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向下的重庆下半城旧城复兴实践的问题思考

2017-05-30 05:30俸瑜
科技风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人文思想

摘 要:随着城市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城市中出现大量废旧的厂房、港口等历史街区,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而这些地区往往又伴随着比较显著的人文属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作为一个有效处理经济、 环境与城市形象的方式应运而生。重庆与国内许多城市一样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实践,也成功建设了一些有活力的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的项目,但是在这如火如荼的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趋势下,有一些关于文化、经济、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 城市复兴; 文化导向; 重庆旧城; 人文思想

1 当下盛行的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

早在20世纪70年代,老城的复兴在英国作为一项城市规划议题提出。以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立足城市文化,结合文化策略,利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取代衰败的传统制造业,发展性地保护原有的文化遗产同时通过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城市文化将活力吸引到这些衰败的旧城区,完善城市结构、振兴产业、指导就业、塑造城市形象,最终实现空间、环境、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复兴[1]。重庆与国内国外许多城市都一定程度上采取这样的形式进行城市复兴,但在这样一个繁荣的具有文化面具的城市复兴背后,是否是真的解决了多方的问题,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2 文化导向下的重庆下半城旧城复兴实践

重庆是一个山地城市也是一个码头城市,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都在“下半城”,是重庆的母城,但是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转移,城市的中心逐渐向上半城发展,两江沿线地区逐渐衰败,与繁华一步之遥的下半城成为了破败和棚户区的代名词。巴渝文化、陪都文化、码头文化、山水文化,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与居住区使得文化成了重庆下半城老城区得天独厚的条件,采取文化策略是能改善人居环境、解决问题、促进经济增长的良策。

2.1 洪崖洞——拆除重建的山城商业文化

洪崖洞紧邻嘉陵江,是一片具有山城民居特色的旧城区,建筑群依峭崖而建,山地街巷与鳞次栉比的各式民居层层叠叠分布开来。但改造之前区域内的房屋已是断壁残垣,成为贫穷人口居住的衰败社区。项目的目标是恢复重庆传统街区的面貌,但是在改造过程中原来的老房子几乎全部拆除,建筑采用了吊脚楼形式呼应传统,但是原本的吊脚楼是体现山地人民在争取生存空间的智慧,现在这些现代吊脚楼群只是在追求繁华的形式。同时里面的原本的居民也基本随着拆迁搬离,传统的人文也几乎消失殆尽,留下的“繁华”的山地吊脚楼商业街道。

2.2 磁器口——部分保留的不完整文化

磁器口是历史悠久的古镇,是嘉陵江下游的水码头,因明清时期生产瓷器和运转瓷器而得名。但随着商业中心的转移和水运交通的衰落,街区也随之没落。保护新生后的瓷器口成为了沙坪坝区乃至重庆的文化旅游的名片。如果说洪崖洞创造的是一个完全现代的仿制品,瓷器口虽然保留和保护了一些“真古董”,壳还是那个壳,但是魂不在了。瓷器口的主横街约 244 家店面中,租赁户有 190 家,[2]磁器口的内部其实已经被很大程度的置换,地方的产业结构、社会关系、文化象征体系等重构其实已经是一个新的地方,可以说是“去地方化”了。

2.3 十八梯——拆除中的文化

十八梯也曾因水码头而兴盛,也在城市重心转移的浪潮中逐渐成为一个衰落的贫民社区。十八梯的现在已经将里面除入口主街道周边外的老建筑与完成修复的法国领事馆,下半区的建筑几乎已完全拆除,居民也基本完成迁出、,十八梯被“高度浓缩”成“十八个梯坎”这一条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最近受在十八梯拍摄电影的影响,有大量游人在电影拍摄地或是涂鸦墙聚集产生活动,可见文化确实能创造很多的机会。但我们通过规划设计的效果图能看到的是大拆大建后的产物:高楼耸立的现代商区,顶着坡屋顶的商业街道。

3 文化导向下城市复兴问题思考

3.1 文化的根消逝、趋同化与绅士化的新文化

在文化与城市的重塑中,“符号化”地复制、拼贴成为了丧失地区原有场所文化的面具,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与历史、记忆、建筑、传统等相关的符号充斥着洪崖洞、磁器口的街区,这些符号的量产、复制、拼贴、仿真其实是一种地方失去原有特性(包括产业结构、社会关系、文化象征体系、建筑营造模式等)的“去地方化”。

当复兴项目将所在的地区变成千篇一律地博物馆、酒吧街、商业中心、高端居住区,这些文化产业与意向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满足高端、精英人士对文化体验的需求,并不能为大众所使用,很多这种绅士化历史复兴的街区原来的一些居民与艺术家等等都无力迁回原来的社区。如何挖掘文化内涵,不仅是历史文化还有近代的人文文化,我们的城市正面临着文化趋同与“阳春白雪”文化的危机,过多注重经济效益的文化塑造只会进一步加剧这样的危机。

3.2 居民的利益与价值

重庆这些旧居住区如十八梯、米市街等,环境恶劣,配套服务与设施落后,有一定违反法规搭建的建筑或者临时窝棚,已经可以说是城市中的“类贫民窟”[3]。而里面居民主要包括原有居民和大量的流动人口(因为经济原因选择成本低的“类平民窟”作為驿站),当下的改造模式往往特别注意开发商与原住居民的相关利益,而租户这个个影响面广,规模大的群体则被忽视,他们在此长期租住,也已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在他们中也有人有能力与可能性成为社会高层的一份子。完全忽视这些居民一方面加剧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面也是城市多样文化与空间的破坏。

4 小结

文化导向下的旧城区更新确实有相当大的优势与积极作用,但它不应该是为了消费符号化的表面文化与形式化,在这之中政府的积极作用不可取代,政府与开发者应该关注“人”这个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目标,并结合一些新的模式如插件式的城市设计、渐进式地更新、或者格兰吉尔以公司为形式协调多方利益的模式。真正做到关注人,扎根文化,与其所在的环境、社会结构等,将文化复兴,将城市复兴,保持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立,张康生.以文化为导向的英国城市复兴策略[J].国际城市规划,2007,04:17-20.

[2]杨宇振,覃琳.拼贴历史街区磁器口:空间的生产、去地方化与生活状态[J].建筑师,2009,04:20-26+4.

[3]道格·桑德斯,陈信宏译.落脚城市——最后的人类大迁徙与我们的未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简介:俸瑜(1993-),男,汉族,四川人,硕士,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人文思想
便携式电子产品设计中人文思想的融入
巧妙渗透人文精神,有效实现课堂增值
人文思想在影视广告中体现的必然性分析
数学教学中让人文与德性洋溢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思考
论语文教学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与价值观培养的探究
浅谈高校图书馆现代人文之美
回归生态,还原本色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