吾之所固有”,亦是继承并发扬知先行后论。朱熹认为知行观的统一在于格物致知,带有向外求知的倾向,但是他强调的“论先后,知为先”,却又主张用直观以致知行理。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说,则认为行统一于知,知行都是心所产生的,知的时候就是行,行是知的一种表现形式。
唯物论者主张“行先知后论”。认为知源于行,知统一于行。墨子明确提出行先后知论“是以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这之道者,必以众人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3](P45)荀子則认为“行高于知”。王充坚决反对“神而先知”说,提倡“知物由学,学之乃知”,“如无闻见,则无所状”。王夫之提出,“行可以兼知,知不可以兼行”,强调不能“离行以为知”,“以困学者于知见之中”。孙中山提出了“行先知后”,“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4]毛泽东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1](P287)“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東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1](P288)而实际上,知与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在“行”中增长“知”的内涵,在“知”中促进“行”的导向。
中国现阶段所处的时代,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极大的利益增长与人民对发展需求的满足,在经济上,我们的经济总量与人均经济水平在不断增长,人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无论是医疗卫生教育,还是人的幸福指数、满足感、成就感,在某些程度上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在政治上,人们的政治参与程度,人们对国家,区域的政治生活的关注在不断提升,在通过信息化时代的催进下不断参与到日常的事务中来。在文化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每一个人的细胞中生长。文化自信的基因不仅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内驱力,更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一整套适应于其发展的文化模式。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时代的背景下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但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添加进了国际性的元素。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无论是处于被动还是主动,无论是处于主导还是参与的角色都不能抹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社会事业的建设上,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成长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克服这个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难题与顽症。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之间如何进行平衡,国家如何引导社会进行良性发展,国家公权力如何与社会的契约权力之间达成目标的一致性,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解决且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并不时地对新问题进行思考。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正确处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没有生态也就谈不上发展,没有生态的发展就意味了在生态问题面前所有的发展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恰恰似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论述一样,无论处于何种发展地位,总会遇到发展过程中的阻力,正如其所说“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1](P295) “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 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1](P296)是的,这种深化与发展是随着变革的客观现实而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是必然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之上的。无论是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党的建设,内政外交国防等事务建设都需要从其所处的时代的客观现实来考察。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1](P29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永无止境,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永不停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永远不会完结,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于中国事业的认识也永远没有完结。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实践的发展也在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的指导下得到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负上。”[1](P296)这句话不会过时,且正当其时。无论承认与否,在全球有限资源的时空里,一个大国的发展必将会对别国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有其选择性的,其不但是主体的选择性,更体现在客体的选择性上,也体现在内容的选择性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5]
六、结语
回顾历史,抚掩书页,《实践论》中的文字不时在脑海中跳跃,其思想也在激情回荡。结合今日中国之实际,可以发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确实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在推进历史向前迈进一步的历史关头,更应当以科学的、理性的思维去认识所要改造的世界,才能更有利地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3]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许雅范.论实践论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摒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6.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