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特色农产品开发浅议

2017-05-30 06:20丁瑞青,李永成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

丁瑞青,李永成

摘要:通过分析高寒阴湿地区特色农产品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提出从强化利益联结,聚积发展优势,打造品牌,开拓消费市场的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开发建议;高寒阴湿区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7)11-0081-03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7.11.026

甘肅省高寒阴湿区指海拔1 800 m以上,年均气温6 ℃以下,年降水量550~600 mm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甘南、临夏、定西、陇南、天水、兰州、平凉7个市(州)24个县(区)的全部或部分地 区 [1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决定了其宜农耕地是粮油作物增产的潜力带、农业投入的高效带、药材特产的保护开发带、生态保护的关键带[2 ]。高寒阴湿区气候独特、地形复杂、物种丰富、特产众多,同时这里是贫困发生相对集中的区域,进一步开发区域特色农产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开发,高寒阴湿区培育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鲜明、产品品质独特、产品数量稀少的地方特色优势产品,在群众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分析高寒阴湿区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有利条件、梳理特色农产品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对策,有利于加快农民增收进程。

1 有利条件

“高寒”和“阴湿”的基本气候特征适宜喜凉作物的开发。高原、山地、盆地交错,地势垂直分布明显,地形复杂多样,高山、峡谷、丘陵、川塬、河坝、洼地并存的基本地貌特征适合资源立体开发。位于长江、黄河主要支流的源头地带,农业与林牧业交错,农田、林地、草地镶嵌,是多种自然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带,易于进行农、林、牧综合开发,是生态稳定带,非常适宜特色农产品生产[3 ]。

1.1 资源丰富, 适宜发展特色农业

甘肃高寒阴湿区气候独特、物种丰富,全省的野生植物70%分布在高寒阴湿区,素有甘肃的生物资源库、基因博物馆之说[4 ]。部分动植物在适生区域已经驯化并进行规模化种养,蕨菜、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渭源马铃薯种薯、陇西黄芪、岷县中蜂、和政酸梨(啤特果)、康乐肉牛、岷县中蜂和甘南州藏牦牛、西藏羊、河曲马、蕨麻猪等已成为知名特色产品。渭源县南山放养虫草鸡被评为中国绿色食品,获2012年上海博览会畅销产品奖,渭源县马铃薯种薯通过 “马铃薯种薯原产地标记”认定、岷县当归通过“当归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岷县、陇西、渭源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

1.2 地形复杂, 适宜发展立体农业

甘肃高寒阴湿区海拔落差大、地势垂直分布明显、地形复杂多样,适宜发展立体农业,已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生产格局,实现种养业沿海拔梯次垂直分布、生产区域优势互补。渭源县根据气候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在基础好的会川、五竹镇开展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高海拔林缘地带繁育原种、浅山区繁育一级种,实现马铃薯种薯产业梯级布局。高寒阴湿区的高海拔牧区发展养殖业,海拔较低区域发展地膜玉米,玉米秸秆作高海拔牧区冬季饲草,种养业实现异地互补互促,养殖业和玉米生产步入良性循环。

1.3 农牧交错, 适宜发展生态农业

甘肃高寒阴湿区位于长江、黄河主要支流的源头,森林覆盖率高,具备自然资源的特异性、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特色产品的不可替代性[5 ],农田、林地、草地镶嵌,是多种自然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带,加上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种植粮食作物产量不高,也很不稳定,面对发展林业、种药及种草养畜却非常有利[6 ]。高寒阴湿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发展蚕豆、油菜等喜凉作物,林区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牧区发展特色养殖、农区发展种草养畜,民族地区发展特色食品加工,农林牧副相结合,走生态农业之路,利于保持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1.4 民族聚集, 适宜发展新型农业

甘肃高寒阴湿区藏、回、汉等多民族聚居,民族民俗宗教历史文化多彩多姿,食俗丰富多样,饮食风味迥异,少数民族善于经商。高寒阴湿区发挥农牧区交错的地缘优势和“茶马互市”的传统,挖掘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开发民族特色产品,开展特色营销,带动区域经济稳步发展[7 ]。

2 存在的问题

2.1 贫困面大程度深

1989 — 1998年间,甘肃省3次立项科技扶贫项目,开展了跨地区、大范围、多部门、多学科的科技扶贫工作,使项目实施区的粮食作物产量逐年提高,群众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取得了大规模科技扶贫的新成就[8 ]。但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大多地处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四省藏区和六盘山片区之中,仍然是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高寒阴湿区特色农产品开发的主要因素。

2.2 农业产业开发程度低

近年来,虽然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总水平仍很低,特别是农、林、牧及多种经营体系尚末形成;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加工企业与特色产品之间的联系程度并不十分紧密,带动能力有限;已经建立产业化发展体系,产业链条短,增值空间小,资源优势并没有形成商品优势[9 ]。

2.3 特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近年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程度加大,加之高寒阴湿区特色农产品开发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发展,特色种植业重茬造成产量质量下降、野生资源过度开发和人工栽培病害加重造成特色不特。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高寒阴湿区农业特色产品的开发。

3 建议

人类回归自然、呼唤天然和绿色消费的思潮已成为世界性时尚追求,高寒阴湿区要顺应经济社会和消费发展趋势,合理定位特色产业,挖掘区域资源优势、人文特点,激发发展动力,强化科技创新,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3.1 强化利益联结

高寒阴湿区普遍存在的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发展实力弱的问题,决定了该地区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必须选择或综合应用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灵活选择适宜的土地流转方式、合作方式和恰当的合作模式。如以“企业+N+农户”为基本的发展模式,N为可带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N可以是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乡村能人、村社干部等乡土能人;金融资金、农户资金、工商资本等资金;土地、劳务、机械等生产要素;科研院所、乡村能人等创新主体。以提高相关各方参与度为关键,推动企业与农户建立生产经营共同体,逐步破解家庭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达到化解风险、发展产业、共享利益的目的。

3.2 聚集发展优势

要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顺应市场规律,遵循自然规律,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特”、“优”取胜,对不可再生资源和人工难以驯化的资源严格实行保护性开发,对小杂粮、冷凉型蔬菜、特色畜禽、特色林草等区域特色农产品,逐步从推动种养加、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融合,促进农业资源要素跨界配置,加快新型经营主体、生产要素、新型业态集群集聚,构建农牧结合、种养循环、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特色产业体系,以最少的资源、最小的费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10 ]。

3.3 打造品牌, 开拓消费市场

对已开发出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品牌,如“清真品牌”、“地方民族风味品牌”、“绿色品牌”[11 ],要加大保护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在做好新产品开发和基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创建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新品牌;企業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要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工作;要通过服务、宣传等途径扩大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品牌带活产业、富裕农民的作用,实现特色农产品由产品销售向品牌营销转变,开拓特色农产品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 蔺海明,王林安. 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高效持续农业理论与技术[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6.

[2] 王林安,高占彪. 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56-63.

[3] 陆立银. 建设生态农业是甘肃高寒阴湿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 耕作与栽培,2000(2):5-7.

[4] 陆立银,彭 忠,袁俊秀. 甘肃高寒阴湿区农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产业发展重点[C]//中国农学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北京:[出版社不详],2003.

[5] 王林安,蔺海明,王一鸣. 甘肃省高寒阴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思考[J]. 甘肃农业科技,1999(3):2-4.

[6] 陈玉琪,蒋志荣. 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林业资源及其科学经营的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4(1):108-116.

[7] 王无怠. 甘肃省洮岷高寒阴湿区农业发展方向商榷[J]. 科学经济社会,1995(3):15-20.

[8] 王林安. 甘肃省高寒阴湿区10年科技扶贫结硕果[J]. 甘肃农业科技,1998(10):21-23.

[9] 马乐军,祁永安,郭明华. 甘肃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域发展研究 [J]. 甘肃农业,2014(8):97-99.

[10] 武 毅,孔祥麒. 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25-52.

[11] 甘肃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C]//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 2008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出版社不详],2008.

(本文责编:陈 珩)

猜你喜欢
特色农产品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冷链标准化研究
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基于电商平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分析
四川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贵州农村开展移动电商的信息扶贫创新思路研究
特色农产品集群品牌与企业品牌互动框架下“双品牌”传播策略案例分析
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模型研究
家庭农场的基本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